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的社会控制思想研究
2020-06-27彭洋
摘要: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东莱左氏博议》是他通过整理《左传》阐发义理之说的著作,有大量与社会控制思想相关的论述。吕祖谦社会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是“理一心”同本的宇宙本体论、反视内观—认识论,其内在社会控制思想包括以心御气、以礼防欲、无间则仁,社会外在控制思想包括守嫡庶长幼之分、称物平施,本质是为南宋专制皇权实施愚民统治服务。
关键词:吕祖谦;社会控制;理心同体;反视内观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 61-1487-(2020)05-0132-03
吕祖谦(公元1137-公元1181),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创建了浙东婺学,与张械、朱熹被当时的人称为东南三贤。吕祖谦学问深厚,主要是以其家学为主,遍采朱熹、陆九渊和陈亮的学说之长,复以中原文献之统润色之,其学说思想在當时的思想界有很深的影响力。吕祖谦一生著作颇丰,现有《吕祖谦全集》一书收录其所有著作,其中《东莱左氏博议》是他在淳熙三年至五年之间所做,通过整理《左传》一书阐发自己的义理之说。因《左传》记录的春秋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状态,吕祖谦对于其记载事迹的反思与说教有大量与社会控制思想相关的论述,对当时南宋初期的政局有很深的映射。
一、吕祖谦社会控制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理”“心”同本的宇宙本体论
吕祖谦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天理与心为世界的本源,属于唯心主义思想。在吕祖谦理论中的世界由心、理、气构成,心与理属于形而上的精神,气则是形而下的基础物质。其中心和理究竟谁为世界的本源并没有详细的论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矛盾的。
首先是天理论,吕祖谦继承了二程的思想,提出“理之在天下,犹元气之在万物也,一气之春,播于品物……理之在天下,遇亲为孝,遇君则为忠,遇兄弟则为友,遇朋友则为义,遇宗庙则为敬,遇军旅则为肃。随一事而得一名,名虽千万,而理未尝不一也。”他认为这个理也就是天理,万事万物都有理,虽然千变万化,而“理未尝不一也”,这与二程的“凡事皆有理”“万理出于一理”是相对应的,说明天理这个客观精神是组成世界的本源,同时也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法则。吕祖谦进一步延伸天理论,认为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就是天理的化身,将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提高到了世界本体的高度,为其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另外吕祖谦还认为心是宇宙的本体,他提出“心由气而荡,气由心而出。”他将心与气联系起来,认为气这个物质基础是由心诞生并可以影响到心,心这个客观精神也就是世界的本体,这是他在物质构成方面的论述。他进一步提出“外有道,非心也;道外有心,非道也。”也就是心即是道的说法,这就将心的哲学高度提升到与道的同一地位,即“抑不知心即天也,未尝有心外之天也;心即神也,未尝有心外之神。”这里他直接把心看做世界的本体,与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有异曲同工之妙。论证了心是世界的本体以后,吕祖谦将其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提出“史,心史也;记,心记也。推而至于盘盂之铭,几杖之戒,未有一物居心外者也。”这里的史、记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同样是由心产生并且推动的,而“盘盂之铭,几杖之戒”这些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同样是由心所派生并存在于心之中,同样是在论证封建伦理规范的价值意义。
(二)反视内观-认识论
吕祖谦在天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至理均赋的理论“至理均赋,先觉者为圣为贤,未觉者为庸为鄙。彼虽未觉,然是理洋溢往来于眉睫步趋间,屈伸俯仰,无非动人悟人悟物者。”认为每个人都被赋予天理,只是觉醒和未觉醒的区别,因此世上有了圣人与庸人、贤人与鄙人的区别。他又提出“万理皆备于为我,万理皆备于心,岂以想而有,岂以不想而无哉!”认为天理被赋予其实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之中,不以人的想与不想左右的,那么人想要觉醒天理,其实就是寻求内心的天理。于是他对于如何觉醒内心的天理提出了方法“反视内观,洞澈明白,必不卑吾道德之尊而外求爵位之尊也,必不贫吾礼乐之富而外求货贿之富,必不薄吾仁义之味而外求膏梁。”其实就是在内心中反省,觉醒心中已有的伦理道德,不被外面的功名利禄所诱惑,这样就可以从一个庸人变为圣人;同时还提出一个人如果太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会造成“内虚”,这样就会离天理越来越远。因此吕祖谦的认识论总体来说就是“反视内观”,体悟封建伦理道德来觉醒自身的天理,从而达到成为圣人的社会化目的。
二、吕祖谦的内在社会控制思想
根据吕祖谦的理心同体的本体论,天理存在于人的心中,而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不断反省内心寻求天理,最终成为一个君子或者圣人。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有两个困难,一个是血气之弊端“一朝之忿,赫然勃然,若可以胜天。然忿戾之时,天理初无一毫之损也。特暂为血气所蔽耳。”另一个则是人欲“吾是以知天理常在人欲中,未尝须臾离也。”“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兄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大机也。私欲梏之,小智藩之,封絷固密,其机若不可复还也。”因此针对如何去除这两个阻碍,吕祖谦提出了关于人本身的修养理论。
(一)以心御气
基于对“心”本体地位的强调,吕祖谦对心与气进行了阐述,提出了“以心御气”“气听命于心”的命题凹。他说:“气听命于心者,圣贤也;心听命于气者,众人也。”认为心是否能够御使气是成为圣人的关键。他在本体论中提出心产生气而又受气的影响,现在又把志作为中间的纽带,认为“志者,气之帅也。今心随气变,是志不能为气之帅,而气反为志之帅矣。气反为志之帅,而吾心志之盛衰,惟气之为听,则心者气之役也。”如果气为心的主导,那么气的变化也就带动着人们心志的变化,“凡气之在人,逸则肆,劳则怠,乐则骄,忧则慑,生而盈,死则涸,气变则心之为变,有不能自觉焉。”最终则是人们感觉不到自己性情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自己的行为,违背道德伦理规范。因此必须要气听命于心,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与血气初无异体,由养与不养二其名尔。苟失其养,则气为心之贼;苟得其养,则气为心之辅。”浩然之气是由血气变化而来,是志引领的血气经由人们日积月累修养而成,可以成为反省内心之中伦理道德规范的辅助,更好的寻求天理,最终成为圣贤。
(二)以礼防欲
不同于朱熹将天理与人欲分割开来,吕祖谦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互相共存的,人欲之中常常蕴含着天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提倡滋养人的私欲,反而认为人欲的危害非常大,“藏于杳然冥然之间,而发于卒然忽然之际。非圣人以礼为之防,则人类灭久矣。”如果不加以防范将会有人类灭绝之灾难。他还认为“苟人过能真见无形之寇,则终日百拜又恐其逸,曲礼三千犹恐其简也,况敢厌恶其烦与拘耶!”这是在劝那些不用心习礼的人,没有见到欲的可怕,否则不会厌烦礼的繁琐。在吕祖谦的理论中礼是圣人所做,其实也就是将儒家所规定的封建行为规范神圣化,引导人们自觉的进行社会化,最终成为儒家学者所期待的君子。
(三)无间则仁
仁是儒家学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孔子提出的仁是被認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但并没有具体的内容,往后随着儒学的发展,仁被赋予了不同的内容。吕祖谦作为一名传统的儒者自然对于仁也有自己的看法。吕祖谦提出“无间则仁,有间则暴。无问则天下皆吾体,乌得不仁?有间则独私其身,乌得而不暴?”这里的无间就是指将天地万物都是视为自己的身体,不管做什么伤害其他人或物的事情都是在伤害自己,有着这样的看法就不会做出有损人利己的行为,也就达到了“仁”的境界。至于如何做到无间,吕祖谦又提出“天下之理,有通有塞。通者,仁之门;塞者,暴之门也。是故欲仁者,不于其仁,于其通;去暴者,不于其暴,于其塞。”其中的关键也就是通与塞,主要是和世间的人与物相通,这就是通往仁的大门。这也是吕祖谦心为世界本体说法的体现,既然万物都出自于吾心,那我与世界万物为一体,做到无问,与万物相通,实则就是追寻心中天理的过程。
三、吕祖谦的社会外在控制思想
(一)守嫡庶长幼之分
在社会矛盾方面,吕祖谦提出:“千万世之争端,非人力所能塞也。凡有血气之属,利小则争亦小,利大则争亦大。”他认为社会矛盾的特点是一直存在的、无法解决的,而产生的根源是因为人的天理被血气所蒙蔽,被欲望支配选择相互逐利。为了调和社会矛盾达到社会和谐,吕祖谦认为实行嫡庶长幼之分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他的理论中,嫡庶长幼之分并非某个人所做而是天的化身,“昔圣人知人力不能御也,于是反求诸天,而塞得要术,曰嫡庶长幼之分。是分既立,而争夺之门始闭矣。”这里的天其实就是天理,而嫡庶长幼之分得之于天,被拔升到天理的高度,成为世界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不已人力所更改,在人的内心树立了一个神圣的形象。根据此理论,当嫡庶长幼之分实行,人与人的争斗会因为传于嫡长而不敢兴起,就算庶者、幼者被利所诱惑将兴争夺之意,而被天理所震慑,并且名不正言不顺无人支持,无法发展到影响社会秩序。吕祖谦的嫡庶长幼之分的理论基础实际上也就是天命论,他认为“其自然之尊,盖判于有生之初,天即命之,岂人所敢干哉!由开辟以来,所以共守是分而不敢变者,非畏圣人也,畏天也。”将嫡庶长幼之分发展为每个人出生所被既定的社会阶级是由上天所注定的,为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农民阶级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企图通过这个理论起到社会控制的效果。
(二)称物平施
吕祖谦作为一名传统的儒家学者,君子是其社会化的最终目标,于是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外在控制他就从君子的角度出发进行叙述。他提出“天下之过,有众人以为大,而君子以为小者,必身也;有众人以为小,而君子以为大者,必心过也。”在其理论中君子与平常人不一样的地方是在不知道的情况下犯错事小,而知法犯法才是大的过错。针对这一说法他主张统治者以称物平施为准则进行社会控制。那何为称物平施?吕祖谦提出“君子以同天下为心者也……待之同而治之异者,称物平施,而归之同也。”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为对士农工商等各行业的人要一视同仁,但要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把握规范力度,如对于少知礼法的农民,可以实施较为宽松的刑法,主要以教化为主;而军队作为以法纪严明的地方,则应实施严厉的刑法进行规范,一有违纪出现严惩不贷。盖因同样是以法纪维护社会秩序,知法而犯法,即使过错再小却是抛弃了心中的道德伦理,如不制止会造成社会动乱。吕祖谦的称物平施对于所有阶级一视同仁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他的具体实施终究不免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心过大于身过的看法会助长社会矛盾的激化,一旦以此为借口逃脱社会规范的制约,会打乱社会秩序,与其所期待的社会控制有千里之差。
四、结语
吕祖谦作为南宋初期的著名儒家学者,其处于的时代也是非常特殊。靖康之耻刚过不久,金兵不断对南宋小朝廷施加压力;南宋朝廷多年战争致使民心思变,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在这社会动荡的时期,身处于庙堂的吕祖谦根据当时的情况,认为可以通过社会控制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他从儒家的传统教化思想出发,提出通过儒家经典让人反视内省心中已有的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同时再以嫡庶长幼之名分调节社会矛盾,辅以称物平施的行为规范,从而做到使人们逐渐向儒家的社会化目标君子转化,让当时的社会成为一个无争的盛世。
作者简介:彭洋(1995-),男,汉族,重庆市合川区人,单位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