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
2020-06-28罗欣
罗欣
摘 要:語言是人类用于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且语言发展的具体情况也体现着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情况。本文将以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为重点,从研究的文献与方法、历史与现状以及具体研究内容等几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希望能够为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些研究思路,仅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语言;语言发展;教育环境
开展有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分析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归纳其语言学习规律与语言发展进程。此项研究是语言发展领域的重要科研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既可以用来观察儿童语言发展过程是否正常,保障儿童身心健康,又能够为部分存在语言功能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学习借鉴。
一、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文献与方法
通过在中国知网中以“儿童语言发展”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自进入21世纪至今,有关于“儿童语言”主题的期刊、博硕论文等文献共千余篇,其中与注重于语言发展相关研究的文献共77篇,其中2000年1篇、2001年1篇、2002年2篇,随后其文献数目随时间推移呈逐年增长趋势,至2019年仅一年文献量就达到12篇之多,且包含研究程度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博硕论文两篇,充分说明了我国语言研究领域的学者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在已有的儿童语言发展相关文献当中,所研究内容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儿童语言发展特点的研究,主要针对0-6岁的幼儿及儿童的各阶段语言发展特点进行研究;第二是对于患有语言、听力障碍及心理问题的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主要分析各类疾病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不利影响,并力图通过种种手段克服疾病对儿童语言功能发展的阻碍;第三是如何促进儿童语言的优质发展,以分析提高发展质量的策略与路径为主;第四是我国各民族儿童的汉语语言学习能力对比分析。但整体上来说,以上几类研究文献大多以期刊为主,虽范围较广但研究深度浅尝辄止,整体研究质量不高。
在经过对77篇知网文献的逐篇阅览后发现:自21世纪以来有关与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法、叙事研究法与调查研究法三种为主。其中文献分析法主要是指对以往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总结,归纳其中研究精华,并结合当前我国儿童语言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分析儿童语言发展及语言教学等方面的问题和优化策略,此类文献常见于各类期刊中;叙事研究法主要是指具有实际儿童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园长或其他一线儿童教育工作者,结合工作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其他学者的专业著作,以亲身经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来思考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因素和优化策略,如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心幼儿园园长王欣所做的《借童话阅读发展幼儿语言能力》、深圳市滨州幼儿园陈静所作的《幼儿语言巧发展》等均属此列;调查研究法主要是指针对某一地区的儿童语言发展基本情况和规律进行调查与个案研究,如蒋忠心、周兢等人所作文献《4-6岁儿童学业语言发展及其族群差异研究——基于新疆伊犁地区两所幼儿园的考察》就是以两所幼儿园共百余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儿童语料库研究方法与标准化测评工具,考察混合编班中维吾尔族、汉族儿童的学业语言发展及其差异特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我国针对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相关研究逐渐步入正轨,除文章上述文献以外,至今已出现数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性著作,其中包括1986年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论文集、1991年李宇明《汉语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2004年孔令达《汉族儿童实词习得研究》等等,是我国此领域研究者的先行者与探索者。由于我国关于此领域的研究活动开展较晚,使得其主要研究理论一般以国外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儿童语言发展实际总结而成,具体包括行为主义理论与理性主义理论两类,且每个大类别下又分为不同小类。就行为主义理论而言,分为模仿强化理论与中介理论,前者以斯格纳为代表,其著作《语言行为》中认为语言行为和其他人类行为一样,受行为结果控制,且人类会不断强化与重复具有正向结果的行为,反之会进行弱化甚至消失,儿童的母语学习成果正是基于此项理论;后者是以奥古斯为代表,该理论以中介理论为基础,认为与第三事物相关联的两事物倾向于彼此联系,且一旦联系建立起来,即使第三事物不出现,其内部也仍会建立起联结关系,事实上此项理论对于语言抽象本质的理解以及对对话的基本解释均难以令人满意。就理性主义理论而言,则分为天赋理论与认知理论,前者以乔姆斯基、列纳伯哥、迈克奈尔为代表,认为儿童天生具有语言学习能力,即使仅接受较少的语言学习也能够获得学习复杂语言的能力;后者则以斯洛宾、皮尔盖特和布龙为代表,试图用一种更常规的认识发展理论来解释儿童的语言知识,即儿童会在接触新语言时会利用已有词汇语言结构将其进行表达处理,当原有结构不足以完成此项任务时则会试图重建语言系统进行词汇表达[1]。
而在国外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中,则主要集中在儿童语言的获得方面,已乔姆斯基所提出的“天赋论”为开端,逐渐使此项研究步入正轨、逐渐呈现科学化、系统化的研究特点。其主要理论派别包括以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为主的环境决定论,以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为主的先天决定论以及以认知作用相互论、社会作用相互论为主的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三大类。虽在数十年发展历程中关于此项课题的讨论一直众说纷纭,使儿童语言获得发展模式处于尚无定论状态,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语言发展研究领域的进步[2]。
三、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内容
(一)语义、语法及语用的发展
通过对此类内容的研究,可以整理、总结3-6岁儿童语言的发展内容,丰富儿童语言研究系统。首先是语义发展方面,语义指的是某种语言的意义系统,是儿童使用和理解语言的基础,在3-6岁阶段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实词占八成以上,虚词只占一至两成,且虚词中语气词的比例逐年减少,连、介、副词的比例则逐年增加;其次是语法发展方面,语法是由一系列的语法单位和有限的语法规则构成,是语言最为抽象的基础性系统,儿童在3岁后逐渐能够将零星词语连接成句,因此要在此阶段充分重视其语法意识的培养,即利用阅读及语法练习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促进语言发展;最后是语用发展方面,此阶段的儿童虽具备一定语言能力,但仍不具备运用修辞、理解隐喻等较难语言能力,其会话发展能力仍旧较低,因此要充分研究提高儿童语用能力的方法,如分析如何利用社会参照交流等方式练习儿童会话技巧,提高语用能力等[3]。
(二)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此类内容的研究,能够直观感受到3-6岁儿童的语言发展历程,对于改善儿童语言学习环境与方式、促进儿童语言学习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点:第一是环境因素,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双语教育环境、幼儿园语言环境等,任何一种语言环境都会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务必要逐个分析各类语言环境,分析其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不同影响,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葛友薇等人的《双语教育环境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及相应教学方案的建构研究》为例,该文献着重阐述双语教育环境对儿童的语言发展影响,并提出相应教学优化方案;第二是教学引导因素,由于儿童的语言学习过程中教学所占比重较大,所以在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中务必要注重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探讨;第三是媒体影响因素,由于信息化时代到来,儿童过早接触到电视、网络等多媒体,所以相关研究务必要注重提高家长与教师对于早教动画质量的分辨能力,在利用早教动画提升儿童词汇量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避免错误语言引导。
四、总结
总而言之,语言能力是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因此有必要开展此领域的相关研究,而通过对3-6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相关研究的总结,整理其研究文献、方法、历史等具体内容,能够有效帮助部分研究人员理清研究思路,更为顺畅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推进此项研究的整体进程。
参考文献:
[1]徐亚琴,张秀萍,池霞等.江苏城区1~6岁儿童语言发育常模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9(10):756-760+768.
[2]李雪铭.关于3~6岁儿童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35):7-8.
[3]汪劲秋.3~6岁儿童语言核心经验发展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8(1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