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2020-06-26曹海涛
曹海涛
摘 要:美术课程不仅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更应该看做是一种文化的学习。本文就如何利用“美丽的荷塘”为载体,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探索,弘扬“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在创作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神韵。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国画;传承;人文精神
新课标把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价值体现,指出美术课程的学习,不仅只是技能的训练,而更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学习,它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他学科无法替代,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童年时期的文化浸润会像血液一样影响一生。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的背景
现今社会,外来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使传统的文化土壤发生变异,传统文化中内涵的生命认知,在新一代接班人中正在被悄悄地淡化。新一代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已经对传统艺术形式感到生疏产生隔膜,孩子们的审美趣味逐渐被西化。他们似乎只是延续了种族的生理特征和习惯性情,更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基因气质。前些年,笔者在进行欣赏课教学时,发现很多孩子已经分不清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甚至只认识油画,连中国画使用的工具都说不出来。
联想我们自己,从童年起,所身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等等都作为文化要素,对我们的观念会产生持久的影响,童年时代的经历与感受,已经逐渐转变为生命的一部分,文化与人共生,仿佛空气土壤对于植物。我还记得孩提时代练习毛笔字的样子,老师在写字的时候会提出很多要求,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用笔方法。儿童时期具有人类身心的自然发展早期优势,如果传承从儿童就开始,在这个阶段,未来的传承者从认知世界开始就认同了自己的母体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深厚,更加符合“社会越发达,就越强调文化传统性的保持”的进步社会的教育观念。
1.2 研究的意义
1. 美术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美术,是人类智慧表现形式的精华,具有净化心灵,提升品性的功能。在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重建美术文化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平台。传统文化为美术课程提供了丰富资源,《美丽的荷塘》这节课,丰富的传统艺术元素蕴含其中,还有例如中国画、剪纸、脸谱、泥塑、民间玩具等艺术,也蕴含了丰富的美术元素,孩子们可以在创作实践中体验到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并接受美术学科知识,不知不觉中继承传统文化,提升了美术综合能力。
2. 美术有助于小学生理解中华传统美德。
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佐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道德不尽符,然其立足于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 美术除教育功能外,更多地表现在对道德和修养的辅佐方面。纵观古今,很多画家的作品中都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性,有的作品则格调鲜明,借题言诗明志。不难理解,画家的作品多数都是作者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反映,借物抒情的一种表达。
传统图案中经常以梅、竹、菊等植物作隐喻,赞扬高尚的道德情操。竹寓意“气节”;梅松耐寒,寓意坚强不屈的品格。传统的伦理道德,不断渗透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将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美丽的荷塘》这节课中的荷花,也是人们常用于明志抒情的一种植物,它寓意深刻,警示世人要保持纯洁高尚的品质,不被周围的环境所感染,这种品格对于现代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生活中,教师经常会接到学生的投诉,某某同学打扰他,让他心情很不好,甚至影响到学习,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这些生活中的元素,弘扬“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不仅对那些好动的学生有触动,还会使学生形成精神目标,学习荷花的高尚品质。在课堂教学中,当我引用了生活中的一些学生投诉案例,用“荷花精神”分析后,我听见几个学生悄悄的开始对号入座,某某人就是淤泥,经常打扰我等等,孩子们心中对荷花的品质充满了崇敬之情,非常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精神的人。
2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2.1 在艺术欣赏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国画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精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孩子们从小就开始接触中国画,有利于早期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抓住有效时机向孩子们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拓展,有助于提高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美丽的荷塘》教学目标是体会画家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写意画的用笔、用墨,并进行临摹变化,表现荷花;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格的情感,陶冶情操。在教学中,我结合荷花的科普知识,认识到荷花全身都是宝,生在淤泥中,却“出淤泥而不染”,历史上很多诗人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等人文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追求高尚品德的情感,从而将这种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学习,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提高审美能力,更要体会高尚品格,更要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2.2 在创作实践中感受传统艺术神韵
《美丽的荷塘》一课,学习写意画笔法过程中,在了解学生接受能力之后确定了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中国画体验实践中,逐步掌握水与色的运用,理解国画构图中的基本规律。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西方绘画强调物体的光色变化,更多拘泥于物体外表的相似,而中国画讲求神似,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更注重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這种艺术表现独特,也展现出国画倡导的修身养性的人文韵意。国画对物象的外形表现,不拘泥于形似,更贴近了人们内心活动的抒发,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体会写意中国画的意境。
2.3 在课程设计中以生为本
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特征,中国画的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美丽的荷塘》学习者是四年级的孩子,教学课程中,我要求孩子在中锋运笔时做到心平气和,在运笔中渗透中庸的儒家思想。中年级孩子比较躁动,他们运笔的时候,屏息凝气,也是对自己心态的修炼。中年级学生还有点耐不住性子,这样的训练可以更好的调节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逐渐提升专注力,调整心理行为表现,促使他们能修身养性,理解古人的儒雅气质启于言行。
2.4 在不断学习中深层理解传统文化
在美术教育和创作中,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灵感和源泉,我们在对本民族文化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学习西方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才是持久的。我们可以汲取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髓和审美情趣,在教学中恰当渗透传统文化,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有效地完成了育人目的。为了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师首先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能诠释艺术作品中的美,还能引发学生对文化的共鸣而产生热爱的情感。
国家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就会虚无,最终被异化。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更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美术课程中的优势,合理利用传统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家园,使他们从小就具有民族自豪感,更加热爱祖国,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灿烂文化,在一代代少年儿童传承者身上绵延流传。
参考文献:
[1] 周嫣然.期刊论文 《中外交流》,对高中生德育教育现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广州市部分中学为例 2017.08.17.
[2] 柳晓琳.期刊论文 《都市家教(上半月)》,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015.10.01.
[3] 袁昊烨.期刊论文 《读与写》,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美术课堂的探究 2019.10.30.
[4] 耿朝侠.期刊论文 《美术教育研究》 ,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中的应用 2015.08.30.
[5] 徐霞.期刊论文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浅议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201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