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家国情怀”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路径
2020-06-30胡燕
胡燕
摘 要:在当前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做好对语文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工作,更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教育,需要基于文本内容去融入国家与民族的梦想,通过主题教学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内心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及追求美好生活埋下种子。
关键词:家国情怀 初中语文 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而爱国思想作为几千年来生长在中华大地土壤上的人对祖国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早已与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相互渗透。而语言文字作为传承思想的载体,在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则需要通过基础语言文字知识的传递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基于语文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语言文字对思想、文化的有效承载,而语言文字作为情感交流的工具,与本民族的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每一位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都心存深厚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即是对民族的热爱,而热爱民族则一定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1]。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则应当凸显出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生动性、形象性、准确性、独特性等特点。比如,在讲解《春》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文章中众多对春天进行描写的词汇,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进而对其由衷产生真挚情感。又如,在讲解《最后一课》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当把握好文本中描写的几处细节:韩麦尔先生穿着礼服,在拼写字母时声音止不住地颤抖,临近下课在黑板上留下“法兰西万岁”等许多令人意外的表现。通过着重强调这些细节去引导学生感受韩德尔先生对于学校、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今后都无法向孩子们传授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悲愤之情,同时从镇上老人、小弗朗士等人的表现与改变,也能够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浓厚的热爱之情。
二、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
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所积累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还会沉淀、弘扬以及传承下来众多优良传统,这些作为约定俗成的社会美德,也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教师应当结合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对蕴含在文本内容中能够反映出民族优良传统的细节进行挖掘,有意识、有计划地去教育学生热爱与传统优良传统的决心[2]。比如,在讲解《木兰诗》相关内容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木兰虽知战争残酷与凶险,但仍然选择替父从军的勇敢坚毅,从中感知木兰热爱亲人、热爱国家的英雄形象,当亲人有难、国家有难之时,木兰全然不顾自己女儿之身而勇往直前,这种家国情怀必定能够让学生受到感染,从对优良传统的传承更为坚决,也达到了培养学生热爱国家的目的。
三、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好河山
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有着众多对祖国美好河山与故土风光进行描写与赞美的内容,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赏析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祖国壮丽河山、美好风光的讲述去引导学生对祖国美景心生热爱之情,从而促进家国情怀的进一步养成。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雪》相关内容时,教师则着重对北国雪景、高山大河的壮阔进行讲解,让学生体会到祖国美好河山的壮丽;又如,在讲解《黄河颂》相关内容时,引导学生对黄河壮景心生敬意,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讲解《苏州园林》相关内容时,可用多媒体呈现出独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美景,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去由衷地赞美祖国的美景。通过这些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直接描述,更有助于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人民
国家由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家组成,而且国家的繁荣以及壮美河山、唯美建筑均归功于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所以这一个个可爱的人都值得我们热爱。比如,在讲解辛弃疾诗词内容时,我们可以从他的那些诗句中去体会蕴含其中的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慷慨激昂的英雄豪气,带领学生朗读“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等诗句,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为国而战的热血;又如,在《藤野先生》当中写到鲁迅虽然得到高分,但是依旧受到无端猜忌,同时为了拯救国人灵魂而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同样能够对学生形成激励;在《两弹元勋邓稼先》文章当中,表达了邓稼先为民族、为祖国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不求名利、不惧牺牲的高尚情操值得每一位学子学习。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学生能够从中感知到家国情怀的伟大之处,热爱祖国的人民同样也是热爱这个国家。
五、教育学生铭记祖国的危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论是初中语文教材还是其他文学作品当中,都有众多讲述中华儿女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事迹,他们在保卫国家、保护人民时完全忘记个人利益,当国家有难便会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即便会粉身碎骨也毫无畏惧[3]。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知到如果国家有难,我们需要挺身而出,正如一个家如果有困难,全家人都要合力抵抗,只有万众一心才能撑起整个国家。比如,在讲解《春望》相关内容时,诗人在字里行間无不渗透着亡国离别的悲痛之情,只有铭记国家危难,才会为国分忧。又如,在《故乡》当中,作者通过二十年的前后对比去描述国家危难,希望我辈能够上下求索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与责任,在语文学科教育中重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既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也要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爱国观念,让爱国的种子深深扎根于青少年的内心,不仅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也能提高国民的凝聚力,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虹霞.融“家国情怀”教育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47-48.
[2]史万武.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J].名师在线,2019(21):79-80.
[3]王丽.初中语文教学结合家国情怀教育的实践研究[J].学周刊,2019(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