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考查三思
2020-07-02宁波大学附属学校浙江宁波315029
赵 颖(宁波大学附属学校,浙江宁波 315029)
一思:为什么要重视整本书阅读的考查?
温儒敏先生多次呼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以纠正浅表化、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倾向。语文课程标准对整本书阅读也有明文规定。初中语文统编教材,更是把整本书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详见表1)。理所当然,整本书阅读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必须成为中考(高考)的必考项目。
表1
二思:目前整本书阅读有哪些比较好的考法?
目前,高考和中考都已经把整本书阅读列为考点。因为整本书阅读进入课标和教材的时间初中比高中早,所以,中考的相关考题和高考相比,更加普遍,更加有创意,更加多样。如果以浙江省各地的中考题为样本,整本书阅读的考查,目前有以下几种比较好的考法:
从题型来看,主要有选择题(如2019 年杭州卷: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填空题(如2018年宁波卷:唐僧在何处收谁为徒?检索摘选的目录,按照收徒的顺序填空)、简答题(如2018 年嘉兴卷:《简·爱》与其他常见小说的叙事角度不同,采用这样的叙事角度有何妙处?)。
从考查的能力来看,主要涉及五种。(1)积累与记忆能力。如2018 年湖州卷,要求选出不是发生在简·爱从离开罗切斯特到两人重逢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2)理解与鉴赏能力。如2018 年温州模拟卷:“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说:《简·爱》的结尾过于圆满,甚至脱离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特点,它是‘败笔’。你是如何看待的,谈谈你的理解。”(3)梳理与建构能力。如2019 年绍兴卷:“《儒林外史》人物众多,形象繁杂,同学们在共读此书时,从不同角度对人物进行了梳理。阅读下表,完成表中题目。”(4)分析与评价能力。如2019 年衢州卷,要求从方鸿渐(《围城》)、林之洋(《镜花缘》)、周进(《儒林外史》)、别里科夫(《契诃夫短篇小说选》)中选择一个人物,分析其讽刺意义。(5)拓展与迁移能力。如2018 年嘉兴卷:“许多名著中的人物都有‘成长’的故事:《草房子》中的桑桑、《童年》中的阿廖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在成长路上,他们曾遭遇了怎样的人生困境?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从中你获得了什么感悟?”
总体上讲,整本书阅读考查的题型规范,而且基本固定下来了。设题非常有创意,涉及整本书阅读的考题,往往是试卷的亮点。考查的都是整本书阅读的关键能力,没有死记硬背的内容。试题贴合教材,读什么、教什么,就考什么。
三思:整本书阅读考查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整本书阅读考查既要讲学理,又要有创意,更要适合大规模考试,但评价需要“取法乎上”,现结合近年浙江中考卷的实际,就如何把整本书阅读考查题目拟制得更好,提几条不成熟的命题建议。
(一)秉持基础
鉴于目前整本书阅读的容量和学生学业的负担,大量地展开课外整本书阅读为时尚早,也不符合实际;教材中“名著导读”板块提供的是基础的阅读书目以及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必须落实到位。近几年的浙江中考卷,基本上是在教材中“名著导读”板块内取材,以此推动、检查整本书阅读。因此,命题时,整本书阅读的“双基”原则(最基本的篇目和最基础的能力)是必须首先考虑的。
(二)兼顾文体
书的选择,应该兼顾文体和题材。就文体看,应该包括学术实用类名著、中间文类名著(处于实用类和文学类交叉地带的著作,如报告文学和传记等)、文学类名著。类别不同的名著,它们的课程价值是有所不同的。实用类著作通过理据及其阐释、推论,建构作者的思想体系,推介、创造新的学说或理论,能让读者获得某个领域的规律性认识。它们是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学术存在,属于人类的“思想大厦”。交叉类著作通过文学叙述的方式,对真实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对象或事件,作全景式和历时性的再现。它们是思想和艺术的“混合杰作”,别具认识世界的优越性,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双重体验。文学类著作通过典型化、形象化手段表现人类社会及文化的全景式图景,是个体或族群的生动发展史。它们让读者接受人类普遍的经验,是认识、教育和审美的宏大载体,属于人类的“艺术殿堂”。[1]广域性原则,统编教材在推荐名著导读的时候,已经作了充分考虑,但是在目前的中考评价中,这个原则还尚未被充分理解。浙江省2018 年和2019 年两年的中考题,除了涉及《红星照耀中国》之外,很少考查到实用类名著和交叉类名著阅读。
(三)落实导向
整本书阅读考查的目的是什么?根据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的说法就是“以考促读”。细分开来说,就是改变浅表化、快餐化的数字阅读倾向,改变教师阅读代替学生阅读的教学倾向,改变只读教材课文的现象,沟通课内教学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训练阅读的方法,磨炼阅读的耐心,扩大阅读的视野,从而提高阅读素养。以此看来,中考命题,要以教材推荐书目为主,适当扩大课外名著阅读。像2018 年台州卷:“安徒生说:‘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请你联系安徒生的这句话,说说下面文字蕴含了《小王子》的什么主题。再结合《小王子》的相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这类课内外勾连的题目值得提倡。另外,除了对阅读内容考查之外,阅读的策略和方法也值得考查,对此教材里也是有规定的。如2019 年温州卷:“向斯诺学习写故事,就纪实作品如何做到‘用事实说话’这一点,你从斯诺的写作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参考目录,结合你的阅读体会,加以阐述。”这类题目不但考查阅读的内容,也考查阅读方法的运用。
(四)切合实际
平时的教学和考试,毕竟是以篇章阅读为主,而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大大提高了难度和陌生感。因此,命题的量力性原则是很重要的,在客观评估整本书阅读难度的基础上,要倡导“三利三不”:有利于教学,让教师重视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利于阅读,促使学生课外也能去自主阅读;有利于考试,命题时兼顾得分的公平性和批卷的便利性;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题量要控制;不考查死记硬背的内容,设题要有创意;不考查超过初中生认知水平的题目,不拟偏难怪题。
(五)发挥功能
阅读是有不同功能的。基本的阅读功能是理解接受性阅读,譬如阅读知识解释类的实用书籍。理解、接受、认同是阅读的基本姿态。目的是系统地接受知识,并形成建构。此外,还有探究批判性阅读。如阅读学术研究类的著作,对读物进行评估、分析和质疑。这类阅读不是否定,而是站在理性立场上的评判,目的是追求事理的规律和真相,获得新的发现。再就是拓展参证性阅读。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或了解其他的说法,要从旁的文献中寻找证据。这就要根据知识和信息的因果关联,作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从点到面的拓展阅读。[2]目前的试题,考理解接受性阅读比较多,考后两种阅读比较少。
(六)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可以有两种考法:一种是简答题,一种是微写作。简答题的批卷是踩点给分的,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三言两语,就要谈到点子上。其实简答题和微写作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简答题如果字数要求比较多,就是微写作。2019 年的湖州卷:“《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这是简答题,但是答案要涉及观点和理由,可以理解成写一篇具体而微的论述文。关于微写作,北京2019年的高考卷可以参考: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1)《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2)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3)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第一个题目,相当于要求写读后感;第二个题目,相当于要求写人物评论;第三个题目,相当于要求文学创作。从这三个题目可以看出微写作的几个特点:(1)字数有限制,一般是50~200字;(2)文体要明确,即使是片段写作,也要有一定的文体特征;(3)基于整本书阅读。
(七)创设语境
这里的语境指的是,带有语言表达任务的特定情境,包含四个要素:表达背景和目的、表达者、受众、表达内容。譬如2018 年湖州卷:“甲文选自全译本,乙文选自缩写本。请对比分析两段文字,并结合你对《简·爱》整本书的理解,阐述全译本好在哪里。”如果要改造成交际语境题的话,可以这样:“学校文学社要向成员推荐名著阅读,选中的《简·爱》有两个版本,下面是两个版本的选段,请你根据翻译的语言,选择一个版本,写出推荐的理由。”这样一改,就有了语境题的四要素。再如2019 年温州卷:“班级准备举行‘走近领袖’故事会。你认为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内容来突显人物特点?请选择下面一个人物,参考目录,作简要说明。”像这样的题目,就有了交际情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