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议论文的写作思路
2020-06-27薛琼琼
薛琼琼
[摘 要]议论文是作者运用组织巧妙的语言说服他人的一项文体类型。写作议论文考验的是作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会出现概念不清、逻辑混乱,角度单一等问题。文章以“痛感新闻”材料作文写作为例探寻写作议论文的大致思路。
[关键词]议论文;写作思路;“痛感新闻”材料作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5-0013-02
通过研究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目,笔者发现高考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感、思辨意识、读者意识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写作的议论文出现概念不清、逻辑混乱,角度单一等问题,因此试图以“痛感新闻”材料作文写作为例摸索出写作议论文的大致思路。首先请看作文材料及要求。
当前,放眼各新闻网站、微博、App及公众号等平台,“痛感新闻”扑面而来。31岁的富士康员工在结束iPhone装配线的夜班工作后跳楼自杀;32岁的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英语教师刘伶利因患癌症被学校开除;18岁的南京邮电大学女生徐玉玉,接到诈骗电话被骗走9900元学费后心脏骤停离世……有人说,这些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也有人说,正是这些新闻,让我们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有人说,社会本身就是包罗万象的,应该淡定面对才是。
面对“痛感新闻”,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立意拟题
学生在写作前要对材料进行概括,这样才能正确、鲜明、新颖地提出自己的论点。王夫之的《姜斋诗话》提到“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因此,立意要正确、新颖(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深刻、集中(思想可以丰富,主题必须集中)。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痛感新闻”,要求论述“痛感新闻”存在的价值。可是很多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犯了审题不当的错误,导致作文立意出现偏差。如一些学生的作文《淡定者方能远行》《在痛中成长》《社会的浩然正气依在》,主要谈论的是淡定、信念等概念,很显然,这些学生只看到了“痛”,没有看到“新闻”。学生在审题立意时,“痛”和“新闻”这两个概念都要兼顾,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如“无益于正能量的传播”“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应该淡定面对才是”等,辩证地提出观点。学生可以这样拟题:《我看痛感新闻》《痛感新闻不可忽视》《痛感新闻真的是弊大于利吗?》。总之在题目中必须出现“痛感”和“新闻”这两个词,它们不能分开来写。比如《在痛感中成长》没有提到新闻,概念泛化,所以它便不是个好的题目。
二、引述论点
写作议论文需要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一般来说议论文的前两段是引论部分,需要概括材料,给出观点,字数100字左右。也可以将论点单独放于一段中,以达到醒目的目的。下面请看学生作文片段:
在网络发达的21世纪,人们通过各种网站、App能随时随地了解到各地的新闻,其中不乏一些“痛感新闻”,这些新闻不仅刺痛着人们的心灵,更给学校、政府等敲响警钟。夜班工作后自杀,是不是工作强度、工作压力太大?患癌被开除,学校的制度是否存在漏洞?被诈骗电话骗学费,网络诈骗科普不够全面,是否是问题的缘由?我们在悲伤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这些“痛感新闻”所映射出来的社会问题。
在上面这个作文片段中,学生大量罗列材料,随即给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但原因又较为肤浅。其观点是要“引起重视”等,可又没有明确到底要怎么重视。其实可以这样写:
信息时代,网络空间包罗万象,不知从何时起,“痛感新闻”接踵而至,夺人眼球。因“痛”而对社会失去信任,也因“痛”深刻体会现实。从反思社会弊病这个角度来看,“痛感新闻”之利无可争议;从乐观处世这个角度来看,“痛”之过及也无益。“痛”得恰到好处,才能既发人深省,又让人怀有希望。
这一个片段对材料进行了概述,简要分析了“痛感新闻”的利与弊,然后提出论点,描写得恰到好处。
三、写好本论
学生要对文章的逻辑结构进行层层深入的安排,以加强文章的思辨性。以往教师主要教学三种写作结构:并列式结构、层近式结构、正反对比式结构。笔者在这里主要论述一种新的写作结构。
首先运用好议论特定词语“何谓”,也就是要解释“痛感新闻”是什么,这要求学生生成概念,进行定义。如何谓“痛感新闻”?“痛感新闻”是讲述因为天灾人祸而给人带来痛苦甚至灾难的新闻。
接着可以采用因果分析法进行让步说理,可学习《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先破后立。先罗列对方观点,后指出对方观点的弊端与危害,进行反面论证。例如,不可否认“痛感新闻”因披露人们不愿去正视的社会弊端而对人们的心灵造成冲击甚至暴击,使人无地遁隐,无息可喘,在心理上产生的窒息感(让步说理),有人说这类“痛感新闻”会让我们失去对社会的信任,愚实在不敢认同。著名翻译家林少华先生曾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知都胜于无知。”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社会的全貌,是众生百态,而不是经过选择与包装加工后呈现出来的“和谐”假象。这不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社会,也不利于社会容忍度的提高。只有了解缺口在哪里,才能更好地进行修缮整理,社会的秩序才能得以有效维持(反面论证)。
学生在论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论点与论据不对应的现象。如学生作文中出现“我们只有经历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才能认识到这是错误的决策,才能及时纠正改进”的论述,这便是将历史上的错误决策误认为是“痛感新闻”。也有学生将负面新闻当作“痛感新闻”,如“我们要与校园欺凌者抗争,不再当漠视者。出声制止身边的暴力行径,防止‘痛感新闻的再次发生”。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学生对“痛感新闻”理解模糊。
学生在写作时需要具有俯瞰社会、眺望未来的胸怀与气度,使文章为时而著、为民而写。写作时可以多从社会的角度入手。例如,“痛感新闻”的扑面而来,是新闻媒体人对责任担当及职业本分的另一种诠释。武侠小说里不乏勇者义士,他们疾恶如仇,伸张正义,“痛感新闻”的出现正是这种除恶扬善的侠义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与此同时,这也对新闻媒体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道“痛感新闻”时要有原则、有质量。不能为博眼球,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说上一说,或者故意去放大意外事故,否则会麻木公民的神经,降低“痛感新闻”的意义和价值。
总而言之,这些新闻在痛击大众心灵的同时也给了“居庙堂之高”者警示和压力。大众可以看到的是,在徐玉玉诈骗案后,各地打击诈骗的法治活动纷纷展开。且不说整治成效如何,至少纷纷出台的法律完善了我国的法制建设,也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的防诈骗意识。
四、折服读者
学生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认识到议论文是给读者看的,要有读者意识。在写作议论文时,可巧用“当然”“假如”等,这样可以防止将论点概念化。例如,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痛感新闻”,还需要“赞歌新闻”。假如报道的全部是“痛感新闻”,人们将会变得没有动力。假设全部报道的是“赞歌新闻”,人们将不能正确认知这个社会。
总之,主题深刻、视野开阔、逻辑严谨、文气流贯的议论文,才是优秀的議论文。
笔者认为,学生在写作议论文时要有清晰的写作思路,而要想明确写作思路,学生需要正确审题、立意、分析材料等。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思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责任编辑 农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