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耕文化下民族村寨吸引力提升研究

2020-06-27张婕吴翠婷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4期
关键词:农耕文化

张婕 吴翠婷

摘要: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创造民族村寨市场吸引力已成为一个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旅游者和民族村寨两个角度来研究民族村寨吸引力,以增强研究如何吸引游客和游客对旅游体验项目的满意度分析,得出旅游体验项目的优化方法。提升民族村寨旅游体验,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吸引力,提高游客体验旅游项目的满意度。为今后游客在少数民族村寨体验农耕文化旅游项目提供理论参考依据,通过吸引游客参与农耕文化下的旅游体验项目,帮助民族村寨脱贫致富。

关键词:农耕文化;民族村寨;吸引力提升;旅游体验项目

“農耕文化”在我国是一种不间断的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所创造的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1]。通过农业文化体验的方式重现传统的农耕生活和展示现代农业融为一体,实现科技示范、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可取教育等有机结合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互动[1]。

1 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1.1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沉淀积累形成的,是在进行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是与农业社会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方面的总称[2]。农耕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诞生的摇篮[2]。农耕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财富,贯穿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它是构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

1.2 民族村寨

民族村寨是以少数民族村寨为空间载体,以少数民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为主要吸引物的乡村文化旅游地[3]。作为民族旅游村寨发展基础与核心的民族文化,是由本民族历代居民在复杂生境中创造、传承、创新而形成的,其天然产权归属于村寨居民或集体[3]。

2 农耕文化下民族村寨发展现状分析

2.1 调查对象及方法

为了掌握民族村寨目前发展情况,本文以贵州省内外游客、当地居民以及当地政府主要调查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网络数据收集法来进行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省内外游客的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民族、受教育程度以及户籍来源等,得知农耕文化吸引哪一层次的游客;通过实地走访,到黎平县洋洞村对当地村民进行实地调查,分别采取面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向当地村民提出询问,了解目前基于千牛同耕农耕文化下民族村寨对游客的吸引力程度以及政府支持力度。除此之外,还依托互联网的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渠道获取洋洞村关于农耕文化下千牛同耕的相关资料。

调查结果显示,在性别上,对农耕文化较有兴趣的男性约占60%,略高于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环境,对农耕文化的兴趣程度不同,其中年龄段在15岁-35岁之间比率最高,其次是年龄段在36岁-60岁之间的,最低的是年龄段在60岁以上。因为15岁-35岁这个年龄段,在成长环境中接触农耕文化的相对略低于36岁-60岁以及60岁以上的,在这环境中,他们更向往去体验农耕文化。在职业上,全日制学生对农耕文化兴趣最多,由于全日制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有足够的时间去体验农耕文化,而其他职业业余时间相对于全日制学生略少,仅在休息日去体验农耕文化带来的乐趣。在收入上,低收入(2000元以下)的人群更偏向于农耕文化的体验,中等收入人群(2000元<收入≤4000元)相对于高收入人群略占多数,而高收入人群却占少数。这是因为在农耕文化初期,景区试行调整,景区费用相对于其他景区较低,这就吸引更多低收入人群参加农耕文化的体验活动。学历背景不同,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及兴趣程度不同,本科教育背景对农耕文化的了解和兴趣最高,其占比达到了53.26%。在不同的农耕活动项目中,不同人群对项目的选择有所不同,在多项选择中,人们往往会对项目进行排序。其中制作美食,如侗家糯米饭、田埂烧鱼等项目的兴趣程度最高,占比达到了80.08%,其次是下田抓鱼(见表1)。由此得出,游客更喜欢亲自参与制作美食,体验纯真的农耕活动项目。一些游客对少数民族民歌这一类的歌曲也较为感兴趣,与侗家姑娘一起歌唱,动听的歌声,美妙的旋律,把思绪都带入歌声中,卸掉所有压力,用心感受,体验不一样的农耕活动。

3 农耕文化下千牛同耕吸引力调查分析

根据实地考察法和网络数据收集法,收集千牛同耕所在的民族村寨洋洞村农耕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得出:

3.1 规模小且空间分布不均

黎平县洋洞村耕田主要集中分布在岑丈,规模小且分布不均,但相对于其他地区,岑丈耕田的分布却比较集中,在牛耕部落创始人的带领下,首次开发了“千牛同耕”这一项旅游体验活动,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2 宣传力度小

因“千牛同耕”首次开发,外界对于此旅游体验活动项目了解较少。在首次开展的活动中,因宣传力度不够,知道的人比较少,因此游客较少,带不来多少利益。

3.3 投资渠道狭窄

发展农耕文化旅游,开办旅游体验项目活动,虽是以当地自然资源特色为基础,但开办的活动项目和对外的营销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当地的村民投资渠道相对狭窄,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招商引资困难,资金缺乏成为农耕文化继续开展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

3.4 特色产品单一

特色产品是指某一地域独具特色的农业产品或者手工艺品。它主要包括:第一,产品特点。由于自然地质条件、独特的气候环境,在其他地区生产的类似产品不具有其特色。二是工艺特点。根据以往老一辈传统手法来加工制作,生产出其他产品所不具有的特色。农耕文化中“千牛同耕”旅游体验项目活动特色产品较少,大体有:田中抓鱼,野外特色田埂烤鱼,侗家糯米饭,观看千牛同时耕田等,体验项目较缺乏,特色产品单一。以“千牛同耕”为中心,向少数民族其他文化延伸,最主要的一点是把种子卖出去,为当地村民带来收益,而其他的一些是种子卖出去的一个辅助理由。

3.5 交通不便

洋洞村位于贵州省黎平、榕江、剑河交界的侗乡四十八寨的中心,距黎平县城104公里,距离榕江县县城65公里[4]。因地形地貌的原因,整个洋洞村只有唯一的一条公路,其他交通非常缺乏,如高铁、火车直达等。在唯一的交通中,也只有那么少量的车辆,分为早班、中班、晚班。除此之外,进入村内的车辆也少之又少,大部分为本村附近的其他村寨。

4 农耕文化下增强民族村寨吸引力的建议与对策

4.1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完善资源整合

整合就是优化资源配置,让资源价值最大化[5]。在介绍资源整合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资源整合过程模型,分析旅游资源整合能力,旨在为民族村寨旅游提供如何提升资源整合能力,进而提升民族村寨旅游吸引力和竞争优势提供建设性建议[5]。农耕文化下民族村寨开发“千牛同耕”旅游体验项目,应合理开发新资源,利用现有资源,增加旅游体验项目数量,利用现有资源来吸引省内外游客前往。在资源整合上,利用现有资源提高游客对农耕文化的吸引力,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

4.2 加强宣传力度

因“千牛同耕”这一旅游体验项目首次开发。外界对此项目并非了解,甚至完全不知有那么一回事,对于这一现象,应突出宣传重点,围绕 “千牛同耕”旅游体验项目,开展宣传工作。加强“千牛同耕”主题宣传,运用互联网及实体操作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宣传。宣传内容应相关于“千牛同耕”的真实性;另外,宣传内容应找准自身的亮点、特点,紧扣实际内容。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宣传。首先,当地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在官方网、微信公众号上放上此项目,对外进行宣传;其次,村民应配合当地政府,并且在个人朋友圈等发布此消息;最后,牛耕部落创始人杨正熙以创业者身份与各大企业合作,借助企业的力量,把项目向外宣传。

4.3 扩大投资渠道,增加投资量

黎平县洋洞村在外界知名度并不高,想要发展得好,民族村寨吸引力提高,知名度变高,那就得扩大投资渠道,增加投资量。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所知,原投入资金2700万元,实际投资近2000万,划分为几份,每份5000元的限额,运用于不同项目投资。目前投资量较少,应通过以下投资渠道,尽可能地增加投资量。首先,政府需要加大对传统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资金投入力度。利用资金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6]。其次,通过向社会集资方式引入民间资产,采用标准化运营的方式,如企业等,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最后,当地村民通过筹资方式增加资金量。

4.4 开发产品多元化

产品多元化是指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在此产品的基础上生产出一系列的相关产品。一个新产品的出现,会带来其他新型产品的出现。产品多元化会给游客更多的选择,在这方面可以间接提高民族村寨的吸引力。而目前以千牛同耕为依附的产品少之又少,如下田摸鱼、农事劳作等。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其他旅游体验项目,丰富旅游活动。应增加的旅游体验项目及价格如表2所示:

4.5 完善交通基础设施

洋洞村这一民族村寨坐落于群山之间,四周群山环绕。因受地形地貌限制影响,村寨道路向外唯独一条,而村内阡陌交错,由村内往村外的车辆少之又少,对于这一交通基础设施,应增加车辆数量,完善停车设备等。目前通往村外仅有一条破烂的水泥路,在此基础上,当地政府应当开山通道,增加道路条数,对老、破、旧、烂的道路进行维修,做好安全防护;另外应增加停车设备,如停车场、加油站等。

4.6 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走品牌化之路

品牌化是指对某一类或一系列产品的认知标准化、宣传标准化,以达到市场突出和市场区别的作用。在坚持开发新型旅游产品、保护农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品牌建设,是深化农耕文化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对新产品进行开发,要求当地村民和政府在深入挖掘民族村寨传统聚集部落、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农业特色景观等方面的农耕文化特色元素的同时,并实际运用这些要素。另外,运用现代设计理念,以情境化、娱乐化、体验化等手法,开发出独具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项目和服务设计,提供对原始农耕生活的纯粹感知[6]。实施品牌化战略,将农耕文化资源作为品牌符号,开发特色农耕文化系列产品,进行品牌运营和打造,形成“以品牌强农业,以品牌富农民,以品牌带农村”的发展格局[6]。

5 结语

在现代机械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洋洞村还能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化习俗,相对其他村寨来说这是宝贵的。洋洞村被誉为“最后牛耕部落”,侗族农耕文化仍保存完好,村寨里每家每户饲养耕牛,至今仍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农耕文化下民族村寨旅游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所以提升民族村寨吸引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民族村寨吸引力的提升,将提升民族村寨在旅游业中的竞争力,提升民族村寨的吸引力,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唐菲,丁增成,金笑龙,等.地域文化在休闲农业园规划中的设计和表达研究——以安徽省庐州农耕文化园为例[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6(02)106-110.

[2]刘辛夷,郭笑梅,李敏.基于农耕文化传承的太行山麓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7(19):7-8.

[3]杨军辉,李同昇,徐冬平.民族旅游村寨居民文化补偿认知的空间分异及机理-以贵州西江千户苗寨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09):1167-1178.

[4]洋洞——美如仙境的最后牛耕部落[EB/OL].http://m.sohu.com/a/232385292_446827,2018-05-21.

[5]陳雪钧.乡村饭店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上)[N].中国旅游报,2006-07-05.

[6]刘子磊,刘慧君.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的危机与传承-基于河北省1000户农民的调研[J].农业网络信息,2016(12):11-13.

猜你喜欢

农耕文化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以农耕文化为特色创建农村小学大德育
红塔区发展农耕文化休闲旅游农业的思考
衡阳市弘扬农耕文化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措施
山西万荣花鼓的文化价值
庆阳地区农耕文化在先秦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从农业谚语看壮泰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
民间美术是本我的放逐和情感的宣泄图式
“重农抑商”的文化内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