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市某高校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与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2020-06-28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210023黄素芹张乐君王高玲

中国卫生统计 2020年3期
关键词:平均收入医学院校真实性

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经济管理学院(210023) 黄素芹 张乐君 田 侃 王高玲

随着《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的发布,健康教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即中国居民中具备健康素养的人在总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为14.18%,健康信息素养水平[1]为22.95%[2],总体水平偏低。我国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焦点多为成年人,反映大学生群体健康信息素养的资料较少[3]。大学生正处在获取健康知识和技能的黄金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高校开展健康信息素养调查,是客观反应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辨别与应用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提高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本研究对南京市某高校42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健康信息素养调查,研究选取的样本数目为条目数的10倍以上,满足样本含量粗略估计方法的要求。

2.调查方法

2018年1月至4月对南京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为出题依据,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需求、获取途径、评价和应用五方面,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发问卷,线上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线下通过在高校图书馆、教学楼内以滚雪球抽样的方式选取大学生填写问卷,共发放420份问卷,收回问卷402份,排除其中填写不完整、质量不高、对研究意义不大的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88份,问卷有效率96.5%。

3.信效度考评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分析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本研究Cronbach α系数=0.748,说明问卷数据具有内部一致性,表明数据结果是可信的。采用KMO测度和Bartlett检验调查表的结构效度,SPSS分析结果KMO=0.736,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816.84(P<0.001),表示本问卷各变量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4.统计方法

对问卷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应用的统计方法包括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χ2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假设检验以0.05作为检验水准。

结 果

1.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中,男性166人(42.8%),女性222人(57.2%);所调查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1岁;大一学生66人(17.0%),大二学生68人(17.5%),大三学生98人(25.3%),大四学生126人(32.5%)以及30名(7.7%)大五学生;调查对象中来自医学院校218人(56.2%),来自非医学院校170人(43.8%);在专业类别方面,医学专业学生110人(28.4%),药学专业学生84人(21.6%),非医非药类专业学生194人(50.0%);在家庭月平均收入方面,小于2000元的有48名(12.4%),家庭月平均收入在2000~3999元之间的有110人,约占28.4%,在4000~5999元之间的有112人,约占28.9%,大于6000元的有118人,约占30.4%。

2.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途径的分析

(1)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主动性的差异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查找健康信息的主动性在性别(男、女)、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和院校类别(医学院校、非医学院校)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分别为:χ2=18.744,P<0.05;χ2=20.152,P<0.05;χ2=19.142,P<0.05)。

就性别而言,女生(73.0%)比男生(42.1%)更具有主动查找健康信息的意识;从年级方面来讲,大四(74.6%)的学生平日里更愿意主动查找健康信息;在就读的院校类型方面,在医学院校就读的大学生(73.4%)与在其他类型院校就读的大学生(42.4%)相比,主动查找健康信息的人数所占比例更高。(详见表1)

(2)大学生健康信息获取途径的现状分析

评价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共有5道题,每道题回答“从不”、“极少”、“偶尔”、“经常”、“总是”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5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利用专业医学健康网站查找健康信息的次数最少(2.42±0.996),利用APP软件(含微信公众号)获取健康信息的次数最多(3.27±1.077)。(详见表2)

表1 不同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主动性的差异〔n(%)〕

表2 大学生健康信息的获取途径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70(18.0%)位大学生从未利用专业医学健康网站查找健康信息,相反,只有20(5.2%)位大学生未从APP软件(含微信公众号)中获取过健康信息;50(12.9%)位大学生总是利用APP软件(含微信公众号)查找健康信息,只有10(2.6%)位大学生在查找健康信息时总是利用专业医学健康网站。本次调查对象中,202(52.1%)位大学生知道三个以上推送健康信息的手机APP软件,相反,只有154(39.7%)位大学生知道三个以上专业医学健康网站。提示大学生对APP健康软件的了解程度高于专业医学健康网站。

3.影响大学生健康信息辨别能力的多因素分析

借鉴侯筱蓉等研究方法[4],本研究为评价大学生健康信息的辨别能力共设计20道判断题,判断正确15题及以上的定义为能准确辨别所获取健康信息的真实性,反之则定义为尚不能准确辨别健康信息的真实性。研究结果显示,164(42.3%)位大学生能够准确甄别所获取健康信息的真实性,224(57.7%)位大学生尚不能甄别信息的真实性。通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对大学生健康信息辨别能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减少资源的浪费。

以大学生是否具备准确判断所获取健康信息的真实性的能力为因变量(具备,不具备),根据人口学特征,将性别、年龄、年级、所在院校类别、所学专业类别、家庭平均月收入以及直系亲属有无疾病等特征纳入自变量,对大学生健康信息辨别能力的影响因素作回归分析,对多分类变量分别设置哑变量及参考变量。

回归结果显示,大学生是否具备辨别健康信息真实性的能力与年龄、年级,院校类别、专业类别和家庭月平均收入呈正相关。男性的辨别能力高于女性;年龄越大、年级越高,所具备的健康信息辨别能力越高;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健康信息辨别能力高于其他院校;以非医非药类大学生具备的健康信息辨别能力为参照组,医学专业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辨别能力,药学专业的大学生与参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家庭月平均收入越高的大学生越能准确判断健康信息的真实性(详见表3)。

表3 大学生健康信息辨别能力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大学生健康信息应用现状分析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年级、院校类别、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方面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同家庭月平均收入的大学生在健康信息的应用能力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60,P=0.036<0.05)。

大学生应用健康信息和判断健康信息真实性的能力在不同家庭月平均收入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家庭月平均收入的增加,在校大学生能将健康信息运用到生活中的人数也就越多(详见表4)。

表4 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健康信息自我应用状况的差异〔n(%)〕

结 论

1.新媒体背景下的健康信息传播途径更受大学生喜爱

在互联网全面覆盖的时代,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传统的纸质书刊转向新媒体。本次调查结果发现,相比较通过图书资源、电视广播以及专业医学健康网站等传统途径获取健康信息,大学生更倾向于使用手机APP软件这类新媒体作为获取健康信息的途径。朱岩等人的研究表明,90.2%的大学生都使用过手机获取健康信息[5]。李小虎等人也发现,有25.32%被调查者通过微信来获取医疗卫生知识,近100%的受访者认为通过微信获取健康信息对维护自身健康很重要[6]。

2.非医学院校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主动性较差

调查对象中多数大学生能够具备主动查找健康信息的意识。与非医学院校的大学生相比,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更愿意主动获取健康信息。医学院校专业的师资队伍、独特的教育模式、丰富的健康信息资源系统以及完备的课程体系提高了健康信息的可及性,促使一部分大学生主动关注、认真研究和理解健康信息,而非医学院校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资源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医学院校。李芸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人健康信息获取意识较强,他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居民健康信息获取意识更强[7]。

3.大学生缺乏判断健康信息真实性的能力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对健康信息真实性的辨别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一小部分大学生能够准确地判断所获得健康信息的真实性。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个人辨别健康信息的能力受年龄、年级、院校、专业类别以及家庭月平均收入的影响。这与韩云峰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院校类别均为大学生是否具备判断健康信息真实性的影响因素[8]。李月琳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大学生会对部分健康信息判断失误,且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其对健康信息的辨别能力会相应提高[9]。

4.大学生健康信息的应用能力高

与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的应用能力相比,大学生健康信息的应用能力较高。袁婧怡等人的研究显示,仅有24.7%的居民具有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10],远低于大学生(67.0%)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水平。本研究接受调查的388名大学生中,医学院校的大学生较其他院校而言,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更强。除此之外,家庭月平均收入也是影响大学生健康信息应用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家庭状况越优越,所具备的能力越强,反之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也越低。

建 议

1.不断改进与创新健康信息传播途径

网络健康信息因其具有的诸多优点逐步受到大学生的喜爱[11],但对于健康信息质量的控制需做进一步的调整。首先,APP软件在其发布健康信息之前要有专业人员对该项内容进行科学性和权威性检验。其次,专业医学健康网站可适量减少对专业词汇的使用,用语尽量轻松随意,特别是在对疾病的疑问解答时,运用公众熟识的语言,更易被接受和利用[12]。最后可以借助例如微博之类的公众平台,由一些传播效果较好的商业网站用户发布健康信息,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性。

2.创新高校健康教育模式,引导大学生主动获取健康信息

高校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对卫生领域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提高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养成主动获取健康信息的能力。根据本校学生存在的问题,高校领导团队应研究探讨出适合本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模式。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主和参与意识强,老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课堂阅读、分享、无领导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和音像制品相结合,声、像、画多感官刺激,激发他们对健康信息探索的兴趣[13]。

3.利用网络平台,提高大学生辨别健康信息的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合适的媒体工具,正确认识健康信息,认识媒体带来的利与弊,是大学生的重要义务所在,也是大学生共同追求的目标[14]。目前,大学生辨别健康信息真实性的途径主要以网络为主,一方面这与大学生的自身的意愿有关,另一方面受到资源的限制。高校及社会相关机构应定期邀请健康专家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在辨别健康信息时遇到的常见问题,提高其辨别健康信息真伪的意识和能力。

4.从国家层面上提高大学生健康信息的应用能力

提高大学生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不仅需要高校的努力,更需要国家的帮助和支持。政府应重视健康信息应用培训方案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大学生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培训。学校应当对大学生应用网络健康信息的问题给予重视,开设健康课程,提供大学生与医护人员的接触与交流

的机会,告诫大学生对网络上获取的健康信息要加以甄别再利用,以听取专业医疗工作者的建议为准[15]。

猜你喜欢

平均收入医学院校真实性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的逻辑起点——读《地方高等医学院校发展战略研究》有感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医学院校内药用植物园规划与建设初探
被高估的工作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
美国这些医疗保健岗位在2016年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