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优化的教学策略培养小学生劳动技术学科素养
2020-07-01侯光跃
侯光跃
劳动技术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养,开发学生心智潜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是一门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与创新性一体的综合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切实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更优化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实践与体验平台,促使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有效提升与发展。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和操作能力的提升
在劳动技术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将劳动技术操作的基本方法、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启发、指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实践、总结,从感性到理性,实现认识上的跨越和操作能力的提升。
例如,三年级“制作团花”这一内容,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团花剪纸的基本方法,让其能够独立设计、制作简单的团花。为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探究四瓣团花的剪制方法。第一板块要完成的任务是“探究四瓣团花的剪制方法”,分为两步:第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第二步,师生共同总结操作要领,强化认知。第一步分为五个环节:一是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指认中心角和中心角的度数变化并折叠边,一边尝试折叠;二是将折叠好的纸展开,观察中心角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展示正误样品,让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判断选择);三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明确将180°分成了几等份(教师出示图片加以印证);四是完成“剪”的操作;五是学生呈现并交流尝试探究的结果,教师观察并评价学生展示的作品。尤其是在第四步,教师要给予学生适时的启发与点拨:(一)剪对称图形时应该注意什么?(二)剪开口边时,哪儿发生了变化?(三)剪刀折叠边时,哪儿发生了变化?(四)剪中心角时,哪儿发生了变化?这些发现将学生置于自主探究、体验与发现的状态中,杜绝了直白的讲述与灌输,引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事实证明,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劳动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树立实践意识,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以此获取深刻的体验。有了深刻的体验,学生才能品味到学习劳动技术的无限趣味,从而萌发探究与实践的热情。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与创新
在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扬教学民主,找准自己的位置,扮演好劳动技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评价者的角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实践与创新。为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一个核心问题或重要问题为引领,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并使之乐于成为这个平台上探究与实践的主人,从而完成探究与实践的任务,体验成功给人带来的自信。
例如,教学三年级“制作团花”这一内容,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了一系列的操作和问题探究,诸如学生指认中心角的位置,并尝试折叠四瓣团花,学生先后剪对称图形、开口边、折叠边和中心角,学生针对“哪儿发生了变化”做出了正确的回答(边缘、边缘和中心角之间、中心角)。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获取的认知。学生立足实践,通过剪不同部位来观察团花变化,从而总结出相关规律,实现了旧知与新知的顺利同化。当习惯转化为体验的行为,当体验的行为促进技术与能力的提升,学生自然满足了动手操作与动脑观察的欲望,感受到了学习劳动技术的快乐。
由此可见,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时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要善于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与热情的有效问题,来驱动学生思考与体验,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探究与体验的过程中,大胆实践与创新。
三、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开展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学习
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教学方式的单一化,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要善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能力背景,科学、合理地选择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从而引领学生开展个性与创造性的学习。
例如,教学三年级“制作团花”这一内容,在教学活动的第二板块,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团花的折、剪规律——重点探究、发现3瓣和8瓣团花的折、剪规律。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呈现相关折叠样品要求学生观察、欣赏之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你能从样品中探寻到折叠方法与技巧吗?8瓣团花折叠后,将180°分成了几等份?3瓣团花折叠后,将180°分成了几等份?”学生分小组开展学习活动,进一步观察、思考、探究,并尝试制作,最终发现了规律。在此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求证,为学生创设了探究与发现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眼睛、双手和大脑,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小组探究结束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总结规律,并运用课件加以呈现。这样做旨在克服操作的盲目性,教会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规律之后,教师要求再次动手操作,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并由此激发学生对劳动技术这门课程的喜欢与热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拒绝单一的灌输与放任自由式的教学,而要恰到好处地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问题或核心问题去探寻答案,寻找技术性的规律并付诸实践,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应成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追求的一个目标。
四、立足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此言对于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来说,也同样适用。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尊重教材而又不唯教材。要把教材当作一个范例来使用,立足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改进与创新,以追求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例如,教学“制作团花”这一内容,在“实践操作”這一板块,教师改变了教材原有的设计,组织学生开展组际之间的比赛,并提出了比赛的规则和要求:一要折平、剪齐,团花完整;二要追求种类的多样性与纹样的创新性。在学生的大作陆续“问世”之后,教师又举办了一个小型的作品展览会——将各小组的作品张贴到事先准备好的粘贴板上,供大家评价、欣赏。这一举措跳出了教材的设计,将竞赛与评价的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评价中学会了彼此接纳、取长补短。这样设计与组织活动,课堂教学效益自然得到了提升。
毋庸置疑,教师立足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学生目前的能力背景与校园环境、软硬件设计等因素,开发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使学生的心智在劳动技术领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劳动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能力发展现状,努力优化教学策略,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提高学生劳动技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