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2020-06-28钱艳艳韩佳凯夏海涛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次数量表

钱艳艳 韩佳凯 夏海涛

自我管理是通过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自我管理过程中,通过对疾病症状的自主监控,养成良好的治疗依赖性,从而达到稳定以及良好的带病状态[1]。精神分裂症属于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服药控制临床症状,病情迁延反复,可对社会功能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随着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发病逐年增加,且受生活方式改变与诸多压力影响,其自我管理能力严重欠缺,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热点。因此,本研究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门诊接受治疗及住院的73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满足第10版《国际疾病分类》关于精神分裂症疾病的诊断标准,且处于疾病稳定期;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明显听力障碍、视力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疾病。其中男32例,女41例。年龄13~18岁,平均(15.93±2.18)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21±2.41)年。母亲学历高中及以下42例,大专及以上31例。父亲学历高中及以下32例,大专及以上41例。住院次数<4次55例,≥4次18例。发病次数<5次57例,≥5次16例。复诊情况:良好45例,差28例。社会支持:良好38例,差35例。

1.2 方法 由经专业培训并通过考核的精神专科护士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管理量表(SSMIS)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调查,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73份,回收有效率100%。

1.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我院自制量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父母亲受教育情况、发病次数、住院次数、复诊情况。出院后按照主管医师拟定的康复计划定期来院就诊,无特殊情况下未定期就诊次数不超过2次为复诊良好,反之为复诊情况差。

1.2.2 SSMIS 该量表包括服药依从性、药物管理、精神症状的管理、利用资源及支持、维持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自我效能6个维度共33个项目,评分为0~4分5级评分法,分数愈高,代表受试人自我管理状况愈佳。Cronbach’s α系数0.96,除药物管理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61外,其余各因子维度Cronbach’s α系数均超过了0.90;量表及其条目水平内容效度指数(CVI)均是1,表明该量表信效度较好[3]。

1.2.3 SSRS 该量表共包含3个维度,即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分数愈高,代表受试人的社会支持愈高。总分20~40分为社会支持度良好,<20分为社会支持度差。量表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Cronbach’s α系数为0.89~0.94[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SSMI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情况(表1)

表1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SSMIS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情况(分,

2.2 影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父母受教育情况、住院次数、发病次数、复诊情况、社会支持情况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情况差、复诊情况差、发病次数≥5次以及母亲高中及以下学历是影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病因不能确定,其患病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疾病持续时间较长,社会功能受损较为严重[5]。按照精神分裂症发病年龄可分为成人型精神分裂症、早发型精神分裂症,其中青少年属于早发型精神分裂症,年龄在13~18岁[6]。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青少年生理以及心理各方面均处于发育阶段,大脑发育不健全,且认知功能发育并不完善,因此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与成人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各有自身特点[7-8]。本研究73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SSMIS总分(71.20±13.72)分,与陈琳霞[9]、Steven[10]等学者报道结果略低,可能由于青少年自身发育不成熟,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因此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情况、复诊情况、发病次数以及母亲学历是影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社会支持是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的重要方式之一。研究显示[11],对于无法获得良好社会支持以及承受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的患者而言,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服药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出现大幅度下降,在青少年中更为显著,是由于青少年对家庭具有更高的依赖性,因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同时,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倾向于表现出抑郁、情感淡漠等负面情绪,回归社会后较难适应正常生活,朋友及社会的支持有利于其逐渐恢复社会功能,缓解负性情绪,对自我管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定期复诊是遵循医嘱的重要指标之一[12],不仅有助于医师了解患儿院外康复情况及疾病进展情况,且利于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专业的心理及自我管理指导。此外,对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监护人的依赖性较强,而母亲文化程度是影响其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因素(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强,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较强,可认识到遵从医嘱以及定期复查对疾病影响的重要性,接触疾病知识的渠道也更为广阔,从而影响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13]。由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发病次数增多,家人对病症的关注度逐渐降低,此外,由于疾病反复发作其生活自理能力、社会功能、自制力均受到明显影响,因此自我管理能力较差[14]。

加强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的护理干预,是帮助其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个关键方式,符合精神科对护理服务的相关要求。医护人员可向患儿及家属介绍精神分裂症病因、特点、常用治疗药物及不良反应,让其了解自我管理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从而重视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遵医行为。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强化心理干预,定期评判患儿心理状况,给予个性化心理干预,增加与患儿家属的交流,帮助维护身心平衡,达到控制疾病、预防疾病复发的目的。告知家属心理健康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让其关注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心理状态,帮助其解除自卑心理,融入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及时纠正家属的错误认识,鼓励家属积极参与到患儿的病情管理中,从而多方位构建自我管理网络,促进康复。

综上所述,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儿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受社会因素、疾病因素及就医因素的影响,应加强相应护理干预以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精神分裂症次数量表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