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路径探究

2020-06-29陈旭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6期
关键词:劳育培育路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 劳育 培育路径

作者简介:陈旭,兴义民族师范学院专职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096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劳动是一切财富和幸福生活的源泉,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影响因素,当前大学生普遍出现对劳动教育缺失、劳动意识淡化等情况未能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和劳动习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的软化

学生的成长成才第一引导来源于原生家庭教育,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是来自“95、0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从“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逐步转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家务劳动全包干”。学生在家长的呵护下,最基本的家务劳动也极少参与。甚至有的家长很抵触学生在家劳动,就算是学校布置的家庭劳动作业,也替学生代劳,部分还存在帮助学生摆拍的现象。导致学生不懂劳动、不会劳动,家庭教育对劳育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

(二)学校教育体系的弱化

在人才与科技竞争的时代,高校在人在培养方案中,从之前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存,过度为“德智体”为重,成绩成为评估学生的第一把标尺,而劳育在教育体系中逐渐弱化。很多学校认为学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劳动技能的培养相对较轻。比如,学校的公共卫生大部分是由后勤集团雇佣家政服务公司承担,学生的参与度也不高,即便分配公共卫生责任区,对于未履行的学生或班集体也没有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导致学校对劳育的培育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社会舆论导向的淡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资生活日渐提高,劳动价值观在大众眼里也有所转变。特别是在不良网络舆论的渲染下,劳动被视为单一的体力劳动者的标志,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劳动是降低身份的象征。而劳动模范的宣传力度覆盖面不是很广,身边典型的树立学生了解度不高。社会舆论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导向淡化,学生容易形成通过体力劳动换取报酬的是社会最底层人的片面思想。

(四)自我劳动认知的退化

当前大学生成长经历中,家庭教育中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思想,以及社会环境的从众心理等因素下,自我对劳动观念的认知逐步退化。特别是在“互联网+5G”时代,“网代生”的大学生们生活技能能力、劳动能力开始弱化。往往在解决问题时更多的时候想到的是通过网络百度寻求现成的答案,而不是亲自动手实践。生活上出行靠打车、吃饭靠网络订购、洗衣靠自助洗衣店等,在集体劳动中存在投机取巧、少劳多得的不良思想。有的即便是农村家庭出生的学生,吃苦受累的精神大大下降,对农活技能也很生疏,劳动技能逐渐下滑。大部分学生出现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意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

二、高校对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的意义

(一)加强劳动育人理念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是为国家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实际情况,才能完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劳育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劳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培养劳动意识、加强劳动理念、树立争取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有效手段。加强劳动教育,最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等都能起到深远的影响。

(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塑造

健全的人格,才是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大学生進入大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成“外修于形,内修于心”的自我提升。《意见》提出:“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增强体力劳动,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手脑并用,在学生动手的过程中,真实的感受到用双手才能创造劳动成果是最有价值的,而不是不劳而获的虚假成果。劳育的培育不仅是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意志,还是让学生懂得尊重每一位劳动者,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每一位平凡劳动者的负重前行。

(三)实现“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统一

“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以德育为主,劳育在实践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德育的实践体现。劳育和智育结合有效的完成的脑力与体力的结合创造出最好的劳动成果。劳育和体育的融合,劳动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好的增强体格强健的运动锻炼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体育劳动理念。劳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的,劳育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创造出来的劳动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自我成就感。劳动育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体现,而是新时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动力,高校培育的学生应是五育相融合,对社会有较好适应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育培育的路径

高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是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得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械产品。劳育是高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的必经之路。只有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更好践行专业知识,助力大学生做好学社衔接。

(一)结合专业学科开展劳育实践

高校培养的学生,是与社会接轨的最后一阶段人才培养,着力点更应该放在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发展的培养。《意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劳育实践,通过实践周增加劳动学时数,将专业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有效的付诸实践工作中。针对性的加强劳动技能的培养,转变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劳动不是单一的体力劳动,大学生的劳动是脑力与体力的高度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引导学生从被动的体验式劳动变为主动的参与式劳动,通过劳动达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劳动是件快乐的事情,逐步转变劳动态度,对于高校教育劳育也是最好的实践育人方式。同时,在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课程中,通过劳育引导学生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鼓励学生到基层服务,到西部服务。

(二)辅导员做好劳动价值观的引导

辅导员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人员,还是和学生走得最近,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的贴心人。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团干、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面对学生普遍对劳动淡化的情况下,辅导员可以在多次走访学生宿舍、谈心谈话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对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针对教室、宿舍以及公共区域卫生不再依托后勤集团提供的家政服务,以宿舍为单位,党员宿舍为示范,班团干负责制进行分包卫生打扫,一月进行一次评比。同时,设立奖惩机制,制定班级劳动教育实践手册,通过考核评价明细表把劳动参与率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考核项,其目的是给学生一定的约束感和敬畏感。在院系整体宿舍卫生较差的情况下,可协同院系学生科共同建立宿舍园区楼层长制度,楼层长选拔优先考虑班团干、学生党员,一方面是这类学生群体的责任感要强,另一方面是突出模范带头作用。通过楼层长工作日志、宿舍整改情况以及一周一次的流动红旗评比,更好的掌握学生课后的生活劳动状态。辅导员可对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特色主题班会,提升学生的劳动情感态度、树立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劳动育人的理念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三)做好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扎实推进劳动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劳动育人平台。第一,开展校内实践活动。协同学生处、团委等学生管理行政部门,在重大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春日雷锋活动月、清明祭祀先烈、五四青年节、重阳节等,开展大型公益劳动、演讲比赛、征文绘画比赛以及通过活力团支部建设上好团课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反思劳动价值和珍惜劳动成果。第二,開展校外实践活动。首先,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由专业的指导老师带队,全程跟踪,让学生深入基层,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完成活动后做好活动反思,提升学生劳动情感态度。其次,通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在家的劳动习惯养成,农忙时节让学生参与劳动,知农、学农。学生还可以借此机会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活学活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和成就感。最后,协同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加强实践体验。在学社衔接的过程中和普通劳动群众的接触,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重新定位劳动认知理念和劳动价值观。第三,注重榜样树立和宣传。开展榜样进校园讲座、“劳模”大讲坛、同伴教育等专题宣讲活动。有效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先进典型事例,让榜样力量做到全覆盖。挖掘身边的先进典型,从而引导学生,致敬劳模、学习劳模精神,提高劳动意识。

总之,高校对大学生的劳育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身体吃苦,而是通过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反思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只有做到身心愉悦的参与劳动,在劳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积极提高劳动认知,成为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才是从根本上达到了劳育培育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S].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2020.03.20.

[2]任嘉庆,张勇.高校管理服务育人视阈下开展“劳育”探究[J].北京教育,2019(6):102-104.

[3]李习文,于小雷,付文博.论以劳育人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0):40-42.

[4]袁国柱.让劳动教育在大学落地生根[J].高校辅导员在线,2020.03.31.

猜你喜欢

劳育培育路径大学生
We reap what we sow校园农耕育英才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高中数学“五育并举”创新题型的求解策略
魔法农学院:立德涵育 建构劳育魔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新媒介视阈下艺术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路径研究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