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传统音乐的再思考

2020-07-04刘芳

戏剧之家 2020年18期
关键词:社会价值

刘芳

【摘 要】豫剧祥符调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现象。笔者试通过民族音乐学视野看待豫剧祥符调形成过程,对其发展状况提出想法和建议,为弘扬豫剧祥符调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豫剧祥符调;社会价值;功能转换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22-01

一、豫剧祥符调面临的问题

中华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原本就在普通人民生活中不断传承、发展,并通过各种形式展现给当下的人们。豫剧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载体,有效地反映当地的传统文化。祥符调是豫剧的母调,后起的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唱腔流派均与其保持着密切联系。在豫剧繁荣发展史中,祥符调大多处于主要位置,在明清两代勃兴繁衍,形成了几种不同风格流派。近代祥符调20世纪三十年代在“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引领下迅速发展并达到鼎盛,当代它的发展却遇到阻力:资金有限,剧团生存困难,传统剧团面临着利益化、体制化,导致专业性、艺术性减弱,严重制约祥符调发展;人才流失,因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储备严重匮乏;缺乏创新,祥符调的剧目和发展方式自樊粹庭后一度停滞不前。

豫剧祥符调的境遇似乎成了当代中国大部分传统音乐的缩影,随着科技进步,人们不愿坐在露天戏台前观看演出,在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的冲击下,戏曲等传统音乐渐渐失去了听众基础,这一情况也是当代中国传统音乐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造成豫剧祥符调问题的原因

(一)前有古人,后无来者

豫剧历史上经历了一场大改革,主要从被誉为现代豫剧之父的豫剧改革家、著名剧作家、导演、教育家和戏剧活动家樊粹庭先生开始,樊粹庭对豫剧祥符调的突出贡献表现在:更新伴奏乐器,美化舞台设备;筹措资金,亲自设计改造使剧场焕然一新;特聘京剧演员训练演员身段;塑造性情各异的成功舞台形象;使祥符调剧团率先采用简谱;因人设戏,大胆创作改编剧目等。如今豫剧祥符调演奏风格特点有:板胡取代月琴作为主弦乐器,之后又增加二胡和声;伴奏音乐高、低声部交相辉映、刚柔并济、音域广阔、中音和谐;唱腔为标准的河南方言,男腔高亢厚重,女腔俏丽庄重;唱词通俗易懂,多为十字或七字句;小生二本嗓,旦角多小嗓,须生丑角都用本嗓、二本嗓,净角为疙瘩嗓。

正是由于樊粹庭先生对祥符调的班社剧场、器乐伴奏、声腔科白、表演扮装等进行全面变革,豫剧祥符调才一步步弘扬发展到今天,并在舞台上形成固定模式。但是之后近六十年,再无第二人有此作为,豫剧祥符调发展一度停滞不前。

(二)不能适应现代

如今戏曲的听众和相关从业人员都呈现出流失状况,豫剧作为河南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要一支进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里,它包含着传唱该剧种民众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近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公众都越来越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凝结在其中的文化因素因而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如不抓紧抢救和保护,大有被淹没和失传的危险。

三、探索豫剧祥符调社会价值

豫剧祥符调是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祥符调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群众基础扎实。就其教化功能和影响力来说,是河南众多艺术形式中最重要的一种。豫剧祥符调在传承中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探索祥符调的社会价值也有利于其传承和保护。

(一)人民归属感的符号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文化上的认知感和地域上的归属感。”①祥符调是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古称祥符县)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戏曲,是豫剧的母调。对于求学、工作在外的河南人来说,豫剧母调祥符调是心灵寄托,是乡音乡情,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对于留在家乡的人来说,豫剧祥符调是家乡的代表性符号,是向外乡人展示自己独特地域文化的活名片,它充当了表现文化认同的符号。

(二)群众树立价值观的途径

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不但跟生长环境有关,还与当时唯一的娱乐活动——唱戏有关。豫剧祥符调的唱段中不但有《梁祝》《春秋配》这样关于忠贞不渝的唯美爱情,还有《跑汴京》的清官戏,这些不但在当初社会散发着正能量和巨大影响力,还跟现在的反腐倡廉有着相呼应的意义。因此,祥符调的演员的扮相和声台形表不仅是悦目的,还引领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三)地域文化宣传的载体

年轻人往往不了解本省的历史,对传统文化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对传承文化、建设家乡极为不利。针对此种情况,当地政府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将豫剧祥符调等民间艺术作为河南省进行文化宣传的载体。如今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挑战。传统文化应该更好地融入并利用这种形式,例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就是成功典范,戏曲文化应该多通过综艺节目、新媒体平台等方式进行宣传,才有利于它的传统精髓被更广泛的人群接受,并通过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将其文化发扬光大。

四、豫剧祥符调当代功能转换

(一)音乐——学术功能转换

中原河南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将这种记忆转换为文字研究是当下研究的重要工作。学术研究与记录应是以抢救性记录为主要工作特征,以地方性音乐作品的典籍化为主要目标,在“见人、见事、见生活”的要求下,尽可能对豫剧进行全方位的记录与研究,为戏曲艺术研究的深入拓展提供学术依托。豫剧祥符调的学术研究要以文字为载体,将记忆与当地人民群众共享,使其成为不同民族民众与国家共同的遗产与文化记忆。

(二)音乐——教育功能轉换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我国自古就将音乐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功能因此成为音乐的一大重要附属属性。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教育都应对地方传统音乐体现应有的责任感,培养并输送保护传统音乐文化人才。以豫剧祥符调为例,河南本省才是最好的沃土。本省应加强对理论、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有关部门应举行“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当地青少年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音乐——产业功能转换

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也因此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豫剧祥符调不仅要适应市场优化体质,更要在曲目专业上创新,不断推出新的作品,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其传承人应对所学内容学以致用。以樊粹庭先生为例,在传承基础上保留其传统特性并改良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将河南戏曲资源产业化,有助于人们积极参与传承与保护工作,提高资源的长久效力,为中原地区文化旅游开发等新兴产业市场开发提供思路。

(四)音乐——数字资源转换

可参照文化与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中国记忆”数据库,建立豫剧祥符调数字资源库。通过各市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档案馆等部门的文献信息、网络资源,将其整合、收录、编辑,并实时在线更新,确保内容分类清晰,检索方便。音乐数据库可按照不同查找需求分类编辑;文献资料如书籍、口述、图谱、图片、视频、音像的数字资源库。建立豫剧祥符调数字资源库有助于还原河南地区共同的音乐记忆,有力推动河南戏曲音乐的创新型传承与传播。

五、结语

本文从豫剧祥符调现代面临的困境出发,分析造成困境的原因,从民族音乐学角度探索其社会价值并将之进行当代功能转换,以期能为豫剧祥符调以及当代中国传统音乐提供参考。音乐文化具有流动性、变迁性的特点,黄翔鹏先生曾说过“传统是一条河流”,在河流的下游一定包含着来自源头的活水,民族音乐学习者应该将传承与创新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与时俱进,疏通河流中的泥沙,探寻当代传统音乐资源旅游开发与保护协同发展的驱动路径,为二者协同发展提供动力支持,更好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发展。

注释:

①杜亚雄.江山“村歌”的社会功能[J].中国音乐,2015年第4期第30页.

参考文献:

[1]张大新.关于豫剧祥符调历史与现状的若干思考[J].文化遗产,2009年第1期.

[2]杜亚雄.江山“村歌”的社会功能[J].中国音乐,2015年第4期.

[3]周凯模.岭南民俗音乐研究的学理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社会价值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青年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