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2020-07-01付蓉
付蓉
时光如白驹过隙,片刻间,便已打马而过。浑然不觉,植根三尺讲台的我,已度三十余载。三十余载,未见倦怠,有的依然是信心满怀的执着,从未退却的童心和惬意幸福的享受。
立于三尺讲台,最喜欢的莫过于透过教室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看向这个世间最具有生命力、最充满活力、最充满希望的远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这是习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也是立于讲台三十余载的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的,一路笃信而行,一定会在行动中坚定前行的方向,始终朝向梦想,勇往直前;一路以诚取信,一定会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增强彼此的信心,凝聚奋进的力量,拾级而上,携手共行,走向生命的远方,实现教育生命的真、善、美,活出自身的生命价值,享受人生的幸福。
笃信而行 矢志不移
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云:“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为教育,只是教育技术而已。”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信仰?复杂点说,教师的信仰不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引领、唤醒学生的生命智慧,从而生成学生的自我智慧生命和道德生命,在一路追求教育的真、善、美的过程中,实现和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从而提升教育境界和人生境界么?简单点说,不就是陶行知的那句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么?
曾记得,著名诗人臧克家这样称赞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老师:“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得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的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是什么让斯霞老师的一生如画卷般美好?我想答案一定且必须是——信仰,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最虔诚的信仰!
众所周知,信仰如心中的太阳,高于我们的生命,始终照亮我们生活的方向,温暖我们的心,滋养着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甘愿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其中去实践、体悟,去切己体察,从而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光来。故而,这个“信”,是我们生命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是处于核心位置的,是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来供养的。
宋朝张载的“欲事立,须是心立”也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都是身受自我思想主导与支配的。如果要想使自己所致力的事业获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坚定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为之而不懈努力奋斗。
回首自己三十余载的教育之路,最引以为自豪的,不正是因为内心这份信仰吗?多少年来,我一直以虔诚的心来对待教育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有勇气笑对世间偏俗束缚,温和而坚定地做出选择,坚持不断学习,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与要义,努力提升自己身为人师的责任与品位,潜心讲台,以己之力,立己之德,强己之能,尊己之道,尽己之心,担己之责,播己之爱。
很多人会觉得,一个人获得成功之后,当然会觉得一切都是美好的。然而我要说的是,所谓的“成功”是什么?站在世俗的角度,我恰恰不是那个成功的典范。十多年前的我,意气风发,是当时较早的一批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当我鼓足干劲准备再上一层楼时,却被突然要求给年轻老师让道,退出所有的优秀评选。名利场上再也没有我的身影,未来的教育征途就这么黯淡无光了吗?不,我坚信,最真的教育天地,最闪亮的教育成功,不在名利场,永远在我们的教室,我们的讲台。只要我的教室还在,只要我的讲台还在,我的教育生命依然在,我的生命光彩依然在。
一路笃信而行,排除一切外在干扰,毫不犹豫地,我专注且醉迷于我的那间教室,用心用情相伴于每一个与我相遇的生命,透过他们,透过自己去不断自我内省,用最柔软的心碰撞那一颗颗没有染尘的纯美的心,感受生命中悲悯的存在,感受教育最深处灵魂的闪耀之魅: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不正是认同自我生命的獨特存在?我们每一天每一次碰撞,不正是在共同奏响岁月最高贵华美的交响乐么?
事实证明,坚守教室的我,执守教育信念的我,无缘特级教师、无缘知名教师的我,却依然以自我不懈的努力,连续几年,一边行动一边记录,《“有意思”让语文课堂更鲜活》等一篇又一篇诞生于教室里的论文先后获得全国、全省论文、征文大奖,成就了一个拥有“埋头攀登不问高”“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宁静与坦然之态的我。所带班级亦是被大家称道的班级,屡有学生荣获全国、省、市征文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源自坚守,成于磨砺。”生命中,不可能一路平坦,但只要心有信仰,那么就一定能坚定自我的信念,“咬定青山不放松”,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去努力奋斗,开创属于自己的远方。
以诚取信 携手共进
大家都知道,在通向梦想的征途中,一个人走,可能走得更快,但一群人走,却能走得更远,尤其在教育之路,我们的合作伙伴最为广大,除了同一战线上的同仁们、学生与家长,还有社会群体同样是我们的合作者。
有缘相遇,相伴共度几年美好时光的老师、家长和学生要想形成教育生命的共同体,彼此的相互信任最为关键。
曾听一位中医如是说:“针灸之道在于‘信任两字。没有信任,不必施针,因为必然无功而返。医者将针刺入病患体内,而实际作用取决于两人之间的信心,信心而任物,方能奏效。”
好一个“信心而任物”!中医如此,教育亦如此啊!教育要行远,师生之间、师长之间、生生之间,还有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至关重要!人与人之间建立这样有生命的感觉,因信心而任物,那么携手共成长,从来不是梦。
在班级工作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家长的作用,很多时候将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要想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唤醒家长,可以说特别重要。然而,大家又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家长懂教育、会教育的有几人?现代社会中,“丧偶式”家庭教育模式比比皆是。在与一届又一届家长的有效沟通中,我发现很多家长迫切需要家庭教育的引领。如何引领好有需求的家长,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虽然各校各地都有家长学校的建立,但能受惠的家长却不多。还有,因为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的家长对老师存有偏见。带着偏见能实施有效合作吗?
为了赢得班级中绝大多数家长信任,我在“诚”字上狠下工作,在实践中调查,在实践中调整,在实践中推进,以诚取信,向家长们发出了“您若信我,请跟我来”的呼唤,带领着一群渴求帮助孩子的家长携手行进在教育征途中,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向生命中美好的远方。
任教小蝴蝶班时,我与家长们用书信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交流。首先,是传播现代教育理念,引领家长们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转换观念,唤醒家长们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其次,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帮助家长们学会教育。第三,及时传送孩子们在校的成长动态,形成良好的感知成长氛围,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学会欣赏孩子。六年来,近三百封真挚的信,拉近了师长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不少家长不再心浮气躁,不再焦虑不安,而是能平心静气地陪伴孩子走在健康成长的道路上。
因交流,我来到了更为薄弱的上河街小学。三年下来,深刻体悟到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是无可估量的损失。我试图用书信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却不料绝大多数家长采取的是不予理睬的态度:信息不回,电话不接,走访时啥都好说,转身后啥都没说。孩子迟到,多因家长原因。家长认错态度特别“诚恳”,但是第二天依然我行我素,迟到依旧。恳请家长关注孩子,陪伴孩子,结果无动于衷,用孩子的话来说:“老师,我爸爸很忙,每天忙着玩手机。”面对孩子天真纯洁的双眼,我竟无语相对……
是不是聽之任之,随波逐流?面对班级中那些可爱鲜活灵动的生命,我怎能放弃?智能时代智能之法不可弃,传统教育传统之法亦不可弃。我采取两手齐抓之法,一方面利用班级微信群和QQ群,为每一个孩子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和班级成长档案,让不可见的成长转化为可见性成长,时时陪伴在孩子们的身边,常常定格孩子们成长的瞬间,上传到群空间相册里,并鼓励家长们也用这样的方法留住孩子在家里成长的每一刻。不时推送一些适合家长阅读的教育之文,用以唤醒大多数家长。另一方面针对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我采取逐一沟通之法,一一邀约,以最诚恳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沟通,站在孩子未来发展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希望能与家长携手共同帮助孩子。尽管我知道这样的交流很有可能是失败的,但我始终相信人心是肉长的,只要我们晓以理,动以情,导以行,必定会有我的跟随者。
三年来,我的真诚赢得了不少家长的信任,他们一步步紧跟上我,与我携手帮助孩子成长,虽然有些艰辛,但从不迷茫,他们的孩子成了班级中最大的获益者,良好的习惯让孩子们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的孩子甚至发生了巨变,从话都无法表达清晰的娇弱孩子成长为敢于在班级中大胆表达观点、善于用文字尽情抒发想法的自信孩子。义务教育阶段,孩子生命中出现质的飞跃,不就是师长之间因为信任而构筑的坚实的教育共同体,给予孩子的成长助力吗?
《学记》 中的 “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这句话,极为精准地诠释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要想在教育行动中获得最真实的收获,那么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影响非同小可。一名学生,只有在与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共存关系后,才会真心亲近教师,尊敬教师,继而“信其道、奉其教、效其行”,师生之间构筑的便是健康而美好的生命共同体。
2020的春季,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学校无法按时开学,孩子们只能借助各种云平台展开学习。这是一个相当陌生且无措的阶段,对学校教育及老师是一种考验,对家庭教育及每一位孩子学习习惯更是考验。毫无例外,尽管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真正能利用网络落实有效教育教学的其实不多,待到复学时,一份仅有“读拼音写词语”与“按照课文内容填空”的摸底卷,就将近三个月的网上云平台学习状况暴露无遗——班级中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学习状态是空白——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网上学习形同虚设。复学后一个半月就要放假,放假前的全学期检测不可少,怎样在一个半月既完成新的知识传授,又弥补那三个月的不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课题。
此时,仅仅抓知识结构的弥补是治标不治本的,敲响鼓点唤醒孩子自我内在的学习动力,才是重中之重。面对依然故我的甩手家长们,我没有放弃,一一拜访,逐个晓以利弊,尽己之能唤醒合作者。面对孩子,我静下心来,以最真挚的态度告诉他们老师相信他们个个都是好样的,目前的学习困难是暂时的,老师会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但他们必须自己愿意努力。此前两年半的相伴,他们知道我言出必行,更明白我对他们真心的关注与爱。师生取得共识后,再来进行知识结构的突围就不是难题。然而,我更为关注的,是孩子们内心除了对我的这份信任与亲近,还有他们对自我的认可与信任。日常的点滴鼓励成为我们课堂与课后的风景——课堂上,一句完整的回答,一次正确的板演,一份干净的作业,亦会赢得众人的掌声;课后,一次小小的游戏,一回有趣的对话,一个小小的拥抱,一场三五人的互动,消弭学习的紧张气氛。慢慢地,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面对自我的勇气。
自我认知的唤醒让孩子们更主动地投入到自我成长中去,正所谓“风正好扬帆,弓劲箭方远”,在希望中,他们与老师一起扬帆起航,在最后的检测中获得满意的成绩。雪琪在看到自己收获的97分时,激动得不敢相信,而今已鼓足了前行的勇气,真的相信自己一样可以这么棒。
学期结束的网络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汇报孩子们的成长后,将“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赠送给即将离别的家长们:当我们心有所信,必能将自己活成一束光,不仅照亮自己,更能照亮身边的孩子,去唤醒沉睡在孩子心中的巨人,让他们无比清晰地知道自己生命中的希望,懂得奋进要有力量。
心有所信者,散发出来的,必是教师积极的、亲和的、温润的教育气场。因心有所信,故一路向远而行,一路教天地人事,一路育生命自觉,一路守望,一路慈悲,一路花开,一路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