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生发展的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2020-06-27李涛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融通评价学校

李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施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等相关政策,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关键能力培育为目标,系统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问题。

古老而深厚的运河文化与城市副中心教育的融合,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以“清新融通”为办学理念,确立“办民族根基的教育,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培育具有民族底蕴、国际视野的芙蓉学子”的育人目标,建构了“芙蓉花开,多元融通”的课程文化和课程体系,逐步探索建构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和学校特色发展的课程体系。立足学生视角,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善于创变,大胆创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力求使学校开设的课程体现趣味性、关注个性化需求、融合教育价值,培育学生素养,让学校课程真正促进全校师生的共同成长。

1.课程目标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依据核心价值观,紧紧围绕核心育人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民族底蕴、国际视野的芙蓉学子,为学生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方面打下良好基础。

2.课程结构

依据课程目标,学校挖掘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两方面的课程品质,以这两方面的课程品质为总体要求和核心要素,建构出学生成长所需且具有学校特色的“五领域四层次”课程结构,即语言类、思辨类、艺术类、修养类、健康类五大门类课程,五领域用五个花瓣表示。每个领域又都包含四个层次的课程,自中央花蕊处,由内向外分别是学科基础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综合发展类课程和个性特长类课程,四个层次用渐变的四种颜色区分,力求形成从基础到拓展,再到发展,最后发展成自身特长,体现出自下而上、由浅入深的学科层级发展模式。

3.课程特色

实现课程融通。学校课程的一大特色是“融通”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融通,主要体现在三级融通和特色融通两方面。通过三级融通实现三级课程的有效融合,在开展好国家课程的同时,积极挖掘探索相应的地方课程,增强学生的地方情感和价值认同。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开发创生系列校本课程,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三级融通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素养,特色融通使个性课程彰显特色。例如,学校以“办有民族根基的教育,培养面向世界的中国人”为总体思路,着眼于民族情怀、国际视野两个维度,融通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继承与创新等元素,引进了具有本校特色的STEAM课程。引导学生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支持学生以学科整合的方式认识世界,以综合创新的形式改造世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芙蓉花开,多元融通”课程的实施,使融通成为芙蓉教师的常态思维,使融通理念成为芙蓉师生的成长基因。

凸显资源融通。融通课程体系凸显了多方资源的融通,将学校资源、校外资源与家长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素养提升。

彰显发展融通。融通课程体系彰显了学生基础发展、个性发展和综合发展的融通。融通课程四个层次主要是将课程根据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年级、特长等情况,分为学科基础类、素质拓展类、综合发展类和个性特长类。不同类型的课程契合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最终指向学生发展的融通。

4.课程实施

为使学校课程目标真正得以实现,建校五年来,学校积极探索个性化课程的实施方法,从课程内容三级融通和课程资源优化整合两方面入手,探索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实施方法。

我们以“芙蓉花开,多元融通”为课程观,由从知识的角度理解课程转变为从学习研究者的角度开发课程。我们关注到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课程资源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之中,力求从学校资源的整合、社会资源的引进和家长资源的开发三方面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5.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上,我们坚持评价内容多元、多主体互动、评价方法多样的原则,不同性质的课程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评价。我们重视量化评价,如分数评价,也重视着眼于发展的弹性评价。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个性特长类课程的评价。个性特长类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中,制定“评价存单”,通过多维度、多主体的评价,学生积累课程得分。终结性评价,以平时的课程积分为依据,为学生颁发结业证书。

6.课程实施效果

首先,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课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情境,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动手实践,更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在批判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一是学生思维的发展。寒暑假的主题实践活动,以动脑思考與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学生假期生活,转变了学生思维方式,使学生思维逐渐向纵深发展。例如,2016年暑假开展了“清凉一夏 荷你有约”暑期主题实践活动,制定了七大主题,分别是“诗意芙蓉”“魔法世界”“道出精彩”“手绘T恤”“方寸之间”“绘形绘色”和“指间魅力”。2017年寒假开展了“相约17,冬意融蓉”寒假主题实践活动,确立的四大主题分别是“书意融蓉”读书活动、“年意融蓉”节日体验活动、“暖意融蓉”家庭生活体验活动和“爱意融蓉”公益实践活动。主题确立后,制定相关课程实施方案,根据学科属性将教师团队分成相应数量的小团队,每一个团队负责一个主题实践课程的开发,深度挖掘育人价值,将实践课程特点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相结合。各项主题实践课程以家庭为单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在家长的组织与指导下开展活动,家长将孩子的学习实践情况,以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发送到家校、班级微信群里进行交流,教师给予相关指导,这样更便于家长熟悉其他学生的假期学习状况,形成一种隐形的督促与约束。开学季的“假期实践活动分享周”,更是体现了互助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理性判别能力,引导他们学会辩知、学会欣赏、学会借鉴。二是团队精神的培育。在DIY课程、STEAM课程、蓉帆管乐课程等课程中,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团队合作,学会了沟通、理解、包容、担当。三是实践能力的提升。在丰富的课程实践中,学生动手实践、亲自体验,无论成功与失败,都是一种收获,学生们在写写画画、拼拼做做中锻炼了动手能力,并在活动后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表达能力也逐渐增强。

其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学校基于融通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打破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壁垒,为教师提供了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有利于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互帮互利的机制,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科研创新意识,有利于增强课程群教师成员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有利于实现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为教师共同体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实现了从“能者为师”到“觉者为师”的跨越。

第三,整体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融通课程的实施带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学校先后被授予首都文明校园、北京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单位、北京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逐年稳步提高,家长、社会参与学校课程研发与实施已成为一种常态,逐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彰显了强大的教育合力。

猜你喜欢

融通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学校推介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
圆满融通品佳境,《思泉鼎竹》意浓浓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