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如何应对“佛系现象”的挑战

2020-06-27刘丁蓓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摘要:近年来,在后现代文化冲击下,一些青年陷入失去价值导向,缺少生活热情,缺失前进动力的困境。部分大学生不求上进、逃避责任,对待社会上一切存在和事情抱以无所谓的“佛系心理”。“佛系青年”往往逃避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心理,其实质上是不求上进的心理表现,使得这部分青年缺失了一种社会责任感。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者,高校应重视大学生“佛系”现象,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净化校园舆论环境、搭建自我展示平台来引导“佛系青年”,帮助其走出困境。

关键词:新时代;佛系现象;大学生;挑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81-04

党的十九大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是国家和社会对青年寄予的深切厚望,青年发展与党、国家前途密不可分。伴随社会转型,高校中涌现出一批具有“佛系”心理的青年群体,他们看似具有豁达的三观,实则是对现实的逃避,“佛系”已然成为当代青年写照。部分高校的青年学子已被贴上“娱乐、自我、斜杠”一系列标签,校园里“旧时光、丧文化”等现象蔚然成风。恍然间,阳光青年化身“早衰”的佛系青年,分析高校“佛系青年”的成因,探讨相关对策,对高校把握青年学子的思想动态、引领青年正确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一、“佛系现象”起源

(一)文化渊源

“佛系现象”是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网络媒介等宏观因素与青年个人需求合力的结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文化也受到冲击。起源于欧美国家的后现代主义对西方乃至我国的多领域产生影响。《罗密欧与朱丽叶》《阿甘正传》等后现代主义文化产品传入我国,掀起以《大话西游》《重庆森林》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热”。其主张“去神秘化、去合法化、去中心化”等多元化的价值观,不拘束于社会现实,追求人的个性发展,鼓吹人无中心无目标,不承担责任、义务、使命。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和自主的人,才能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种影响使我国产生诸多问题,例如中心与边缘问题、文化观转型问题、知识青年文化身份问题等。当下,高校中甚至有青年提出“自我才是评判真理的尺度”。在后现代文化冲击下,一些青年陷入失去价值导向,缺少实践热情,缺失前进动力的困境。所以,部分大学生不求上进、逃避责任,对待社会上一切存在和事情抱以无所谓的“佛系心理”。

(二)个人因素

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大学生也对精神满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美国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基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同一时间,人的需求可能有不同层次。当高层次需要不被满足时,那么他对低层次的需要也变得强烈。而高校大学生“佛系心理”是在其发展完善自我的道路上,某些需求未被满足,不得不转向低层次的需求。但是,随着低层次需求的不断满足,其高层次需要又开始出现,然后又与心理选择形成一次较量,走入“低层次需求——满足——高层次需求出现——不被满足——低层次需求”的无限循环,受客观因素制约,人的需求不可能都会被满足。因此部分学子选择放弃追求高层次需求,不再发展自我,对于个人发展——一切“随缘”。

(三)传播手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为社会交往与信息传播带来了便利,而社交媒体的普及带动了新的语言与文化实践。互联网的普及、移动端的使用,为“佛系”亚文化的传播提供途径和手段。一方面,在传播速度迅速的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介的普及,高校大学生更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商业机构利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捧红了“佛系文化”。2018年10月,在微信朋友圈走红的《藏在角落里的我》其作者曾说:“人家还没有绽放出才华呢,就被选为‘没用的人。”她的梦想渐渐被社会削弱,以此引出很多青年无法实现梦想和理想生活的共鸣。

在新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对于高校青年而言,大学生的个人与社会发展问题被某些商业机构、社交媒体恶意夸大。首先,高校的青年在微信微博的推波助澜下,由于自我感觉和佛系特征相共鸣,于是发朋友圈感叹人生和自我迷茫,在圈内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网络效应,“佛系”亚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其次,对于商业机构而言,商业机构利用互联网和智能载体进行“佛系”亚文化营销,其结合“佛系”亚文化,以此对青年进行洗脑,营销自身的产品。最后,对于网红而言,部分人利用抖音等直播炒作、包装“佛系”亚文化,这也间接传播了“佛系”亚文化。

二、“佛系现象”的挑战

(一)佛系青年的挑战

近年来,社会上新出现一个群体——“佛系青年”。当“丧文化”还未淡出大众视线,手捧保温杯的中年男刚被贴上“油腻”的标签,《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一文刷屏了朋友圈。在“90后”、“00后”中开始掀起一股“佛系青年”风,皆认为这是自我写真,故广泛传播。于是乎出现以下现象:工作,做的好也行,做不好也可以;考试,复习也行,裸考也可以;“双11”抢购,抢到也行,抢不到也可以;恋爱,谈也行,不谈也行;饿了,能吃就行;升学,考得上就读,考不上就算了。

在高校中,“佛系”也成了一股清流,包括“佛系读书”——上课玩手机,考前不复习,考不过都为命;“佛系考研”——考上是幸运、考不上天注定;“佛系班委”——不求自我提升、只求浑水摸鱼等。由此可见,“佛系青年”并非“真佛”,而是一种“鸵鸟心理”,即把头埋进沙滩,封闭自我,逃避现实。

“佛系”一词由青年的心态与我国佛教的部分特征相照应而来,是对佛文化的二次加工。其常用语言有“也行、也可以、无所谓、随缘”。据观察,“佛系青年”是社会转型的结果,反映了社会群体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多元化,换个角度看,也是经济发展后人对自我发展、自身关怀的产物。随社会的发展,青年个性的表现形式多样化,透过“佛系青年”表面看其本质,不难发现,这实际上是青年在追求个性、发展自我的过程中受阻碍,向社会现实做出的妥协,略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无奈和惆怅,而“佛系青年”则是逃避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生活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佛系”成为掩饰无助的托词。

(二)佛系心理的挑战

“佛系心理”指当青年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放弃拼搏,选择顺其自然、不争输赢、心如止水的态度,反映出“90后”乃至“00后”青年的精神困境。在社会与个人之间,青年的“佛系心理”树立屏障,以便青年暂时搁置压力和烦恼,以此平衡自己的内心。然而“佛系青年”并非真佛,充其量只是“伪佛系”。

追究其心理来源,一方面,“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胸无大志”的青年需求恰恰与这种“伪佛系”相迎合,另一方面,“佛系”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极心理,其实质上是不求上进的心理。“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的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阶段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建设,更加需要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但青年的佛系心理则缺失了一种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应学会做好生活和学习中的加减法,少一些物欲,在社会发展中找准定位,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三、高校应对“佛系现象”的策略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不仅仅是学术殿堂,还是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育接班人的学府。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

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需要一代代青年的努力奋斗。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学生还应该“佛系”吗?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因此高校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可少。高校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华历史上优秀文化的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等。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应与学生个人发展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面对现实,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提高青年投身祖国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使青年清楚认识到“佛系心理”不仅影响个人发展,也必将阻碍社会进步,从而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只有对青年学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才能戒掉“佛系心理”雪茄,实现个人理想,积极投身祖国发展,砥砺强国志,为中国梦奋斗。

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邓小平曾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一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理想既包括个人理想又包括中国梦,信念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理想信念是个体发挥价值最大化历程中战胜挫折的法宝、坚持到底的毅力。高校担负着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重任,但是部分高校效果不明显。首先,要满足青年学子的自我发展需求,提升教育感染力。比如,通过向学生讲述社会热点、时政内容等,以此增加青年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理想信念。其次,要从多方面、多活动、多形式进行创新,激发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的学习热情。最后,要重视影视、网络,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理想信念教育,只要是自己认为正确的并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都可以为之奋斗,以此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提高社会责任感,远离“佛系”。

(二)引导正确价值观

青年是新生的太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因此,青年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紧密。高校务必重视青年学子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地位的发挥,重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让青年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有获得感,为提升学生主体性地位,须以学生为本,改变其“佛系心理”,对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高校应区别“佛系心理”学生的个性和共性,进行有差别的价值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点,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因材施教,进行不同层次的引导。另一方面,高校应了解学生的精神需求和理想追求,高校辅导员可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学生思想特点和精神追求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二是重视价值观的实践,做到知行合一。知道不等于做到,因此高校不仅仅要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还应该注重其践行。一是进行实践项目拓展。高校结合本校实际进行实践活动,学生可从实践中了解民生、奉献自我、服务他人,感受生活的本质,改变“佛系心理”,积极投身国家建设。二是完善实践体系。高校要建设社会实践的教师队伍,各教师指导的社会实践项目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建立实践成果评价体系,客观公正考核学生的实践成果,有利于帮助学生实现多方面发展;完善奖惩体系,对表现优秀的实践队伍进行表彰,以此树立典型,并发挥其模范作用,进行积极的宣传报道,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三是进行红色教育基地建设。高校可利用学校资源,如当地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烈士故乡等,使学生在实践中,重新点燃对生活得热情,舍弃“佛系”盔甲,投身“中国梦”建设。

(三)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越来越离不开移动互联网,他们的学习生活每天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价值观被混淆,渐渐迷失本心、分辨不清虚实,产生“佛系”跟风和从众,掉入互联网陷阱。“佛系”正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因此,净化校园环境应从网络开始,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高校治理“佛系”亚文化,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这也是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必要手段。

一是高校正确引领校园文化。一是批判错误的思想。青年主要信息来源于微信、微博、QQ等。该信息由网民创作,其中不乏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其内容缺乏有效的监管。高校应监管校园群的“佛系”亚文化传播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发布的“佛系”文章进行限制,积极引导学生对消极的价值观和文化进行有力批驳,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二是宣传积极的正能量。学校应该借助校园广播、学校期刊、学校官方微信和微博等手段,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青年、优秀的道德模范感染学生,通过模范事迹激励学生完善自我、舍弃“佛系”,利用正面声音化解高校青年的信任危机。

二是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在校园网络舆论中,辅导员扮演了重要角色,辅导员可利用移动网络,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偏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对热点问题做出正确判断,以免出现随大流的现象。因此,高校应顺应时代变化以及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需要,在治理大学生“佛系”亚文化时,需借助互联网、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是创新具有高校特色的自媒体。高校自主创建微信公众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佛系”回归现实,还俗于社会生活。公众号的推文应具有感染力、熏陶作用。宣传新时代下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思想、新精神,宣扬红色文学,提供就业信息、生活服务栏目,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微信公众号。高校通过自媒体的创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肩负着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带领学生从“佛系”回归现实,帮助其树立正确价值观。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四点希望:“一是要爱国,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是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三是要求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四是要力行,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因此高校对“佛系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刻不容缓,应及时针对“佛系”亚文化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关对策,帮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鼓励青年勇往直前,走于时代前列,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为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简介:刘丁蓓(1995-),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单位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