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管的胎模锻新工艺研究与应用
2020-07-02王金鹏李大乔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热工分公司
文/王金鹏,李大乔·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热工分公司
针对大变径轴类锻件自由锻时,材料浪费严重的问题,设计了用于中心管的闭式胎模并制定了相关工艺参数,使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对金属充填过程进行了仿真。针对产品杆部不易充填饱满的情况,采用在模具两端镦挤的方法,通过制坯+一次胎模锻成形的方法,使用两火次成功锻造出了符合要求的中心管产品。
中心管属于大变径轴类锻件,我公司一直采用自由锻拔长各台阶成形,但由于产品端头和大台外径尺寸差异较大,拔长时需要多处添加余块,造成材料的巨大浪费。对此类大变径轴类锻件,有使用模具内局部成形大台——自由锻拔长杆部的方法,但产品表面质量欠佳,而且,对截面相差较大的产品,若使用原材料较细,则镦粗成形大台时容易失稳引起折叠缺陷;若使用原材料较粗,在后续拔长杆部时,常常导致杆部与大台不同轴,而造成产品报废。为了解决中心管在生产中存在的材料浪费、截面不同轴等问题,我们对中心管的胎模锻工艺展开了研究,以实现一次胎模锻成形。
工艺设计
工艺成形分析
要实现胎模内成形中心管外形,便于金属填充及方便脱模,应尽可能使用锥度覆盖零件轮廓上的台阶。据此,可初步设计出毛坯的锻件图,如图1 所示(虚线表示零件轮廓)。由于产品相邻截面积比达到7,材料分配不均匀性极大,故在终锻前应有制坯工序。
模具方案确定
从金属充填难易程度的角度考虑,若分模面设置在通过产品轴线的平面,则承击面较大,需要的设备成形力较大;若分模面设置在大台端面,则有助于减小锻造成形力,但由于产品杆部的高径比达3.2,受摩擦力影响,模具下端的坯料不易变形。从模具制造成本及高效生产方面考虑,分模面设置在大台端面时,模具整体为轴对称零件,生产制造简单,且易于实现高效生产。综合以上两方面,选用垂直分模,模具图如图2 所示。
模具由两部分组成,下模成形大台及杆部;上模成形端头,且上模外径尺寸与下模大台部位相配合。锻造时,上模夹持端头,在下模内下压,大台部位的材料发生局部镦粗,端头和杆部的材料向模腔充填,金属在封闭式胎模内成形,模具自身的导向保证了相邻截面的轴线同轴。锻造压实后直接脱模,省去了切边工序。
制坯工艺参数设计
终锻工序完成大台的成形及端头、杆部的充填任务,坯料制坯主要实现材料在各部位的初次分配。为保证端头及杆部的锥度区域完整充填,将坯料制成多台阶状。由于终锻工序大台的变形量较大,为避免大台两端面出现折叠缺陷,应使端头及杆部的坯料分配准确,且各部位的坯料不宜过高。同时,外径尺寸不宜大于相对应的模具内腔尺寸,否则,由于坯料与模具的摩擦力作用将导致坯料无法落实到位。根据锻件图计算出坯料的重量约800kg,为避免终锻时大台处高径比太大而失稳,原材料选用φ350mm 圆钢,制坯尺寸如图3 所示。
有限元模拟
为明确成形过程,确定大台及杆部成形规律,我们使用相关软件做有限元分析,过程模拟的典型步骤如图4 所示。为模拟实际自由锻开坯过程中杆部的不光滑表面,我们把杆部实体做成八角形,以便直观反映杆部充填情况。
从图4 可以看出,坯料充填顺序是先大台,再杆部,这与实践经验相一致。从充填过程来看,在第346 步时,大台及根部完全充满;在第384 步时,杆部完全充满。从所需成形力变化情况来看,在第306步以前,压力平缓增加,且大台成鼓形,外圆面已接触模具型腔;在第306 步以后,压力急剧增加,到第346 步时,压力已接近5000t,第384 步时,需要的压力为6400t,已远远超过我公司50MN 压机的能力范围。从模具受力情况来看,在第346 步以后,模具所受的压力急剧增加。在实际锻造生产中,模具受力情况复杂,工作环境恶劣,终锻力的急剧升高不利于提高模具和机器的使用寿命。综合压力变化对产品成形及模具寿命的影响,要实现中心管的一次模锻,还需改变模具结构。
模具改进
为保证产品杆部完整充填,我们借鉴了浮动模成形原理,在大台成形结束后,把它及端头视为刚端,在下模端部添加下垫进一步锻造压实,即采用两端镦挤的方式,可完全充满。充填结束后,端头部位添加漏盘,上砧轻压,即可顺势取出坯料,这在成形方法及操作步骤上都比较合理。为此,我们对模具结构进行了优化,如图5 所示。在模具下端增加50mm 长的直台,用于增加下垫压实杆部。为方便坯料脱模,模体中轴向均采用1.5°的锥度,为便于坯料向下端杆部填充,在大台根部设7°的锥度;上盖依产品外形设4.8°的锥度。由于模具内腔对上模起导向作用,两者之间应有一定间隙。间隙过大,在金属流动时,此处将产生纵向毛刺,加速模具磨损和造成脱模困难,间隙过小,因温度的影响和模具变形,将使上盖和模具之间运动困难。结合以往经验,此处间隙选为2mm。
生产试验
模具制造完成后,我们按图6 的生产流程进行了产品试制。生产火次为两火,生产完成的产品如图7 所示。经检测,新工艺生产的中心管产品,模具充填效果良好,锥度区域均匀,产品表面光滑,各部位尺寸满足要求,加工余量大幅度下降。不足之处是:由于坯料在模具内整体成形,氧化皮不易清理,在模具内成形完成后,产品杆部圆周方向粘连氧化皮较多,这对产品表面质量有一定影响。虽经多次尝试,去除氧化皮的效果并不理想,还待后期进一步解决。
结束语
经过研究与实践,新工艺生产的中心管产品,尺寸及各项力学性能均符合要求。产品的表面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下料重量大幅度降低,并有效地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降低了机加工余量。目前已得到批量生产。新工艺的应用表明用制坯+一次终锻的方法生产中心管可行,对类似形状尺寸的其他产品均可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