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学视野下劝说类文本的教学探究
——以《出师表》教学为例

2020-07-02衢州市第四实验学校浙江衢州3240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0年18期
关键词:后主先帝出师表

郑 敏(衢州市第四实验学校,浙江衢州 324000)

文言文教学意在“文”与“言”的统一。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的文言文单元选录了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一为赠序,一为“表”,实际上,究其文本特质,两文均属于劝说类文本。《出师表》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一直以来大部分教师均将教学着力点放在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爱国情怀上,忽视了“表”作为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它首先应关注的是陈情言事的对象及陈情言事的目的,也即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这是区别于一般侧重于叙事说明或侧重于写景抒情等类型文言文的文本体式。下面,笔者就以《出师表》的教学为例,探究语用学视野下劝说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一、立足原始语境,抓住文本特质

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离开语境,语言文字的运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回到劝说类文本产生的原始语境,抓住其原生价值,确定其文本特质,是教学推进的关键。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境就是语篇实际发生的情景”,其中,情景语境是直接影响文本存在的语境,而文化语境则是影响文本存在和产生广泛意义的背景。[1]

《出师表》写于一千七百多年前,当今学生很难对文本中所要表达的意义产生共鸣。而教师通过文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让学生理解文本出现时所处的语境,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时代距离。教师应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引发学生设身处地地以诸葛亮“自居”,增强文本代入感,分析当时三分天下的大势,从而探究语境对文本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文本是如何来阐释语境的。

教学中,笔者以此设置了一个情境:

近来,后主刘禅因为诸葛亮将北上伐魏一事一直心事不宁,为此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消息:“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且蜀汉境内定然安乐,何须北伐?”

如果你是诸葛亮,看到这则朋友圈消息,你将如何回复?请以诸葛亮的口吻进行回复,语体不限。(文言、白话均可)

【助读资料】

资料1: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

资料2:公元222 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逝。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资料3:魏国长期占据汉土经济发展重心地区,如果蜀国据险自守,魏国无论在经济还是军事上必定发展得比蜀国快,到了那个时候,即使蜀国不起兵,魏国也一定会向蜀国下手。虽然说地形是蜀国天然的屏障,魏国攻不进来,蜀国也打不过去,这样拉锯陷入持久战,蜀国终将会因为后方补给问题而被拖累。

教学中,结合当下自媒体时代,以回复朋友圈消息的形式,依托助读资料的学习支架,学生自然就明白了该“表”的情景语境及其所处的文化语境。一是蜀国在三国分立中处于岌岌可危的政治形势和政治环境下,三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2]二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伦理准则,同样要求诸葛亮为大势而作,为大局而作。

《出师表》正是在这一系列语境中应运而生,换言之,《出师表》的“表”是有其劝说的语境背景的,也即此“表”的出现充满现实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学生而言,探究语境对于文本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单纯罗列、呈现文本的写作背景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语境背景,也决定了文本的表现手法,更多的是以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寓情于理,以期达到良好的劝说效果。

二、基于写作对象,明确写作目的

(一)特殊的写作对象

后主刘禅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宋代俞德邻称“禅以暗弱之资,而又惑于阉竖,使无此谶,其能与魏争乎?”意为,刘禅天资暗弱,又宠信宦臣,他怎么能够与曹魏抗衡呢?

教学中,笔者以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的评价,引导学生基于刘禅这一特殊的写作对象,探究诸葛亮“惟以君德为词”的原因。

表为出师而作,而出师语,却只在末段点过。前后倦倦,惟以君德为词。

——林云铭《古文析义》

摘录部分学生的探究结论如下:

生1:因为刘禅的暗弱,也因为他的“扶不起”,所以诸葛亮在劝说时,就清楚明白地告知刘禅具体的贤臣人选,如:“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生2:诸葛亮对刘禅的劝说,除了告知具体贤能人选外,还教给他切实可行的治国理政的措施。如文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和“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等语句。尤其针对当时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忠奸不分的事实,诸葛亮劝说时更是把“君德”放在了首位。

生3:我认为,刘禅的特殊性还表现在他的暗弱不是普通百姓的暗弱,而是作为君主的暗弱,因此诸葛亮在劝说的时候,既要把理说得明白,又不能得罪君主,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

面对如此特殊的写作对象,诸葛亮的劝说可谓用心良苦。学生在这一探究性的学习任务驱动下,对于劝说类文本阅读中写作对象的关注,则会更有针对性。

回顾之前所学的文本,同为劝说类文本的《送东阳马生序》,其写作对象却明显区别于《出师表》。身为前辈的宋濂,面对后生马君则,重在劝说勉励,他以自身经历现身说法,娓娓道来,语重心长,富有感染力。就二者人物关系而言,他们是同乡,且马生品德美好、为文精熟、态度谦和,“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这层融洽而亲密的乡人关系让宋濂更像一位长辈在谆谆教导晚辈要勤勉学习。

(二)鲜明的写作目的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刘禅虽为蜀汉之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师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文章即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严明赏罚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与统编教材配套的《作业本》在这一课的“导学一”中的思维导图(如图1),也完整地呈现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笔者借助《作业本》的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写作目的:先以“危急存亡”的汉蜀形势使其震动,之后顺势提出三个具体可行的建议,入情而合理。

图1

此外,“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故临终托付,既有“托孤”,更是“托业”。“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兴复汉室,使天下归一,是诸葛亮规劝后主的重要原因,自然成为《出师表》的又一重要写作目的。

三、依托语体形式,品味言语策略

“语体,就是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领域,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常用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段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出师表》作为一篇奏表,是劝说类文本,属应用类文体,其目的在于通过“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期得到君主的认同。作者在行文过程会遵循“表”的一般语言模式,但更多地会依据写作者的需要来选择其擅长或者适合表达相关情感态度的言语方式和写作方式来构造文本。

笔者借助《作业本》“导学二”的“品读语言”,要求学生关注里面提及的相关语言要素,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选择一个角度,举例分析。

【品读语言】通过解答下列问题,从多个角度品读课文语言,每个角度举一个例子分析。

全文624字,先后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为全文定下了怎样的情感基调?

课文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朗读时应怎样恰当地停顿?

文中有很多针对当时形势反复劝勉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以及表明心意、激励众志的词,如“愿”“以为”“庶”等,在朗读时应如何处理这些词?

全文有11 个“也”字煞句,朗读这些句子时语气语调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全文624 字的文章,先后13 次提到“先帝”,7 次提到“陛下”,12 次提到“臣”,是作者词穷不善表达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文章连连敬称“先帝”,意在表示君臣之礼,表达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追思之深,溢于言表。屡屡敬称“陛下”,自称“臣”,始终谨记用为人臣者谦卑的姿态提出自己的想法,循循善诱,不失分寸。这为全文定下了悲而不伤、敬而不卑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诸葛亮一直强调先帝的知遇之恩,实则向两位帝王表明忠心,自己并无“取而代之”之二心。

文中还有很多针对形势反复劝勉后主继承先帝遗志,以及表明心意、激励众志的词,如“愿”“欲”“诚”“宜”等能愿动词和情态动词。通过这些词的使用,诸葛亮既表达了自己对后主所作所为的不满态度,又避免了对后主的直接批评,不会引起写作对象的反感,同时也指出了后主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3]

摘录部分学生学习小组的分析如下:

【第一小组】

示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成果分享:针对后主亲信宦臣、远避贤能的实际情况,诸葛亮委婉提出建议,“宜”由“适宜”引申出“应该”之意,希望后主广泛听取各方正确的意见,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言辞恳切又切中要害。

【第三小组】

示例: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成果分享:一个“愿”字,极富深意,“愿”为“希望”之意,表明诸葛亮始终遵循君臣之道,即使是面对暗弱昏庸的后主,仍用谦卑的语气来传达自己的建议,同时以这样的言语形式表达希望,使得对方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第六小组】

示例: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成果分享:文末一个“宜”字,表明诸葛亮仍不忘提醒后主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咨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追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

阅读是对特定体式的具体文本的阅读,要有文体思维。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符合这种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劝说类文本阅读,不能仅停留于文本本身所呈现的内容理解,不能仅限于“知文晓情”,还要探究作者如何劝说、为何这样劝说。在语用学视野下立足原始语境,抓住文本特质,基于写作对象,明确写作目的,依托语体形式,品味言语策略,这样的教学探究,给了学生阅读这类文本的一般性策略支架,并能迁移运用,真正做到由一篇到一类。

猜你喜欢

后主先帝出师表
出师表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河南省中考真题
出师表
武侯祠
《出师表》节选
出师表(节选)
王洛勇朗读英文版《出师表》,网友:诸葛亮英语八级
论《出师表》的时代意义与历史影响
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