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论教”: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改进

2020-06-29吕金波

文教资料 2020年11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改进策略

吕金波

摘    要: “以学论教”是对“以教论学”的扬弃,主张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道德与法治课堂开展“以学论教”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匹配素养教育时代教学改革要求。将“以学论教”作为一把丈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优劣的尺子,诊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关键词: 以学论教    道德与法治课堂    问题诊断    改进策略

“以学论教”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评价观,指的是以学生的学评价教师的教。“以学论教”是对“以教论学”的扬弃,提倡“教学相长”,更突出“学”。

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诸如素材假大空、材料漫天飞、教师课堂秀、教师“一言堂”等问题,“以学论教”正是基于此现状提出的一种评价观。“以学论教”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和特点[1](186),匹配素养教育时代教学要求,是道德与法治课堂问题诊断的依据,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改进的保障。依据“以学论教”,对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诊断,进而寻求相应的改进策略,具体如下:

一、素材生活化,打破“高深”的道德法治课堂局面

素材生活化指的是在素材的选取上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生活化处理。只有这样生活化处理,才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知识积累,做到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提升。但往往有些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取素材时脱离学生生活,选择一些高深、晦涩,看似“高大上”的素材,让学生望而却步。

例如,在讲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一问题时,有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但文化仍然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区别,那当代的莘莘学子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呢?

请同学们联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措施,谈谈你的态度;或联系家乡文化特色,谈谈你的感想。

【问题诊断】素材选择脱离生活实际。教师意图很明确,直指“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本来在材料中已经呼之欲出了,指出了文化有优劣之分,学生很自然会勾勒出答案梗概。但到了设问,画风急转,一下子上升到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明信片的制作,这些肯定是先进、优秀的文化,还会有糟粕吗?呼之欲出的答案被这“高深”的设问给硬逼了回去,学生欲言又止,课堂异常冷清。回望这个设问,它之所以如此“高深”,正是因为缺乏生活化处理,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望而却步。

【改进策略】素材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将生活化处理的方式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便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同样在讲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一问题时,可以这样设计:

春节放鞭炮是我们的民俗,然而我区已出台了“禁燃令”,请同学们思考:

(1)请结合你所知道的生活实例,分析燃放鞭炮的利与弊;

(2)诸如燃放鞭炮这种传统文化,我们又该如何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

2020年已经不是学生们度过的第一个禁燃的春节了,学生们对这一情况都有了一定認知,这时教师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生活素材诠释此知识点,能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内化知识,达到迁移运用知识的层次。

二、情境精准化,打破“粗略”的道德法治课堂局面

情境精准化指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使情境指向核心素养,利于活动开展,便于知识掌握。力求在情境教学中,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核心素养得以培养,身心得到全面发展[2](21)。但往往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的创设缺乏精准度,存在为情境而情境的“粗浅”“粗略”等现象。

例如,在讲解“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创设了以下情境:

请同学从所有制形式及对我国经济发展作用方面比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公司,进而讨论我国对这两种所有制形式的态度(集体讨论,时长3分钟)。

【问题诊断】情境过大、过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对初中生而言过于高大上,学生对其知之甚少,只知两家对国家的贡献,要分析它们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说无从下手,讨论只能作罢。这样的情境创设,一来不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二来不利于学生参与课堂,交往、沟通、创新等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再有学科核心素养如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改进策略】情境要精准、精细。可以将情境换成学生身边比较熟悉的两家企业,一家国有企业,一家民营企业,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简单调查。设计如下:

请同学以“社会实践调查”的形式,围绕“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核心问题,分别对身边的一家知名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调查。分组活动,每组自行设计调查问题,通过现场考察、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该企业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信息,诸如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对本地经济的贡献等,最后每组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在课堂展示。

这样的设计,每位同学都是带着任务进行活动的,资料的查阅、调查问卷的设计、调查报告的撰写等都需要有人执行,可以避免“混”的现象,每个环节都做细做精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基础知识更是了然于心。同时,在社会实践调查过程中,学生们亲眼见证了企业的成绩,明确了国家对企业的态度,对国家制度的优势有了真正的体会,自然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感油然而生。

三、互动真实化,打破“肤浅”的道德法治课堂局面

互动真实化指的是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正有话要说、有感而发的,而不是“徒有其表”的热闹空壳。

例如,在讲解“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教师展示了华为企业的素材。当教师给学生时间集体讨论时,学生甚至连教师提的问题都没听清,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讨论。仔细辨别,讨论声中围绕“基本经济制度”展开讨论的几乎没听到,“美国又限制华为……”“任正非女儿被……”声音却不绝于耳,绝大部分学生是在讨论华为的现状。当教师叫停“热闹非凡”的讨论后,提问学生时,学生又会马上从书本上摘录“教师想要的答案”,当这位同学受到教师表扬时,其他学生甚至不约而同鼓起掌来……一切看似都那么热烈、顺畅。

【问题诊断】互动缺乏真实性。这样的课堂,不论是师生之间还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其实都是徦的,是在作秀,是没有意义的交流,缺乏深度,原本这个环节是引发学生政治认同的好契机,却在“伪互动”中结束了。

【改进策略】互动要真实。在学生真正有话要说、切实需要交流时,教师再设置讨论交流环节。

如果教师在讲解“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将比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学习“基本经济制度”有关内容,换成让学生实地选择两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那么讨论的效果、互动的程度将大不相同。

学生有了切身体会,必然有话可说,不致于胡编乱造、无病呻吟,必然有感而发。

四、问题序列化,打破“琐碎”的道德法治课堂局面

问题序列化指的是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活动的需要,将问题进行层次化、梯度化、整体化的处理,包括设问切入的角度、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思维的深度等。警惕一个知识一个问题的“琐碎”场面。

例如,在讲解“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以下这些问题:

(1)请例举生活中的文化表现。

(2)请问文化对人有影响吗?

(3)请思考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4)请问文化对你有影响吗?

(5)请例举你有哪些行为是受文化影响的?

(6)请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短暂的还是持久的?

……

【问题诊断】问题过于琐碎,未形成体系。这位教师的意图很简单,即证明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为此罗列了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有的是是非题,一看便知,有的却需要一定的思维力度,它们的排列却是杂乱的,无层次性,无梯度,更不像个整体,更像是踩着西瓜皮,滑哪算哪,显得很散、碎。

【改进策略】问题要进行序列化处理。所有问题构成一个整体,围绕统一中心,问题逐层深入,有层次、有梯度。可以这样设计:

(1)剖析:生活中,你看到过朋友聚餐情形吗?简要分析争着买单的原因。

(2)调查:你和同学外出聚餐时,通常是如何买单的?说说AA制的优势。

(3)采访:如果是你,你能接受青年相亲时AA制的提议吗?说明理由。

(4)活动:运用合理的方式,请尝试说服类似朋友聚餐中的人接受AA制。

“剖析—调查—采访—活动”的问题设置,从学生的“所见所闻”到“生活经历”到“情感冲突”再到“沟通表达”,层层深入,逐步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思维力度不断加大,四个问题始终围绕中国饭局这一“文化”而展开,四个问题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这一问题,自觉参与,且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思维深度不断增加,能够很好地锤炼思维深度。

当他得到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肯定,想必内心在激动之余,更多的是信心的爆棚,以后的课堂至少会努力去听,因为有时“我”也是可以的。这也许将是他摆脱学困生的契机。另外,不论最后的学习成绩如何,该生学习状态将会发生改变,从不学习到自主学习,无疑是一种进步,在评价这位学生时应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伍远岳.高效教学的教育学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6(4).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堂改进策略
略谈道德与法治课堂复习与总结良好习惯的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研究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新能源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策略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