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工匠精神 凝聚奋斗伟力

2020-06-29都艳梅李小会崔伟乔立平苗圃张还清

中国有色金属 2020年11期
关键词:脱模

都艳梅 李小会 崔伟 乔立平 苗圃 张还清|文

在平凡的工作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的人平平庸庸碌碌无为,而有的人则不断用时光磨砺自己,最终焕发出夺目的光彩。2020年,豫光评选出了首届“豫光工匠”。这六名“豫光工匠”各有绝活,他们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都做出了超越常人的成绩。他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他们的故事值得讲给更多的人,让工匠精神扩散发光,成为引领,迸发力量。

你的温度我知道——记豫光工匠丁王军

在豫光股份玉川冶炼厂,50人中能通过目测把炉内温度断定在1200度左右的有10人,但能准确到1220度的只有2人,炉前班长丁王军就是其中一个。

遇到复杂炉况,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对氧料比、渣型、氧浓做出正确调整的10个人中有3个,其中也有丁王军。

班组四赛,处理量最多、指标最优秀的三个班组中,丁王军带领的班组一直稳居榜首。

师带徒活动中,带徒弟最多,出师最棒的,也是丁王军。

2013年,双底吹连续炼铜生产线投料试产前,丁王军作为先锋部队提前到达。因为是豫光首创工艺,没经验、靠摸索,炉况很难控制,不是渣粘放不出就是渣稀跑渣。连续一个月后,职工们累得提起上班双腿就发抖,聘请的专家在旁边也没了信心。原来,炼铜的机理虽然一样,但我们吹炼炉生产出来的渣成分和别的炉不同,炉内的反应也不一样。大家都认为:我们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

就在这时,兄弟单位打来救援电话,他们的烟化炉频繁死炉。死炉历来是冶炼人的耻辱,而且每次死炉工友们都得猫着腰在狭隘闷热的炉窑内将凝固的渣清理出去,非常辛苦。

丁王军了解到烟化炉最近的生产及操作情况后,立马找出了问题症结。他坐镇现场,用了三个小时就解决了困扰大家一个星期的问题:是“温度”在搞怪,烟化炉的“三寸”就在“温度”。烟化炉的顺利生产让丁王军更加肯定彭容秋院士说的“温度是冶炼的关键”,于是,他从温度控制着手,开始摸索属于双底吹炼铜最适宜的生产温度。经过6天的蹲守和摸索,他发现只要温度控制在1220度至1230度这个区间,铜品质和渣流动性都是最好的,炉内反应也是最好的,此时的炉况比较稳定。

按操作顺序都是在铜放出后使用快速热偶对铜液进行测温,此时炉温的高低对炉内耐材和铜品质所造成的影响已无法挽回,如何先知先觉,将炉内温度控制在1220度将显得至关重要。

看似简单的观察,丁王军却连续对比观察了120多炉,密密麻麻记录了一个笔记本,才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经验。之后,每次放铜前都他都要到下料口、出铜口目测,提前判断炉温情况。10次一组判对6次、7次、9次!准确度越来越高,大家忍不住对他的执着和成绩纷纷点赞,夸他是“火眼金睛”。

现在,丁王军的“目测温度法”更加炉火纯青,只要他瞟一眼下料口,炉内温度有多少,炉内物料反应如何,渣啥情况,就可以判断个八九不离十,也会第一时间给出相应的措施,中控很多人都想拜他为师,学习“秘笈”!

2018年,丁王军被聘为公司火法冶炼工高级技师,他也是同事们心中名副其实的“炉王”。

行走在行业前沿的创新能手——记豫光工匠葛韩杰

在锌业五厂的合金三车间,设备点检员葛韩杰正带领机修工对最新一代的脱模芯压力机进行调试。

要脱掉单个重量达十几公斤的模芯是个行业难题。一直以来,工人们都采用抡大锤的方法脱掉模芯,脱一个模芯就需要反复敲击近20锤,一轮下来二三十个模芯,劳动强度可想而知,再加上飞溅的铁渣带来的安全隐患,和高昂的模芯加工成本,这个问题成为大家的一块心病。虽然也想了一些办法,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葛韩杰几乎天天都在琢磨。

在一次检修中,他发现通过液压的方式可轻松撑起几十吨的东西,当时就恍然大悟,就想到了设计液压装置利用强大压力脱掉模芯。

这个想法让葛韩杰非常欣喜。他立即着手设计图纸,寻找厂家加工,自主设计出了液压拉马装置,第一时间到现场实验。

操作工按照预先设定的步骤脱掉了几块模芯后,工作平稳,并测试出了压力数值。但同时在操作中暴露出了实验装置简易、脱模效率低的弊端,这意味着实验并不成功,当时葛韩杰的心里觉得有点失落。

为了解决问题,那段时间,他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一天到晚待在车间里,即便晚上躺在床上也在思考如何让图纸更完美。

他先是巧妙采用微型液压站和合适尺寸的脱模芯液压缸替代液压拉马,形成了更为稳定的动力源;利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设计出夹臂与夹臂液压缸联动装置,从而实现对吨锌锭的夹紧与放松;针对主要部件较多、无法实现整体联动的问题,他一次次设计改进横梁和主要受力部件安装位置,使其组成一个整体;通过开放性思维,设计出了操纵杆联通控制液压缸,安装导向轮和万向轮,降低设备重量,实现了整体灵活移动,设计出了轻便型脱模芯压力机,一举解决了脱模芯难题。这一项发明创新,让脱模效率翻了几番,只要一个工人就可以实现无障碍操作,从根本上杜绝了飞溅的铁屑带来的安全隐患,每年可节省模芯加工费用近10万元。从第一台脱模芯压力机组装投用到现在,已经更迭了三代,实现了多种尺寸锌合金的安全高效脱模,经过专家组认定,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填补了行业空白。

葛韩杰的眼中是揉不进沙子的,只要是工作中不顺手、工人们反映强烈、工作效率不高的地方,都是他大显身手的地方。

针对公司首条精锌直线铸锭堆垛机组运行不平稳的难题,他先后提出并实施了机组振打锤改造、升降台改造、打字机改造、锌锭编排机构细节改造和机组链条自动张紧调节等多项技术创新,最终攻克了这个行业难题,年可减少废锭产出100余吨,推动锌锭外观合格质量达到行业最好水平。他牵头设计出的新型打字机、内衬石墨分配器等设备装置,成功解决了制约锌合金研发生产的多个瓶颈因素。

从业38年来,葛韩杰创下了科技成果43项,国家专利4项的个人神话。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锌业五厂参与技术创新的员工更是达到了数十人。创新文化俨然在这里扎根厚植。

与天车共“舞”的追梦人——记豫光工匠何路线

一台天车徐徐启动,天车的吊钩上悬挂着一根焊条,离天车约有6米高的地面上,两个啤酒瓶以5米的间距排开,每个啤酒瓶的瓶口上各放着一个乒乓球。找准高度定位,焊条摇摆的瞬间,乒乓球应声落地,随后焊条又干净利落地插进啤酒瓶里,用时4分钟。

这是天车工比赛的场景,操作天车的主人公叫何路线。入职27年来,他多次代表公司出征,参加各种行业比赛,国家、省及市级天车荣誉全覆盖,理论实操均是一流水平。

何路线于1989年参加工作,工作之余,他看着空中来往穿梭的天车在人的操控下,能够乖乖地被“驯服”,觉得非常神奇,于是就偷偷拜师学艺。1993年,熔炼二厂天车工岗位急需操作工。他顺利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并取得了操作证,开始了天车工生涯。1998年,随着精炼厂三车间的建成投产,便调离到豫光集团精炼厂行车工段,这一干就是漫长的22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穿石非一日之功。通过勤奋,何路线总结出了“稳、准、快、安全、合理”七字诀。理论要求天车吊起重物后,离地面最高障碍物的安全距离为0.5米至1米。他就认准了0.5米,一靠眼力找控制点,二靠天车起升速度,用时间卡,理论要求天车起升速度为每分钟8至12米,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用2.5秒的时间提到0.5米的高度。每次吊物前,他总会找准物体的重心垂直起吊,在稳和准的基础上快速使物件放置到位。

“别人出装一排槽需要1个小时,何路线却用50分钟,生产一班可少用1个小时的时间,产生的效益也非常可观。他能保证出装槽时阴极与阳极之间的距离误差在2厘米以下,既降低了工人调槽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能根据异常声响判断天车故障,做到提前预判,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工段长周吉文每每提起他,总会引以为荣。

何路线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善于思考,这样的思考要归结于平时的观察和领悟。精炼厂经常运输使用熔铅锅备件,进入车间以后,别的人先用吊钩勾住熔铅锅底部的鼻,起吊后放在地上,再用一根钢丝绳,勾住锅沿鼻,慢慢升起,让熔铅锅侧立起来后,再慢慢移动天车,靠钢丝绳的拉力慢慢将锅放在地上,但放置的瞬间,会有不小的冲击力,对天车非常不利。何路线则用小钩勾住锅底的鼻,大钩勾锅沿鼻,吃紧后,大钩升,小钩落,同时操作,在空中就把锅给翻了过来。这也是他的独门绝技。

“我开天车22年了,天车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也50多岁了,腰椎间盘也有毛病了,退休前我要带出来一些人,我要把我的经验和教训不保留全教给他们。”这也许是何路线最真实的心声。

“罐王”是这样练成的——记豫光工匠刘志丰

锌业二厂净液工段做槽工刘志丰,从2005年脱下绿军装穿上豫光蓝起,就立志破解做槽瓶颈,树立操作规矩。

刚开始做槽,由于经验匮乏,一班下来,人没少费劲,指标还总不合格,下班时间延迟。同事们唉声叹气,他感觉上班压力大,觉得做槽不适合自己,一度有换岗的念头。

可是,如果遇到困难就去当逃兵,技术岗位就更缺人了,生产就会更糟。好大一堆镉棉堆到外面,无法被当成原料制成镉团,还白白浪费价值不菲的锌粉,劳而无功,真的让人既心疼又无奈。反复掂量后,他又硬着头皮选择留下。

枯燥乏味的做槽、配底液、加渣、调酸、加锌粉、压团,日复一日,操作经验却在一点一点累积。

以前调酸,明知道接收到的渣液不尽相同,需要灵活应对,也不敢打破工艺规则的束缚,心里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后来,通过摸索,刘志丰敢把酸度调得再低点,铜渣酸洗液再多用两方,这样不但能提高镉浸出率,还能提高置换前液含镉、降低铜渣含镉。镉绵颜色发黑,那是锌粉加多了,颜色明亮浅灰,说明锌粉正合适。

影响置换效果的诱因非常多,上道工序操作不当、出现异常、中浸除杂不彻底都将导致置换液体杂质多。锌粉加入的快和慢,调的酸度合不合适,液体里含锌含铁量大小,后来不管上游送来什么不合适的料液,刘志丰只要在样杯里取上样品,不到一分钟时间,就能快速分辨,及时发现端倪。

液体盛到量杯里,颜色深了浅了,颗粒大了小了,镉绵用手捏捏捻捻,粘了,散了,这些特征,经他捕捉分析后,下一步的工作自然变得清晰有据。酸度低了加废液,温度低了升温,含铁高了加酸,锌粉少了加多少斤锌粉……

有一段时间,他被借调到其他岗位,原岗位上三个班的产量,旗鼓相当,当他又重新调回后,他所在班的产量很快“噌、噌、噌”一路上扬。面对这个“抢手货”,和他搭班的工友们非常自豪:“和刘志丰上一班,我们班的产量总是最高,尽管我们干活儿时间稍微长一点,但我们也高兴,因为工资高啊”。

锌业二厂对近两年的班产量进行了比对,发现刘志丰在哪个班,哪个班的产量都是月第一。他在一个岗位上坚守了十几年,不光练就了一双能捏会捻的巧手,也练就了一双对杯内液体看一眼就了如指掌的火眼金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多年来,凭借着自己不凡的“手”“眼”,不论是技术比武,还是岗位练兵,小刘都不曾让冠军旁落,与同岗位工友相比,每年可多为企业创造利润17余万元,“罐王”绝非浪得虚名。

生产系统的“神经专家”——记豫光工匠闫淑娟

2017年10月份,锌业一厂焙烧硫酸DCS控制系统发生通信故障,数据丢失,直接影响焙烧、硫酸两个工序的正常运行。该系统已运行12年,故障率偏高,老式的主控器已经停产,对原系统进行维修已不现实。有人提议利用2018年检修的机会让厂家对系统进行更换,但经了解后,费用巨大且更换时间太长。作为连续性生产企业,检修时间也就10天左右,耽误不起。经过多次探讨,公司决定让锌业动力厂仪表科自动化控制班班长闫淑娟挂帅完成该系统的升级改造任务。

要在10天内完成几千条线路、几百个点位的布线、对接、调试等任务,能行吗?一旦搞砸,将影响公司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甚至造成系统瘫痪,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但是,命令就是责任,豫光的字典里没有“认输”这两个字,十多年不间断的学习和磨炼给了闫淑娟自信,她在认真评估之后,勇敢地接下任务。

2017年12月底,闫淑娟带领她的团队就开始为DCS控制系统改造做准备。对原有的3000多条线路逐条标记,对800多个点位逐个排查,繁重且烦琐。接着就是对千余个点位一个个确认,千余个程序一个个编写,对每个模块、每根线路,每个点位的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准备工作一直持续到2018年4月初,模拟系统在仪表科实验室铺架完成后,闫淑娟又提出人为设置故障的办法,不断地模拟调试,不断地优化。2018年5月,锌业公司一系统检修正式开始。由于前期准备的充分,10天时间,所有设备、线路一次性安装、对接成功,所有信号的正确率一次性达到百分之百。

锌业一厂厂长这样评价该项目:一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焙烧和硫酸DCS两个控制系统相互独立,互不影响;二是系统装备和工艺结合得更加紧密,系统操作更加顺畅;三是通过系统改造,既培养了专业技能人才,又为公司节约了技改费用。

锌业动力厂化水站原供水系统是人工控制,用户用水不定时,再加上要人工跑到山上去操控造成的延缓,致使水压忽高忽低,时常出现管道超压或供水不足的情况。闫淑娟创造性开发出了“十种”组合模式的全自动恒压供水方式,可根据用户的用水量智能组合、自动选配4个井站的供水模式,实现尖峰平谷供水自动供给。

闫淑娟自主设计和研发软水装备,首次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控制系统中,制定了完备的故障预警、干预和处置功能,实现了软水制备的全过程自动化,操作工“一键”即可实现全流程软水制备工作。

锌业四厂回转窑一期DCS系统主CPU故障告警,回转窑面临意外停机风险。闫淑娟在生产系统不停机的情况下,利用一周时间将DCS系统仅有的一个主控制器更换为六个分控制器,分步实施完成控制器的程序编制、不停机换“脑”和编程替代工作,完美进行精确“脑”手术。

闫淑娟,爱笑少言,对公司8000个仪表盘如数家珍,69套自控系统了如指掌,无数次独辟蹊径,无数个化繁为简,勾勒出一幅幅精彩的画卷。

唯愿初心铸匠心——记豫光工匠朱晓宇

天微微亮,股份公司化验室实验组组长朱晓宇就匆匆忙忙地出了家门。今天有一个新摸索出的化验方法要验证,还要帮疫情防控隔离在家的同事替班,一想起这些,她不由得又加快了脚步。

大家都知道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是说学逗唱,化验员也有三大基本功,一是又准又快称样,二是标液成珠滴定掌控,三是火眼金睛察样比对。朱晓宇这三个基本功样样出神入化,一勺准、一靠准、一瞅准,一气呵成,自带权威,自带美感。

分析固体样品的第一步就是使用天平准确地称取样品,这一步至关重要。开关天平细微动作会影响到称量的准确,0.2克样品体积一般也就是一个大米粒大小,朱晓宇只需一勺,然后用手轻轻在勺把上摩擦,马上完成,最好成绩是10分钟准称15个样品,平均40秒一个。称取一个样品的过程包括开天平门、取样、准称、观察读数、倒出至容器等十个步骤,平均每个步骤4秒。

从最初的10分钟6个样品到15个样品,朱晓宇仔细琢磨每一个步骤,开天平门的最佳位置,拇指和食指的完美配合状态。反复练习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这样,10分钟做6个样、8个样、10个样,直到现在能做15个样。

滴定管是化验分析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分析工具,它的使用与注意事项关系到滴定分析的准确度,尤其是酸式滴定管阀门处活塞的使用,手与活塞的配合必须控制适当。

为了练习每秒3至4滴的滴定速度,朱晓宇以每10秒来练习,20滴、25滴、30滴、40滴,观察溶液的水流现象,一边数数,一边观察。在长期的实践中,她能从现象直接判定10秒多少滴,就像一名老医生不用看表,一搭脉便知道心跳速度。每秒3滴水流现象,每秒4滴水流现象,她都一一印在脑子里。滴定最后关键的一靠,怎么能控制到精准少于半滴,她都能娓娓道来。

为了准确测出炉渣中的硅含量,公司派朱晓宇前往山东学习氟硅酸钾法,但在样品分析过程中发现平行样总出现误差。为了减少误差,她将同一个样品称6份,在做样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反复进行观察对比,不断地思考改进,最终找到溶液最佳的温度和酸度,将样品的误差范围控制在了0.3%以内。

成功应用氟硅酸钾法测定硅含量,填补了公司硅含量高纯度检测空白,为生产工艺精准配比提供了支撑,工人劳动强度降低,生产系统稳定,产量和效益双丰收。

“冬去犹留诗意在,春来身入图画中。”当年埋进土壤的一粒种子,已成长为豫光化验界的参天大树。如今的朱晓宇,已完成了从化验员到化验方法创造者的华丽转身。“把事情做到最好”是朱晓宇一直保持的初心和坚持的信念,唯愿初心永恒,精神传承。

猜你喜欢

脱模
壳体成型工艺分析与注射模设计
仪器面板注塑件脱模顶杆配置优化及模具设计
YD110服务器散热架注射模设计
内球面零件精密冷挤压脱模机构研究与应用
光固化微压印脱模过程对制品精度影响的研究
浅谈砖坯的分层和裂砖
32腔内螺纹塑料产品模具方案设计及应用
电动车手柄注塑模具设计
防潮专用蜡成型脱模 情况分析及对策
锦鲤人工雌核发育早期胚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