基于solo分类理论高中化学教学的探究
2020-07-04李永途
李永途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高中阶段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理论基础的夯实和掌握,更是应当从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化学思维水平的不断发展。solo教育理念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更是能够通过这一评价方法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进度,实现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本文中笔者从solo教学理论的内涵的角度出发,结合solo教学理论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以离子平衡这一课为例,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化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探索实践。
关键词:solo分类理论;高中化学;教学探究;离子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0-038-2
solo教学理论是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比格斯和凯文·科利斯提出来的全新教学理论,其实质是根据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教学分类。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深入让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素养,养成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强调的是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和评价方法的多重改革,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师应当积极地学习全新的教学理论,促进学生自身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一、solo理念的内涵
solo分类理论的主要内涵就是认为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是分阶段的,而这一阶段正是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其将学生学习思维发展的阶段分为了5个层次。第1层次,前结构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无关信息或者已有经验误导,无法形成相应的知识理解。第2层次,单一结构水平。能够通过问题的相关线索来建立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联系;第3层次,多元结构水平。能够通过多个独立的线索来连接问题与答案。第4层次,关联水平。能够在问题的情景下进行答案的探究,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第5层次,抽象拓展水平。抽象拓展水平能够让学生超越问题的本身,进行多种信息的归纳概括,最终形成知识理论。
二、solo教学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1.渗透课标理念,提升核心素养
solo分类理论是对于学生不同学习阶段思维的检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solo分类理论融入到高中化學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这一理论的指导来判断学生的思维层次,最终达到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引导教学的目的,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为载体进行教学,学生被动的接收知识,这样不仅仅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很难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将solo分类理论融入到高中化学教学课堂上,不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化学概念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和认知,更是可以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质量进行把握,有利于改善、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
2.尊重学生主体,引领课堂教学
从近年来高考化学的命题趋势看,高考化学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往仅仅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形式已一去不复返,高考化学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考察。solo分类理论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结合高中化学教学不仅仅可以充分地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引领教师的课堂教学,更是可以让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学知识点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学生在高考紧张的考试环境中难以发挥出自身的实际水准。因此,教师应用solo分类理论可以逐步逐层的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基础的化学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再通过学生不断的运用知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能力,这样能够驱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以离子平衡为例,基于solo分类理论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1.基于solo分类理论制定离子平衡的层次教学目标
例如,笔者在进行离子平衡教学的过程中,首先,笔者就会借助“微课+导学案”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前能够对于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笔者会利用大数据手段对于学生完成导学案的情况进行统计,然后通过数据分析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分类。在笔者分类之后发现,有极少部分的同学思维处于前结构,而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已经达到单点思维或多点思维结构,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了关联结构,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思维水平达到了抽象拓展结构。笔者再根据这一结果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比如,针对单点思维结构的学生笔者会设定让其从本质上了解化学现象;针对多点思维结构的学生,会让其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针对关联结构的学生笔者会为其设定化学学科基本观念,并且应用到实际的学习目标。最后,再会根据这些学习目标的引导来进行学生的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实现学习目标引领自身学习。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solo分类理论认为学生想要从某一思维层次提升到另一思维层次的途径主要就是通过对知识更深一步的认知和积累。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基于solo分类理论进行层次性的教学目标设置,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制定,让教学目标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适应。
2.基于solo分类理论指导离子平衡的微粒观教学
例如,在离子平衡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笔者会对离子平衡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并且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入。比如,针对弱电解质这一知识点的引入过程中,笔者就会利用强酸强碱和弱酸弱碱之间的对比,来让学生清晰的认知到弱电解质的概念。然后,整合强弱电解质之间的概念,将知识点拓展到知识面,让学生能够构建起知识之间的关联,并且能够将自身的思维层次从点到多点结构进行提升。最后,再通过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建立的讲解来驱动学生微观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能够了解到电离平衡是由于弱电解质的本身性质导致的,并且能够熟悉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电离平衡的分析,这样通过逐层深入的知识引导,能够促进学生微粒观思维的提升。学生的化学微粒观思维是化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微粒观的养成,这样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的思维层次从最基础的点结构逐渐的变成面结构,更是可以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微粒观的视角来看待离子反应,促进学生思维层次的逐步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solo分类理论教学是十分符合学生个体的认知规律,并且能够让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认识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