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膜韧膏配合火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6-30钟芹锋任梦蕾李改琪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火针下肢病灶

钟芹锋,任梦蕾,李改琪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阴市中医院,江苏 江阴 214400;2.延川县中医医院,陕西 延安 717200)

丹毒是一种急性皮肤感染性疾病,发病时患者皮肤红肿疼痛,色如丹涂脂染,最常发生于患者小腿胫部,常因足癣患者趾间皮肤破损感染引起,表现为足背或小腿胫前突发红肿热痛,亦有累及大腿者[1]。中医认为丹毒多因血分有热,火毒犯肤,或破伤染毒而发,下肢丹毒还多兼湿热,治疗上以清利湿热、解毒化瘀为原则,临床常用中药口服、膏药外敷、草药熏洗涂敷、刺络放血等方法[2]。我科采用火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焮红发热症状好转较快,但肿胀症状缓解较慢。在原有治疗方案基础上辅以膜韧膏中药外敷,能快速消除下肢病灶红肿疼痛症状,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和陕西省延川县中医医院门诊,对就诊的急性下肢丹毒患者按标准进行筛选,符合条件的100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50例患者中,女性29例、男性21例;平均年龄(46.98±5.27)岁;平均病程(5.62±2.33)天。对照组50例患者中,女性24例、男性26例;平均年龄(48.18±5.68)岁;平均病程(5.40±2.56)天。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患者符合《中医外科学》[1]中丹毒的临床特征:急性发病,发病前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下肢小腿胫部出现小片红斑,迅速扩大,潮红肿胀,色如丹涂,略高出皮肤表面,境界清楚,按之红色稍退,放手后即恢复,灼热疼痛明显。

1.3 纳入标准

年龄在18岁到65岁区间的患者;丹毒病灶范围不超过膝关节者;可接受火针治疗的患者;取得知情同意的患者。

1.4 排除标准

丹毒热毒内陷的患者;病灶部位已经破溃甚至坏死;有晕针、出血倾向的患者;对蜂蜜、中药过敏;有糖尿病、中风等内脏疾病史;有自身免疫缺陷或异常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火针治疗及常规护理。火针治疗:选0.4×40火针灭菌;治疗前用5000mg/L碘伏消毒病灶部位两遍,尤其是足底、趾间、甲沟必须重点消毒;待干后火针直接点刺病灶部位,间约1cm,后拔罐至出透明组织液。隔日再行火针,连续三次。护理:指导患者回家后抬高患肢,保持局部干燥,有渗液任其自行流出;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厚甘腻之品;下地时穿宽松、干净的棉质拖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之外加予每日一次膜韧膏外敷。即在进行火针刺络后使用膜韧膏外敷,贴敷应超过肿势范围,外敷4小时左右。膜韧膏外敷每日1次,连续1周。膜韧膏组成:白凤仙花、乳香、没药、生石膏、生甘草等,上药共研为细末,蜂蜜调配,现配现用。外敷过程中需观察局部用药反应,若局部出现痒、刺痛等症状,一般为蜂蜜长时间接触皮肤所致,可考虑缩短外敷时间。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下肢丹毒局部皮损颜色、疼痛程度和肿胀程度按照自拟积分量表进行严重度评价评分并进行比较,3项评分值累加为总积分值[3]。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

表1 临床症状体征评分表

3.2 疗效标准

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为参考拟定,以治疗后总积分值/治疗前总积分值的比值来评价其疗效。痊愈即患者红、肿、痛消退或基本消退,比值小于0.1;显效即红、肿、痛明显改善,比值为0.1~0.3;有效是指红、肿、痛有好转,比值在0.3~0.7间;无效即红肿疼痛无明显改善,甚至反而加重,比值大于0.7。治愈、显效和有效人数总和除以50(总例数)再乘以100%即为各组治疗后总有效率。

3.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比较,组间数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指标比较釆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当P值低于0.05时,代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治疗前、治疗1周后2组患者皮肤红、肿、痛临床评分的比较,具体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严重度评分比较( ±s) 分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严重度评分比较( ±s) 分

注:①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②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皮肤颜色 肿胀程度 疼痛评分观察组 治疗前 2.54±0.50 2.66±0.48 2.46±0.50治疗后 0.48±0.50①② 0.38±0.49①② 0.62±0.57①②对照组 治疗前 2.48±0.50 2.62±0.49 2.40±0.49治疗后 0.94±0.51① 1.20±0.53① 1.04±0.78①

3.4.2 治疗1周,反映2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比较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3 不良反应

未见不良反应。

4 讨 论

西医认为,丹毒为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发病主要原因是局部创口或溃疡感染所致。中医称之为“流火”,认为因为 “热毒之气,爆发于皮肤间,不得外泄,则蓄热为丹毒。血热为病之本,外受毒邪乃病之标,久则血行被阻瘀而成”[5]。明代著名的医家龚居中指出:“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火针无往不宜。”在治疗急性下肢丹毒时以火针散刺,使血热之毒得以外泄,后予拔罐,更加强了局部瘀阻之邪外达,使得病灶局部皮肤颜色短时间内恢复正常肤色,疼痛感也得以减轻。

但,丹毒为湿与热搏结,湿为阴邪,重浊粘腻,故缠绵难愈。仅用火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时,病灶局部的肿胀消退较为缓慢,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其中,利用中药外敷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一书中,作者认为在患者跌打损伤的初期、中期及后期,都可以用膜韧膏进行外敷,其主要功效在于:消肿止痛、活血舒筋。通过测试观察组的患者在接受火针治疗后,使用膜韧膏进行外敷,确实发挥了消肿止痛的功效;膜韧膏中的没药和乳香二药有活血祛瘀、消炎防腐和消肿止痛的功效;蜂蜜能发挥缓和药性、生肌敛疮的作用等,此外膜韧膏还可以增强火针的疗效,减轻损伤局部发生的炎症反应,有效抑制创面的病菌,帮助患处上皮细胞快速生长,促进组织修复[6]。

本研究显示,膜韧膏配合火针治疗急性下肢丹毒,其成效较之于单独使用火针治疗更优(P<0.05),值得在临床运用中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火针下肢病灶
火针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火针联合西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火针疗法联合甲硝唑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
数字化断层融合(DBT)与全视野数字X线摄影(FFDM)引导乳腺病灶定位对比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