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制皮肤拉钩在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操作中的应用

2020-06-28周佩玲黎丽杭李若琳马庭芝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腹壁医师切口

周佩玲 黎丽杭 李若琳 马庭芝

腹腔镜手术因其微创、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等优点,在临床广泛应用[1]。腹腔镜手术中,建立第一穿刺孔操作方法有双线缝合法、布巾钳提腹壁法、布巾钳及纱布垫提腹壁法等。我院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孔建立时采用自行研制的皮肤拉钩辅助操作,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2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中男51例,女49例;年龄20~59岁。对照组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21~59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使用布巾钳完成建立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孔穿刺操作。布巾钳手术使用方法:麻醉满意患者腹壁完全松弛后于脐孔左右两旁1 cm处用布巾钳钳夹皮肤,尽量向上提起腹壁,助手腔镜光源由上而下照亮脐孔,术者持尖刀刀刃向上,自脐孔底部向耻骨联合方向纵行切开脐孔皮肤10 mm,深0.5~1 cm,直接切开脐孔达腹腔。取出套管穿刺器针芯,用布巾钳向上提起腹壁,将套管鞘放进腹腔,连接充气管,形成气腹。

1.2.2 试验组 使用自制皮肤拉钩完成建立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孔穿刺操作。

1.2.2.1 皮肤拉钩制作方法 皮肤拉钩的钩体采用直径为2.5 mm的骨科克氏针一体弯折形成,钩体包括V形杆、竖杆和弯钩3个部分;V形杆为一个由上斜杆和下斜杆组成且开口朝右的V字形杆体,V形杆的下斜杆末端为开放端,V形杆的上斜杆末端向下弯折形成竖杆,V形杆的上斜杆和下斜杆与竖杆的中上部围成一个下角带有缺口的三角形;竖杆的底端向右弯折形成一个上翘的U形弯钩,弯钩的钩尖方向向右上方倾斜,弯钩的钩尖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60°;在V形杆全部杆体和竖杆上部杆体的外侧还连续螺旋缠绕着一层紧密贴合的气管插管金属导芯,由此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握把,所述气管插管金属导芯的直径为4 mm。所述V形杆的上斜杆和下斜杆的夹角为50°~60°,上斜杆与竖杆的夹角为60°~70°。所述钩体的弯钩钩尖与水平线的最佳夹角为45°。钩体的V形杆上斜杆的长度为80~90 mm,下斜杆的长度为60~70 mm,竖杆的长度为70~80 mm。

1.V形杆;2.竖杆;3.弯钩;4.握把。

图1 本皮肤拉钩的正向视图

1.2.2.2 操作方法 (1)器械准备。成人腹腔镜器械1套,腹腔镜包1套,10 mm腹腔镜目镜1套,一次性穿刺器1套,自制皮肤拉钩2个。(2)皮肤拉钩手术使用方法。用11#手术刀在脐部下缘弧形切开1 cm的切口,由手术医师和第一助手在患者的两侧分别将2个皮肤拉钩钩体的弯钩置于患者腹部切口两侧的皮下组织,保持钩体的竖杆向外倾斜,使弯钩的钩尖基本处于水平位置,如图1所示,将弯钩的钩尖完全刺入切口内的皮下组织中,进而两人用单手紧握着握把同时向侧上方拉以向上提起腹壁,然后再由手术医师用另一只手进行第一穿刺。

1.3 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切皮到气腹针穿刺成功、第一穿刺孔穿刺成功用时,以及皮肤损伤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2统计学软件,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的比较进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穿刺用时比较(表1)

表1 两组穿刺用时比较[M(QR),s]

2.2 两组皮肤损伤率比较(表2)

表2 两组皮肤损伤率比较

3 讨 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微创技术已成为当今外科临床诊治的重要进展,以腹腔镜手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如何降低腹腔镜手术并发症也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医师的重视[2]。进入腹腔的第一穿刺点即脐孔穿刺点是腹腔镜手术医师首要面临的问题,因为第一穿刺失败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第一穿刺的成功与否会对手术医师产生重大的心理压力[1]。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皮肤拉钩,由于弯钩的钩尖刺入的角度合适且完全作用于皮下组织,作用力稳定,不会发生滑脱现象,可有效提高手术医师第一穿刺的成功率,另外由于弯钩刺入处位于切口内,不会损伤切口以外的其他皮肤组织,不会留下额外的瘢痕。皮肤拉钩反向手柄的设计,便于手掌的卡握。结果显示,自制皮肤拉钩在辅助进行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操作时,用时较短,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皮肤损伤率。

综上所述,自制皮肤拉钩具有方便操作、损伤小、穿刺成功率高,材料易得,制作简单,消毒灭菌方便等优点,可应用于腹腔镜手术第一穿刺操作中。

猜你喜欢

腹壁医师切口
中国医师节
韩医师的中医缘
中国医师节
《中国医师节》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腹壁缺损的重建方法与研究进展
小切口和标准后胸切口开胸治疗食道癌的效果分析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腹壁缺损重建方法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