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要素在课堂中落实的思考与实践
2020-06-27管虹虹
管虹虹
[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特点,也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在每篇课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可从结合学段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有效活动等方面落实语文要素,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效活动
[中图分类号]
C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13-0034-02
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亮点之一,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统编语文教材以双线并行的形式安排单元结构,一条是人文主题,一条是语文要素。那如何把握年段目标特点,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真正得到落实呢?下面以三年级的教材为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关注学段、单元目标,参照比对
年段不同学习目标也不同。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教师要依据学段目标的要求,并结合课文的语文要素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一)与学段要求比对
在三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语文要素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进行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语文要素体现了语文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些语文要素符合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提到的“初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句子”,与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相呼应。由此可见,语文要素的学习如能与语文新课标相结合,那么,学习目标将会显得更加清楚明了,便教易学。
(二)与单元目标比对
一般来说,一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在同一主题的观照下,围绕着某一个语文要素进行编排的。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单元的目标要求。《童年的水墨画》一课要求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剃头大师》一课要求学生运用“一边默读一边想,回答问题”的方法学习课文,《肥皂泡》一课提出了“在课文中找一找”的学习方法,《我不能失信》一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句子意思。教学时,教师要从整组课文出发,进行整体观照,使学生在不同维度语文要素的指引下得到均衡发展。
二、寻找语文要素,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在单元教学中,要想让语文要素真正得以落实,教师就要明确哪些内容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一)从单元导语中寻找语文要素
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单元的导语都提出了明确的语文要素。因此,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教师都要引领学生对这些语文要素进行研读,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正确的导向。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从单元语文要素来看,要想让学生深刻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得在“理解”和“难懂的句子”上下功夫,这是学生阅读的基础。同时,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多彩的童年”。单元的课文都是反映名人或者身边人的童年生活趣事,这与本单元习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要以单元语文要素为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以优化教学过程。
(二)从课后练习中寻找语文要素
课后练习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也是编者意图的直接体现。在语文教材中,语文要素主要通过泡泡提示语和课后练习的形式进行揭示。教学时,教师应通过课后练习对语文要素进行落实。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基本安排了几道课后习题。这些习题都有一道是直接指向学生理解某个句子意思方面的,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要求。因此,对课后习题的教学,教师不能把它当作单一的习题来教学,就题解题,而要从观照全文人手,围绕涉及语文要素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以确保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落实。
(三)从“交流平台”中寻找语文要素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是以学习伙伴交流的形式把语文要素具体化,它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归纳与梳理,是对课后练习的整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交流平台”为基础,对语文要素进行强化教学。
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交流平台”第一句话是“我发现,理解难懂的词语和难懂的句子方法比较接近”;第二三句话,主要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第四句话是让学生借助查字典或者其他方法来理解词句的意思。因此,在“交流平台”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从多个角度引领学生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学生全面掌握学习方法和技能。
三、依托语文要素,精心设计,落实怎么教
(一)基于要素,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课堂目标是教学的风向标,是灵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基于语文要素,设计明确的教学目标,使每一节语文课都能凸显语文要素。如,《肥皂泡》一课的教学,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的特点,教师可以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结合平时生活中吹泡泡的实践活动,理解“软悠悠、颤巍巍、轻悠悠”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或者实际体验理解文中难懂的句子,品味感悟作者是怎样把吹泡泡活动描写精彩的。
3.用上“先……然后……再”这些表示连接的词语把吹泡泡的过程描述清楚。
4.大胆想象,说说泡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處,感受作者由游戏产生的美好想象。
在教学目标的引导下,课堂教学显得有的放矢,学习效果显著。
(二)围绕语文要素,分步落实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如,教学《剃头大师》一课,围绕语文要素,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其次,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剃头大师”和“害人精”分别指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称呼他们;其三,引领学生精读课文,讨论交流难懂的句子;最后,细读文中人物描写的片断,感受题目的精妙。这样紧扣语文要素,让学生在扎实的阅读活动中得言、得意,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适当迁移拓展,强化语文要素
要想让语文要素在课堂中得到落实,就要根据教学内容与语文要素的联系,把要素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习得学习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从学会一篇到学会一组、一本。因此,在学完《童年的水墨画》一课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学习作者张继楼的《街头》和《树上》,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用敏锐的眼光,努力挖掘出文本的语文要素,并依据语文要素确定精准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让语文要素真正落地生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