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0-06-28刘清侠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经皮

刘清侠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是指腰椎间盘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或受外力影响,纤维环破裂,髓核及椎间盘突出而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造成腰痛、下肢放射痛和神经功能障碍,好发于L4~5、L5~S1椎间盘[1-2]。临床护理路径(CNP)依据特定疾病,制定安全、科学合理、时间性强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避免重复和失误[3-4]。因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中,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5]:经CT或MRI检查并确诊为腰椎间盘凸出,且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存在一定程度的腰腿疼痛、背伸肌力减弱等临床表现;药物或针灸疗法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年龄≥55岁;患者及家属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6]: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患机械性压迫、神经根损伤或其他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患其他严重组织器官疾病或慢性疾病等;本人或家属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随机将本组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55~75岁,平均(65.73±7.29)岁;病程4~22个月,平均发病时间(15.65±6.47)个月;突出分型:中央型4例,旁中央型16例,旁侧型20例;部位:突出节段L3~4为9例,L4~5为18例,L5~S1为13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7~76岁,平均年龄(66.38±6.54)岁;病程3~22个月,平均发病时间(14.96±5.83)个月;突出分型:中央型5例,旁中央型17例,旁侧型18例;部位:突出节段L3~4为10例,L4~5为19例,L5~S1为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入院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具体内容见表1:

1.3 观察指标 (1)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7]。其中,症状完全消失,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判定为痊愈;活动受限,有轻微症状,但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判定为显效;活动受限,对日常生活及工作有影响,但症状减轻判定为有效;症状无改善且部分症状加重判定为无效。(2)腰椎功能障碍(JOA)得分比较。根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8]进行评估,包含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度和膀胱功能4项。每项0~29分,分数高低与功能障碍成负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表1 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表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腰椎功能障碍(JOA)得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JOA每项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2 两组干预后腰椎功能障碍(JOA)得分情况比较(分,

3 讨 论

导致腰椎间盘凸出诱因诸多,例如:持久性腰部体位不正、妊娠、突然负重、寒湿等,现阶段,我国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逐年增加。该疾病患者往往年龄偏大,自护能力不强[9-10],因此,提高术后临床护理干预效果、保障术后功能完全恢复、降低疼痛至关重要。文献指出[11-12],临床护理路径以个体的生理、心理、精神、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为中心,清晰列出每日护理重点,明确检查项目并且规范各护理人员行为,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成立了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开展护理培训,通过文献检索,收集信息、进行护理现状调查[13],编制完成“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临床护理路径表;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护理调查表;出院后微信宣教计划表”等。针对不同患者实施健康宣教、早期预警评估,护理备忘,情志调护,体位、饮食以及运动指导,确保各项护理计划和细节的落实。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析原因:临床护理路径表以图表形式直观建立护理模式,使整个护理过程更为系统化、科学化,避免护理重复性、盲目性,促进医护患之间沟通交流效率,减少患者心中疑惑、担忧;采取患者自入院后到出院日系列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有效护理措施,以减少生理创伤与心理焦虑、紧张等刺激,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缩短住院时长,提升其治疗信心和自我效能,改善治愈效果[14]。观察组JOA各项得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在于:术前定期心理疏导,可消除与缓解患者的疼痛、焦虑感;指导其术前术后体位、适度肢体活动、下肢功能锻炼,以协助手术顺利完成,巩固腰椎功能快速康复[15];早期预警评估、护理备忘等设置,及时提醒用药、饮食,监督锻炼等,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还增强其治疗依从性和自护能力,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本文以我院80例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其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效果,降低疼痛,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
腰间盘突出运用椎弓根螺钉与椎间融合术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揭开腰椎间孔镜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