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一样
2020-07-01韩吉花
韩吉花
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东侧有各种梯子、木箱等,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自主组合搭建。除此之外,这里还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家伙1+X”,它的位置显眼且不能挪动,比这里的任何一个玩具都要高大,故而成就了它的独特地位。它的到来引起了男孩子们的注意。几番观察后,孩子们开始利用各种方法、道具,试图爬上去,征服这个“大家伙”。
一、案例描述
第一次见到“1+X”,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就被它“高大威猛”的样子吸引了。大家开始边观察边尝试。
孩子们搬来的竖梯高矮不同,横梯长短不一。竖梯的摆放不再整齐划一,而是参差不齐。有时候孩子把一个最矮的竖梯摆好后,后面紧跟着摆放一个最高的竖梯。孩子们有时候还会把竖梯放倒,上面再叠放横梯,连接下一个竖梯,连接的横梯也开始出现比较陡的坡度。一段梯子摆好后,孩子们会纷纷在上面反复走动,商量后再进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看,子航爬上最高的竖梯后一跃而下。茂茂也爬上去,只见他看着地面,摆臂几次又停下。子航忍不住说:“快跳啊!”茂茂在做了幾次准备动作后摆摆手无奈地说:“不行,太高了,我怕摔着。”子航挠了挠头说:“这好办,你等等。”很快,子航拖来了一块大大的海绵垫子,把垫子摆好后朝茂茂说:“行了,跳吧。”有了海绵垫子,茂茂终于鼓足勇气跳了下来。孩子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跳下来……不过,子航笑着说:“看好了,我跳得和你们可不一样呢!”只见他娴熟地爬上矮竖梯,麻溜地走过有坡度的横梯,一抬脚上了最高的竖梯,紧接着跳下来,一个漂亮的前滚翻后,一溜烟从搭在“1+X”上的木板下面跑上了“1+X”。大家被这突如其来的一连串动作惊呆了。停留数秒后毛毛说:“我也行。”毛毛如法炮制也登上了“1+X”,两个小伙伴竟然兴奋唱起:“我们不一样,不一样……”
接下来,孩子们利用长梯、短梯、长木板、短木板、正方体木箱等材料沿着“1+X”的一边搭建了一条兼顾攀爬、匍匐、跳跃(跳跃还被设计了不同的高度)、平衡走的整体路线,这是他们为登上“1+X”而设计出来的新路线。这条新路线经历了直线前进到延长迂回;经历了整体到部分打乱重组的分分合合。在路线修改过程中,孩子们通过亲自走一走的方式感受路线每处前进难度的大小。很快,子航指着一处作为转折的高高的四面合梯说:“这里面最难的就是从高处跳下来,这个得重点练习。”于是,孩子们发现这条路线很多地方前进难度较大,需要调整。但子航说:“我喜欢这种有点难的路线,更好玩。”
于是第二次来到这里时,孩子们自主分成两个搭建小组。一组更多地选择了利用矮一些的竖梯,用来衔接的横梯坡度也小一些,变化不大。而子航那一组搭建的连接“1+X”的训练场起伏变化较大,如:两个一矮一高的竖梯紧密相连,后面衔接一个大坡度的横梯,紧接着又是横梯和下大坡度的一个竖梯连接。孩子们刚沿着陡峭的横梯爬上竖梯,不等喘口气就得一跃而下还被要求加前滚翻。子航说:“如果谁不敢走我们这条路上‘1+X就是不合格。”然后他指指旁边的另一组说:“不合格的人就得去那条路线练习,合格后来我们这里挑战‘1+X。”听了子航的话,孩子们都很认真地练习,偶有不合格的孩子被子航要求去另一个训练场,对方也能欣然接受。与此同时,子航还指挥着其他小伙伴随时调整训练场地,比如:这里加个竖梯、那里重新组合……路线在孩子们手中千变万化。与此同时,孩子们彼此鼓励不断挑战新的场地、新的自己。
二、洞察秋毫
1.不迷信别人的经验,等待孩子的精彩表现
在这里老师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就是“信任”——对孩子游戏能力的信任。所以,不分享别的班级的游戏亮点,为游戏留白,充分给予孩子独立观察、思考的权利和机会,让孩子们玩出自己的精彩,充分调动孩子思考的积极性,也促成了孩子们合作交流讨论,共同解决“‘1+X这么高怎么上去”的问题。
2.尊重孩子,持续观察隐形支持
教师不急于帮助孩子确定玩什么、怎么玩,而是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探索空间,并敏锐察觉孩子的兴趣点,结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反思追问,帮助孩子回顾自己的玩法,总结自己的经验,让孩子明晰自己的主题,自主设计挑战“1+X”的路线。教师在孩子游戏中采取有效距离的全程录像,这种关注方式能更好地促进孩子游戏的坚持性,才会出现后面孩子的不断调整与尝试。
3.发现孩子游戏中不一样的时刻
围绕“1+X”搭建路线的中途,孩子们对从竖梯上往下跳中产生了乐趣,并且乐此不疲一个接一个地跳。这时,老师没有急于介入游戏,而是让孩子继续进行跳跃尝试。耐心等待,观察孩子的游戏,抓住这一时刻,抛出:“这样跳跃你们的想法是什么?”的追问。孩子们回答:“是为了看看路线是否能行得通。”正是因为老师抓住了这个时刻,才有了后面通往“1+X”路线中的千变万化,让孩子们有更细致的观察和亲身体会得真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