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WOT分析的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2020-06-27于转利

西部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西藏高校SWOT分析传统文化

摘要:从SWOT分析来看,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部优势是人才、资源、专业、校园文化等方面,内部劣势是传统文化自身的缺陷、学校的自动筛选、学生的自我筛选、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局限,外部机会是中华传统文化热、新时代背景、国家政策支持、科研重视、西藏的综合优势,外部的挑战是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外来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的冲击。应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活动、着眼学生需求、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七个方面推进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使学生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再上新台阶,取得更大成效。

关键词:西藏高校;传统文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05-0042-05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的宏扬,并把深入阐发文化精神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外文化互鉴作为重点任务。针对高等教育,提出要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西藏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大家庭中的成员,也具有自身特色。西藏高校或者身处西藏自治区藏民族聚居地,或者主要招收藏民族学生。西藏高校在服务当地发展特别是繁荣西藏经济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探讨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是贯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政方针、助推西藏高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SWOT分析视角探讨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关问题。

一、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SWOT分析

西藏自治区的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高等院校在服务西藏、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功不可没。西藏大学成立来已为西藏培养了六万多名高素质人才,西藏民族大学成立六十年来为西藏培养了近七万名各类高层次人才。

(一)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

西藏高校的发展实践证明,西藏高校在一些特殊的民族文化、特殊技术、特别的学科、特别的艺术研究中贡献突出,比如西藏唐卡技术的传承、藏医药人才培养、藏语信息技术的提升等主要是通过正规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整体上看,西藏高校在文化教育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譬如,西藏大学开设的唐卡传承人群普及培训班,以及藏族传统音乐及民间音乐的讲座,使相关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普及和传承,西藏民族大学开办的各类教育培训班和财务培训班提高了西藏大部分单位的教育水平和财务水平。具体来说,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第一,人才优势。首先是学生层面。西藏高校在校学生以藏民族学生为主,他們具有歌舞、音乐等方面的天赋,对此方面的继承具有天然优势。对此,西藏各高校因势利导,给予了相应的支持。如西藏大学组织学生开展锅庄舞大赛,支持学生每周五、周六晚上聚在一起跳锅庄舞以放松身心,同时传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西藏各高校在传承、推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成果丰硕,产生了积极影响。2018年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师生的舞蹈《鼓舞西藏》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舞蹈专业组一等奖。西藏民族大学的邦锦梅朵艺术团多次代表学校在内地演出,展示、传播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是教师层面。西藏高校拥有一批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颇有造诣的教师。西藏大学的赤列曲扎研究员对西藏文博、西藏民俗文化及藏汉翻译的研究,次旦扎西教授在藏族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研究,西藏民族大学于乃昌教授在门巴族、珞巴族文学艺术和审美文化学方面的研究,顾祖成教授在藏族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陈立明教授在喜马拉雅文化的研究,西藏农牧学院的郑维列教授在高原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尼玛次仁、格桑次仁在藏医药文化方面的研究等,均取得了显著成绩,他们是推进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的中坚力量。

第二,资源优势。西藏高校的图书馆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藏书较多,有些藏品属珍贵文献。截止2018年3月,西藏大学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29万册,有电子图书47万种,一些文献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截止2018年6月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馆藏文献300多万册,其中纸质文献133万册、电子图书167万册。西藏民族大学图书馆建有藏学文献信息中心,自建西藏文化特色数据库,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供特色服务。截止2017年4月,西藏农牧学院现有纸质藏书46.8万册,电子图书资源超过201万册。截止2015年4月,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5.6万部图书,其中藏医药古籍资料5千多卷、电子图书1万册,并珍藏有藏医药学古籍。这些文献对保存、研究和传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三,专业优势。西藏高校拥有一批优势传统专业,这些优势专业已发展了几十年,在业内口碑较好。西藏大学的藏语言文学研究、唐卡制作技艺研究享有声誉。此外,西藏大学拥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一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3个博士学位一级授予点,还有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等8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西藏民族大学的西藏文学研究、民族学研究等别具特色。另外,西藏民族大学拥有中国近现代史一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一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拥有民族学、中国史等4个硕士一级学科。西藏农牧学院在高原生态、高原农牧业研究方面独具特色。西藏农牧学院的生态学具有明显优势。西藏藏医药大学在高原医学、藏医药学等研究方面独具特色。西藏藏医药大学拥有民族医学(藏医专业)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并于2004年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了世界上首批民族医学(藏医专业)博士研究生。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优势。西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常规的内容外,还有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活动。西藏各高校在每年3月开展“西藏百万农牧解放纪念日”,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庆祝农奴翻身解放。西藏大学多年来举办的校园锅庄舞比赛,传承了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西藏大学的五月文化艺术节和金秋九月文化艺术节,利用藏汉翻译比赛、藏汉书法比赛等多种形式把校园文化建设得生动有趣。西藏民族大学的“春之华”和“秋之实”文化艺术节利用诗、词、书、画和舞蹈、体育、辩论、演讲、歌唱等形式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西藏高校用不同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劣势

第一,传统文化的某些缺陷。传统文化在发展的某些阶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当时代变迁,这些历史场景不复存在时,传统文化的时代特征便失去了原来的优势,甚至有的变成了文化的桎梏。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保留的一些过时的、落后的成份,形成文化自身的劣势。一些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创造性,因循守旧,保守性比较明显,这对年轻群体尤其是大学生难以形成吸引力。而且,优秀传统文化是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成,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在特定民族内部代代传承,这样就造成了各民族仅关注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兴趣,形成一定的文化局限性,不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第二,西藏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动筛选。西藏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多选择那些容易操作、方便运行,且可以很快出成果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这种自动筛选不仅在西藏高校存在,而且在其他地区高校也存在。投入较少、收效较大的文化形态受到重视,那些需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来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可能会被忽视,而这些往往是急需保护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是濒临失传或者灭绝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藏戏的传承面临困境,某些国家级传承人年岁已高,某些技艺已经失传。目前,西藏高校大学生观看、学习和研究藏戏的机会较少,学校也较少举办有关藏戏的普及和宣传活动,仅有一些藏戏研究报告和学术讲座活动。总体上看,西藏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自动筛选机制,致使优秀传统文化在西藏高校的传承存在限制,可能会减少学生学习与传承的机会。

第三,西藏高校学生存在自我筛选。有研究指出,西藏高校一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真正的学习热情。从周莹、樊向飞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西藏大学有的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了解不够,也缺乏学习兴趣。而且西藏高校学生更偏重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关注不多。这样,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学生做了自我筛选,不仅体现在内容上,而且也体现在形式上,他们多选择自己能够驾驭或者喜欢的文化形式,在这一状态下,现代生活中的新文化形态占据了主流,诱使一些学生自动放弃那些较难的,在内容或形式上较为单一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西藏高校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局限。由于学校区位和生源的限制,西藏高校一般位于西藏地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难以和东部高校相比,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的难度较大。若西藏高校教师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储备不足或研究不够深入,就很难对学生进行高水平和高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何勤勇、王春焕在其课题研究中发现,西藏学校存在着教师的藏民族传统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学生进行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積极性等现象,西藏高校也缺乏对教师的藏民族传统文化培训。凹西藏高校受这样的问题困扰,以藏语为例,没有藏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就很难开展关于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很难与藏民族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三)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机遇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集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发展、沉淀,以其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从汉字热、国学热到汉服潮,从遍及全球的孔子学院到源源不断来华的留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包容的发展姿态迎接八方来客。以中医药文化为例,截止2017年年底,中医药已经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热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形成。

第二,新时代的背景。近年来国家非常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问题,从国家层面提出重塑优秀传统文化。2017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和创新发展,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第三,政策上的引导与支持。国家出台了很多扶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政策。在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制订、使用,涉及传统优秀文化为内核的文化产业等诸多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书法等优秀传统文化被正式列入学校课程,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正式执行。在“文物保护”“乡村振兴”“知识产权”等方面,也从政策法规层面进行引导和支持。以中医药文化产业而言,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

第四,科研上的重视。国家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2018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设立了“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从资金和科学研究上确保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冷门”和“绝学”学科有人做、有传承。冷门绝学研究领域中涉及西藏的学科较多,有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边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小国家国别史等。西藏高校在西藏历史研究、贝叶经研究、格萨尔研究、藏传佛教研究、藏语言文字研究等领域具备优势。西藏的各个高校和科研单位积极申请这些科研项目,对传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帮助的。

第五,综合优势。西藏位于祖国西南边疆,其定位是“两屏、四地、一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治国先治边、治边先稳藏”是西藏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的保障。在这样的战略定位与建设导向下,藏民族的文化艺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藏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护。目前,西藏具有55处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国家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金支持不断增加。仅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用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金中有超过15亿元来自中央转移支付,有超过20亿元资金来自其他部委和省市的援藏资金。

(四)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第一,不断趋于现代化、多样化和新潮化的文化环境。优秀传统文化保留着一些固定形式和固有内容,有时会与现代生活模式与文化消费需求产生错位。现代化进程对优秀传统文化不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甚至会破坏其发展的根基和可能,改变其成长的环境,譬如电脑的广泛使用和输入法技术的不断突破影响着藏文书法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可能。西藏高校学生也容易被诱导进入便捷化、多样化、新潮化的文化形式中,难以形成兴趣去追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境。李宜(2013)的研究认为,国家级藏戏传承人传授的剧目较单一,戏剧内容缺乏创新,难以吸引年轻人。长此以往,藏戏的传承与发展,实在堪忧。这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二,外来文化影响。首先,大学生被外来的音乐等艺术形式所吸引,渐渐忽视本民族的艺术形式。一度风靡的哈日、哈韩潮,一定程度上影响西藏高校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态度,也影响着他们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态度。从国家级藏戏传承人的生存困境可以看出藏戏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特别是年轻的观众呈递减趋势。其次,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容乐观。西藏大学大学生对端午节、春节等了解程度充分,但是对七夕节、重阳节等节日不够了解。再次,从对节日的重视度看,有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比较重视西方节日,忽视中国传统节日。大学生重视过西方的情人节而不过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这是普遍的现象。有学者通过对广东部分高校的研究发现,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活动的大学生占90%,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活动的大学生仅占25%。西藏民族大学的大学生热衷于过西方的圣诞节,买苹果、狂欢、过平安夜,而对中国传统的中秋节,却不复激情。外来文化的进入与冲击,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挑战和威胁。

第三,网络文化的冲击。网络文化是指互联网上流动着的一切信息内容。虽然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助益作用,但同时产生的冲击也较大。譬如网络语言对传统汉字和其他民族文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现代办公基本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手写字的几率变小,提笔忘字成为一些人的常态。有学者指出,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规范表达提出了挑战,比如青少年把“东西”叫做“东东”,把“女性”称作“美眉”等。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人际交流和沟通,破坏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完整性、和谐性及连贯性。使用网络语言日久,就会淡忘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文字形式。大学生只记住了网络符号本身,却淡忘了其代表的真实语言内容,忘记了传统文字语言本身,忽略了传统文字语言的魅力。而且这也导致另一个弊端,提笔忘字的几率加大,这对传统文字书法的传承是不利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部优势是人才、资源、专业、校园文化等方面,内部劣势是传统文化自身的缺陷、学校的自动筛选、学生的自我筛选、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局限,外部机遇是中华传统文化热、新时代背景、国家政策支持、科研重视、西藏的綜合优势,外部的挑战是不断变化的文化环境、外来文化影响、网络文化的冲击。详见表1。

二、西藏高校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在分析了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之后,如何在众多复杂的环境中,在劣势和挑战中发展优势,寻找机会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这是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研究的重点。

(一)在学生层面,努力激发西藏高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各种环境挑战和文化冲击会分散和转移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对此,西藏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来引导学生,以增加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其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讲座、比赛等活动,利用颁发礼品、奖品、奖金等形式激励那些对优秀传统文化有兴趣、学得好的学生。这些礼品和奖品可以选择和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产品,以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其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日和推广周活动。在周末、节假日,尤其是传统节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其中,探寻究竟,这样比教师的灌输式教育效果更明显。其三,西藏高校图书馆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和资料。西藏民族大学组织的全体师生参与新书推介会,效果较好。借鉴此种模式,各高校图书馆可以组织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推介会。其四,对图书馆的借书和阅读制度进行改进。对大学生借阅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可以适当延期。在每月学生借书量排行榜之外增加借阅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排名榜,以刺激学生的借阅动力。借阅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多的同学可以优先预约图书馆的自习室,这对那些积极主动学习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在教师层面,要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西藏高校教师团队

具体措施如下:其一,在西藏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学时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备教师选择。其二,每年组织西藏高校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训,集中式培训包括集中听讲座或周末集训,分散式包括分散自学或者参与网络课程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既可以提高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水平,又不占用教师太多的工作时间。其三,对西藏高校文化专业教师和非文化专业教师区别对待。文化专业教师的培训和非文化专业教师的培训内容和方式应有所不同,文化专业教师以分散式学习为主,结合集中讲座学习,以周末集训讨论学习为补充。非文化专业教师以集中式学习为主,配合分散式学习。学习课时计入年度考核的公需课学时。

(三)在课程设置上,要设计比例合理、布局科学的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案

其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比重,营造优秀传统文化必备的课程环境。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硬性设置一些学生必学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这些课程可以是藏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优秀传统文化。譬如茶文化学、艺术鉴赏、书法、中医文化等。其二,在课程设计上突出西藏的民族特色。如设置藏语必修课,以突出西藏高校的特色。选修课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交融。同时也要增加藏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的课程。其三,对大学生的多种文化心理体验有足够的认同。西藏高校学生在校体验多种文化,会面临一定的文化冲突。结合西藏高校学生身处多种文化共生共存的校园环境的特点,应对学生文化心理体验有充分的重视,根据不同的文化心理体验配合相应的课程设计以缓解或者解决学生面对多种文化体验产生的冲突和矛盾。其四,课程内容设置和形式上兼顾专业和兴趣。根据学生不同专业匹配相关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要兼顾学生兴趣,提供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备学生选择。同时,应优化学生感兴趣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内容及相关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工具。

(四)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要打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支撑环境

其一,要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者级别,扩大开展范围。不仅仅是西藏高校学工处和团委组织学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宣传部和工会也可以组织教师参加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以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其二,传统节日在西藏高校全校范围内开展相关的知识普及活动。在七夕节、重阳节开展相关纪念活动,也可以在藏民族传统节日,如雪顿节、林芝新年、普兰新年,开展庆祝活动。其三,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抖音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推广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爱学、乐学优秀传统文化。其四,在校园LED大屏幕和餐厅电视,以及校园广播多时段、不间断播放优秀传统文化节目,让师生在耳濡目染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五)针对西藏高校学生需求,要设计既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又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案

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案包括传播途径、传播方法、传播时间和传播地点。在设计传播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文化需要和可能发生的文化体验的冲突,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帮助其解决或缓解冲突,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与参与,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在保障机制方面,要大力加强物资保障和制度保障

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校园文化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物资作为保障。这些物资保障包括一定的活动场所、设施、工具和活动资金。制度保障是西藏高校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涉及队伍建设、评估考核等方面。

(七)在激励机制方面,要充分考虑教师和学生的现实需求,激励教师和学生投身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

以需求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正向激励作用。激励机制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激发鼓励教师和学生。物质层面上可以给予资金奖励、实物奖励、其他奖励等,以激励教师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精神层面上可以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贡献较大的教师某些荣誉,综合考核时给予适当倾斜;给学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成绩突出的学生颁发奖状、奖杯、奖章,给予相应的荣誉。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西藏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逻辑关系(見图1),在实践中,西藏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切实需求,照顾学生多样化文化心理体验,以课程和校园文化为工具,以保障为后盾,以激励为手段,促进教师积极投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促使学生自觉自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最终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上新台阶,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简介:于转利(1977-),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博士,西藏民族大学财经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民族地区金融与文化。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西藏高校SWOT分析传统文化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西藏高校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