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法治建设的探索

2020-07-04徐雅马超葛楠

时代人物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校依法治国依法

徐雅 马超 葛楠

基金项目:本论文感谢贵州理工学院Human Ard1 蛋白的空间三维结构的解析及其抑制剂设计的研究[XJGC20190655]的支持。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保障。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研究,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历史观、科学的社会主义观。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理论,而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不断完善、丰富、修正和发展的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基本内容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是来源于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反映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科学理论体系[1]

二、什么是依法治校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工作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执教原则,对教育领域推进依法治校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领域是全面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依法治校是高校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依法治国”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具體体现。

罗丽华在《高校依法治校的现状与展望》中指出,依法治校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对高校实施管理的法治化,即政府与学校、学校与社会在法律框架下“依法自主办学、独立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关系;二是高校自我管理的法治化,即学校作为管理、服务者与学校接受管理与服务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校章程规范下的权利义务关系。[2]本文旨在探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自我管理下的法治化校园环境建设,即对学校公共权力的制约及平衡和对师生合法权益的充分保障。

  •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依法治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恩格斯曾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高校进行法治建设,培养具备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师生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引导教师和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前高校最根本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既要坚持学原著,悟原理,科学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而高校法治建设是正是一门实践的艺术。这些年高校在制度建设、普法教育、师生权益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高校依法治校进程依然任重而道远。例如,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受教理念有待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机制不够完善;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有待加强等。依法治校还未完全成为高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首先,要加强章程建设。内部制度建设是高校依法治校进程的开始,而章程是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和核心。[3]通过章程建设,提升学校内部制度建设的统筹规划,规范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宗旨、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基本制度、组织机构、决策程序等重大问题,做到各项事业有法可依。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显、盲目升格等现象。部分高校盲目追求目标,将学校定位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发现,很难实现这样的办学定位。这要求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结合发展实际,不断修订完善章程,提高制度建设质量。制度的制订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制度也应与时俱进,及时对不符合教育发展、学校发展的制度进行废、改、立,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及发展特征相符合。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章程和制度也应在实践与发展中不断完善。

其次,要建立公共权力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目前高校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相对弱化。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任何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权力的作用,但不受约束的权力必定会导致腐败。”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核心是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一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高校进行法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二是加强民主监督,真正使使权力运行置于各级组织和广大师生的监督之下。健全党员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团员代表大会制度等;设立教师申诉委员会、学生申诉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加强信息公开等。

要成立专门合法性审查机构。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制度的合法性是制度建设的关键。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文件制度的合法性审查不够重视,规章制度出台随意性相对较高,法律纠纷事件也呈增多趋势。例如,对不遵守校纪校规、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有权予以惩罚等类似规章制度;涉及学生入学、转学、退学、开除等规章制度,涉及处罚类规章制度较为敏感,一旦处理不当会引来法律纠纷。要加强依法治校思维和理念。高校必须加强对全体人员的法治意识培养,包括学校管理者及被管理者,將“法治”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理念,为学校管理步入法治化轨道做好前期理论基础。一方面建立定期化、专业化的法治教育培训机制,对全体人员进行定期普法教育,引导其正确理解法治精神之内涵。[4]另一方面,举办多样性的法治活动,塑造以法治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培育浓郁的校园法治文化气息,构建全体人员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法治化校园。

四、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都曾谈到,在有阶级之前的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生活就是要有秩序、有规则;阶级消灭以后,很多问题仍要用法来解决。法治的本质,是符合社会规律的。

依法治校是高校发展的需要,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法。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法律法规作为办学的依据,有规章制度可供遵循,这是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高校依法治校并不是说学校的管理仅仅依靠法律,而是要领会依法治校的科学内涵和核心本质,就是要遵从法治、否定人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理念,管理和规范学校的各种办学活动,做到学校任何事情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学校运行和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

本文旨在通过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理论,为高校推进依法治校提出建设性意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薛金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1-54.

[2]罗丽华.高校依法治校现状与展望[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3:121-125.

[3]景李虎.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思考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1)30-34.

[4]周虹.对我国依法治校建设之思考[J].教育评论,2018(11)66-68.

猜你喜欢

治校依法治国依法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未来学校的管理理念
对中小学依法治校的再思考
湖北省荆门市检察院依法对刘明刚涉嫌受贿案提起公诉
广东省检察院依法对陈定坤决定逮捕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以依法治校提升大学管理水平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