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体会
2020-07-04程凡芝李芳芳
程凡芝,李芳芳
(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如脑出血、脑梗死以及高血压性脑病等。我国近些年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研究表明,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对尽早开展救治具有重要意义,可改善预后[1]。本文为了探讨观察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价值,选择98例患者展开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入组时间2018年11月—2020年1月。98例患者,57例男性,41例女性;年龄42 ~78岁,平均年龄(56.81±4.92)岁;19例脑出血,59例脑梗死,9例颅内动脉瘤,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患者同意参与研究,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精神障碍、认知障碍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排除,失语失聪、无法正常交流者排除。
1.2 方法
1.2.1 CT检查 选用CT东芝64 排128 层CT扫描机进行检查,设定连续容积扫描模式,管电压设定120KV,管电流设定300mAs,螺距0.625mm,重建层厚设定0.5mm。选择肘前静脉,高压注射80ml 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速度5ml/s,按照同样速度,注射50ml 生理盐水冲洗管壁,于颈内动脉中放置感兴趣区,阈值到达100HU 时,自动开始增强扫描。
1.2.2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 选择西门子1.5T磁共振系统MAGNETOM Avantol 1.5T 进行检查,设定头颅线圈扫描模式,序列设定SE 序列,采取三维时间飞跃法,进行横断扫描,其中,TR=25.0ms,TE=7.00ms,NEX 为1次,Flip 25°,三维像素大小设定0.4×0.4×0.6mm,矩阵144×258,层厚设定1.0mm,常规加预饱和带,成像时间5 分30 秒。扫描中,从颅底开始,随后到枕骨大孔、颈内动脉颅内段,最后胼缘动脉上方。
扫描后,对于原始图像,投影最强信号,获取三维立体血管图像,由2名专业影像科医生读片,若是意见不一致,则再次读片,得出统一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98例患者接受核磁共振与CT检查,结果显示,核磁共振组检出率高于CT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98例患者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n(%)]
其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显示,58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3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3例颈内静脉狭窄。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一般可分成两类,一是缺血性,二是出血性。对于我国来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占比例较高,超过75%。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致死率高[2]。因此,早期诊断脑血管疾病,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改善预后。目前,CT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都是诊断脑血管疾病常用方法。其中,螺旋CT血管成像,注射血管对比剂,实现血管成像,图像显示不够清晰,难以准确判断病灶具体情况,检出率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3]。相比而言,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清晰显示出脑血管疾病者颅顶与枕骨具体位置,且可扫描颈内动脉,图像清晰显示,提高检出率。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利用流动增强效应以及相位改变效应,采用时间飞跃法、相位对比法以及对比剂增强法等,完成检查,操作简单,清晰度高,准确预测脑部病变出血程度,且可无需使用造影剂[4]。本次研究显示,核磁共振组检出率100%高于CT组92.8%(P<0.05),由此判断,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比CT更高。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中,需要患者的良好配合,因为检查时间比较长,若是配合不好,容易出现伪影[5]。
综上,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