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大提琴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

2020-07-04秦玲

艺术评鉴 2020年11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

秦玲

摘要:音乐与美学间有着古老的渊源,两者关系密切,在美学艺术中音乐占据其灵魂的重要地位,美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才能给人以视听全方位的艺术体验。而大提琴被公认为是一种与人的声音最接近的乐器,因此从美感意识的培养与发展角度来看,大提琴教学中只注重基本功和技巧的训练,忽略了美感意识在演奏表现中的重要性,就会让大提琴的演奏表演成为一种空洞的音乐。纵观前辈们对美学与音乐的联系之研究,对大提琴音乐专项研究者有,而对美感意识与大提琴演奏的关系研究者少,然而大提琴表演中美感意识与音乐发生本就是一个事物的不同叙述角度,没有一物与他物之分,美感意识培养和音乐素质教育早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提出总结建议。

关键词:音乐美学   美感意识   大提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1-0065-03

音乐美感是当今大提琴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大提琴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大提琴音乐教学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大提琴教学中,许多课程都需要美感意识来促进完成,因为美感意识能培养学生的律动和乐感。在大提琴音乐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就学会了情感的表达,继而将情感运用到作品中,用作品表演将其展现出来,因此美感意识直接影响到大提琴的教学。以下通过经验分析总结讲述大提琴联系演奏中美感意识培养的方法建议,试图对大提琴艺术教育提供新的见解。

一、形成动静和谐的审美意境

正如情感输出与大提琴表演主题相符合是一样的,它已不是生活的原生态。在大提琴表演活动中,大提琴演奏者与欣赏者是共处在同一审美活动中,大提琴表演中大提琴演奏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无声语言,这种语言表达秉从真善美的精神要义,通过具有丰富情感的音符语言向欣赏者营造一种音乐作品氛围的审美环境,表达作品的真实境界。以大提琴演奏者演奏时候的情感输出为例,它作为艺术语言,在演奏作品中的节奏、力度和速度的搭配、表演情绪和表情等方面都富有人文内容,对拓展和深化审美意识具有辅助功用,可成为继表演技巧的审美欣赏后,大提琴表演美学分析的又一重点。

二、节奏、力度、音色和速度的把握

大提琴是一种技艺性很高的乐器,大提琴演奏中要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首先要掌握技术问题。如果一个学生的练琴方法不对,或者有错误没有及时指出纠正,即便曲子练出了“油”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而且还影响了学习的效率和进度。因此在大提琴演奏中将节奏、力度、音色和速度这些技巧巧妙配合需要下一番工夫学习,并且要有形成良好的美感意识和演奏习惯。

(一)节奏的把握

在大提琴的演奏练习中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如果节奏把握不准确,时间长了便会形成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纠正,就像整首作品的骨架散了很难立起来一样,如三连音的节奏很多时候会被错误地用作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附点音符,虽然类似但完全是不同的节奏,这也会使得大提琴演奏中学生对作品的美感意识产生误解,不利于作品的完整解读和顺利演奏。

(二)力度的把握

力度在大提琴演奏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从开始学习大提琴的时候握弓的力度就很有讲究,看似轻松实则有力,演奏出来的声音的强弱和或紧张或轻松的程度是力度把握的重要标记,学生在掌握力度的时候也要像刚开始练习握弓要循序渐进锻炼手指的肌肉,去锻炼弓与琴弦接触时每个音因为力度的变化而发出的微妙变化,在一部作品中,哪个音是最符合此时此刻的情绪情景,情绪有高潮低潮平缓舒展各种层次立体的时候,音乐也需要层次鲜明的演绎,这就需要演奏者在平常的练习中不断琢磨和尝试,寻找到最美的感觉才是对力度的最好把握,比如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在练习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会重抒情重旋律忘记作者对力度强弱和层次的变化要求。所以在练习作品时候不但要注重力度对音乐作品层次的把握,还要重视重音,比如在贝多芬的第三大提琴奏鸣曲中第一乐章5个连续的重音不断充分体现作者的个性特点也使得音乐热情高潮,只有清楚的知道在一部作品中恰到好处的用力,才能奏出有美感的音乐。

(三)音色的把握

音色在大提琴演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可以塑造人物形象,人类在通过语言交流的过程中,通过音色上的不同与人类自身的情感相匹配,所传递出来的声音也在无形中赋予了别样的色彩。人类在表现情感的过程中,许多情绪上的共通使得听者在遇到熟悉的音色时,能够辨认出其中所包含的情感状态。因此音乐创作者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赋予了作品演奏过程中音色的更多可能性,演奏者会通过自身的经历,将音乐内容进行揣摩,从而发现其中的含义。这对于听众来说也是同样的感知模式,当听到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符的语音音色时,会同样感知到其中的情感状态,如此一来,演奏者和听众就完成了音乐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其次提升审美价值,当我们习惯了某人的音色之后,哪怕只是在路上耳朵匆匆听到一段音乐,我们也能说出演奏者的名字。这就是说,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作品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听者也接受了它以这个音色的方式存在着。《无伴奏奏鸣曲》是匈牙利作曲家利盖提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对大提琴的高低音域的练习和判断有很强的辨别特短,大提琴的每一根弦发出声音不同,作品演奏中有时高亢有时低沉,中间还有過渡音,音域的幻化宽度这就是它的音色。在《无伴奏奏鸣曲》中年轻人需要配朝气蓬勃的音色需要大提琴的高音,而大提琴的低音适合老人的成熟稳重,所以不同的音色审美习惯造就出不同的音乐艺术作品,但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无国界,能够被大众认可和传承的,我们应该看到当下大提琴演奏中人们对音色的审美特征是建立在对声音艺术表现出来的艺术价值上,我们更应该在提升音色表现的同时重视人们审美观念的倾向。

(四)速度的把握

快慢即速度,既有均匀的速度如:慢板、急板、柔板、快板等等,又有变化的速度,如:渐快、渐慢、突快、突慢、自由等等,演奏者必须通过艰苦的训练得到明确的速度感。慢练与快练相结合,对一些速度快的乐段,应该用不同的速度表演。建议先用中速带着情感进行表演,不必很长时间,真正目的在于发现自己的不足。接着再用慢速逐个将这些问题解决掉,熟练后再回到中速检查,再反复之后恢复原速。在学习新的音乐作品时候慢练与原来的速度相互结合在一起练习,直到用正常的原版速度顺利演奏,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乐曲,找到真正的需要快慢速度的地方。

三、结语

大提琴演奏中能够影响审美意识教学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审美意识的培养无论是在日常练习还是欣赏作品中,都能够影响到演奏者情感的传递、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风格的演绎,因此在演奏过程中,大提琴演奏者首先应该对自身的审美意识有科学性有意识的培养定位,进而了解到审美意识对演奏作品角色、情感、风格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作品的美学艺术不同,大提琴演奏者应该了解到作品的思想,不要一味的使用单一的技巧去表现作品内容,这样只会使得作品艺术变得乏味,没有感染力。因此,大提琴演奏者需要在提升自身大提琴演奏技巧的同时,把握审美意识的培养在大提琴演奏中的作用。具有个性化作品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大提琴演奏者需要通过长期训练,找到适合作品的定位,找到适宜的演奏方式,从而促进大提琴演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小松.德沃夏克器乐作品中大提琴音乐语言的特点[J].当代音乐,2019,(01).

[2]曹琳.勃拉姆斯《e小调第一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创作和演奏分析[J].当代音乐,2019,(02).

[3]蔡菁婧.中国当代大提琴作品的民族元素与现代演绎[J].音乐创作,2019,(01).

[4]孙昕阳.中国大提琴作品的演奏及教学研究[J].黄河之声,2019,(06).

[5]彭志敏.巴托克“夜的音乐”及其简约变奏[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2).

[6]仲秋.大提琴課程教学体系建设探究[J].艺术科技,2019,(10).

[7]王雪岩,王旭青.肖斯塔科维奇《d小调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Op.40)第一乐章音乐材料分析[J].美育学刊,2019,(04).

[8]夏捷.中国大提琴作品风格及演奏体会[J].北方音乐,2019,(13).

[9]杨筠,魏扬.柴可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如歌的行板》配器研究[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9,(02).

[10]段新惠.探究民族乐队中对大提琴音乐表现力的作用[J].黄河之声,2019,(09).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音乐家白居易的双重音乐美学思想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音乐美学的自我觉醒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音乐美学视角下的钢琴即兴伴奏
浅谈音乐艺术中的“美”与“丑”
诗仙的悲苦柔情
有关音乐美学的基本问题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