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病变的超声检查及影像学表现分析
2020-12-17杨玉菊
杨玉菊,谢 涛
(凤庆县人民医院 超声医学科 云南 临沧 675900)
在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治疗中,为确保药物治疗与医疗操作可针对性的高效减轻患者病痛,都是基于采用临床超声检查技术与影像学表现分析结果来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近些年临床妇科疾病检查中,子宫内膜病变发生率相对较高,且疾病特征为患病时间长、出血量变多、经期相对过长,若不及时经诊断后介入治疗,会造成出血量过多的显性体征,部分情况严重患者可能会诱使不孕不育症状产生,影响其正常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而本次实验中主要采用超声造影对病变部位进行鉴别形成影像学征象分析病理特征,对女性子宫内环境进行数据收集并分析组织形态,所得结果用于诊断疾病。本次研究针对此检查手段进行综合调查,现已取得良好结果详情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线性材料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看诊并治疗子宫内膜病变者,经诊断后符合病情诊断纳入实验条件,共得出80名病患。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并分别实施腹部超声诊断法和经阴道超声诊断法,研究超声下不同类型子宫病变影像学表现。
常规组病患年岁范围23 ~65岁,平均年岁(45.7±2.7)岁。实验组病患年岁范围23 ~66岁,平均年岁(43.5±2.0)岁。经诊断子宫内膜息肉者47例、黏膜下肌瘤29例、子宫内膜癌4例。所有病患均在入院后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得出实验数据无显著差异性P>0.05,统计结果不成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检查子宫内膜病变时,均接受超声仪器的检查。为验证超声检查结果是否符合手术病理诊断的金标准,将腹部超声和经阴道宫腔超声检查进行效果对比,得出不同型影像学结果。常规组使用超声腹部检查方法,利用频率为4兆赫的超声探头对患者子宫部位展开体表检查,首先保证患者处于仰卧位,利用切面法诊断。实验组患者接受阴道超声检查方法,纠正患者体位为截石位,注意做好隐私部位屏风遮挡,使患者放松心态将会阴部位完全暴露利于检查进行。并在此过程中,根据患者检查状况对腹部盆腔位置展开扫查,并随时进行体位调整。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记录与检测报告中并告知病患,随后安排在其月经6d 时的阴道超声二次检查,包括双侧附件区、子宫纵位、横位、斜位切面等。检查其子宫厚度,对象若未绝经女性通常子宫壁厚度约为15mm 左右、绝经女性子宫壁厚度约为6mm 左右。同时观察子宫形态、各部分回声情况等。
1.3 观察项目
将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模式的超声检查诊断,经回顾分析结果对比超声检查准确率,分析不同子宫内膜病变病变类型影像学特征。子宫内膜病患的临床诊出率为诊出例数与总病变例数百分率,结果越高表示对应超声方式效果越佳。不同病变类型的影像学检查表现为检出率较高模式下进行统计,靠近手术金标准的诊断准确率越高,表示影像学结果价值可取性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出情况
经计算,常规组(40名)中诊出数31、诊出率为77.5%,实验组(40名)中诊出数38、诊出率为95.0%,组间数值差异比明显χ2=5.165,有意义(P<0.05)。
2.2 影像学表现
本项中为实验组检查方法下影像特征,可见患有子宫内膜息肉者47例,共检出46例与手术病理诊断金标准一致率97.8%,主要表现为子宫内可见不同形态回声团,通常包括舌状、水滴状、条索树根形或乳头状,回声团多是等、强回声团。实验中共统计得出患有黏膜下肌瘤29例,共检出28例,经计算得出和金标准一致率为96.5%,影像学表现为患者子宫内膜能见到明显圆形、不规则圆状等回声团,通常回声程度不高且存在内膜的包裹。实验中共统计得出患有子宫内膜癌4例,共检出4例,经计算得出和金标准一致率为100.0%,影像学表现为患者子宫内膜可见不等同程度的增厚,在4例癌症患者中存有1例其子宫内膜存在明显表面隆起呈菜花样内膜改变,另外有1例病患影像学检查见宫腔内有乳头状组织凸起变化。
3 讨论
在临床中子宫内膜病变较为常见,且患有子宫肌瘤病症者不在少数,每年患病概率呈上升趋势。通常使用腹部超声图像手段便可得到准确信息,但是子宫黏膜下的肌瘤表现利用腹部超声难以诊断容易发生误诊情况,为此临床不再仅依靠此技术而是利用经阴道超声检查法,来提升临床诊断率。此超声模式下所有患者子宫内膜病变皆可看到清晰的影像学图像,病变组织边界清晰基本能作为判断子宫内膜病变性质的主要依据[2]。
结果显示,常规组采用的经腹部超声诊出结果比实验组经阴道超声检查诊出结果差,实验组影像学表现相对清晰且与金标准结果相近,P<0.05 有意义。
综上所述可知,不同类型子宫内膜病变采用超声检查可见其发病原因差异性,凸显诊断作用同时可见其明显影像学征象特点,准确率、诊断全面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