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锁托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中的应用
2020-06-25陆玲汤佰枫
陆玲,汤佰枫
联勤保障部队940医院安宁分院口腔科,甘肃 兰州 730070
安氏Ⅱ类错颌是临床牙科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错颌畸形,其主要是由于发育不足或下颌后缩导致[1]。一般来说,安氏Ⅱ类错颌可分为两种,分别为1分类和2分类。据不完全统计,1分类错颌的发生率占所有安氏Ⅱ类错颌的60%以上,临床表现主要为前牙深覆颌深覆盖、上前牙往嘴唇方向倾斜、磨牙远中错颌[2]。颞下颌关节改建十分活跃,且在人体组织关节中,属于结构、形态最为复杂的关节之一,在患者发生错颌畸形后,对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的形态均会造成一定影响,严重影响口腔功能与美观[3]。若是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患者成年后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不仅对患者的生活治疗有严重影响,还对患者生命健康有严重威胁[4]。因此,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及早治疗尤为重要。既往临床多使用传统金属托槽进行矫正治疗,但疗效不佳。近年来,自锁托槽矫治器在安氏Ⅱ类1 分类错颌中应用较为广泛,但相关报道较少。我院近年来应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940 医院安宁分院口腔科2016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收治的安氏Ⅱ类1 分类错颌患者128 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牙周状况良好,进行矫正前均通过牙周清洁治疗,非牙周炎活动期;②在日常咀嚼时无偏嚼习惯;③既往无矫正治疗史;④符合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诊断标准[5]。排除标准:①治疗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②患者进行矫正前发现合并有严重的关节病变与症状;③既往合并有影响正畸治疗的系统性疾病以及类风湿、风湿等系统疾病;④既往有正畸治疗史、颜面手术史。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 64 例。观察组中男性31 例,女性 33 例;年龄10~23岁,平均(16.73±2.53)岁。对照组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11~23 岁,平均(16.81±2.4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传统金属托槽进行矫正治疗。即在患者舌侧临床牙冠中心处与金属托槽粘结,通过橡皮圈或细钢丝与结扎丝固定,每个月复诊一次。(2)观察组: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生产厂家:美国AO 公司)治疗。通过口腔锥形束CT(CBCT)对所有患者进行扫描、成像,并记录其测量结果。主治医生使用指尖推压把弓丝推入槽内,然后通过从细到粗的顺序将弓丝位置进行更换,即从最初直径为0.012 英寸的镍钛圆丝将患牙排齐逐渐向0.018英寸×0.025英寸方丝过渡,每个月复诊一次。达到理想矫正效果后,可将矫治器摘除,通过保持器保持与巩固治疗效果。
1.3 成像测量方法[6]使用CBCT扫描成像,扫描范围在下颌体下缘到眶下缘,为保证扫描结果的一致性与准确性,所有扫描工作均有同一组医生完成。完成扫描后,通过计算机工作站系统将所有数据导入,然后完成三维数据重建。其测量方法主要为:首先将X-Y-Z 三维坐标轴建立起来,定义经两侧眶重点到两侧解剖耳点的X-Z 平面为水平面,定义经眶耳平面和两侧卵圆孔重点垂直的Z-Y 平面为矢状面,经眶耳平面和左右侧卵圆孔垂直的Y-X平面为冠状面。在各个平面中,测量患者矫正前后指标由上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A),由下牙槽座点、鼻根点及蝶胺中心所构成的角(SNB),由鼻根点、下齿槽座点、上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下颌平面角(MP-SN)、关节点到A点之间的距离(AR-A),关节点到B 点之间的距离(AR-B),关节点到颏前点之间的距离(AR-Pg)以及下中切牙长轴和下颌平面之间的夹角(IMPA),颞下颌关节中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窝高度、关节后间隙、关节窝宽径、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以及髁突前后径。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1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矫正前后指标SNA、SNB、ANB、MP-SN、AR-A、AR-B、AR-Pg 以及IMPA 变化情况;比较矫正前后颞下颌关节中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关节窝宽径、关节窝高度、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以及髁突前后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矫正后临床疗效。
1.5 疗效评定[7]显效:患者牙齿错颌畸形形态改善程度≥60%;有效:患者牙齿错颌畸形形态改善程度在30%~60%间;无效:患者牙齿错颌畸形形态改善程度≤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矫正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矫正总有效率为95.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矫正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的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矫正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正后,观察组患者的ANB 明显小于对照组,SNA、SNB、AR-B 以及AR-Pg 等指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的颞下颌关节相关参数比较 两组患者矫正前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矫正后,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高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的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的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矫正后比较,aP<0.05。
指标 对照组(n=64)观察组(n=64)t值P值t值P值SNA(°)SNB(°)ANB(°)MP-SN(°)AR-A(mm)AR-B(mm)AR-Pg(mm)IMPA(°)矫正前76.23±4.63 70.15±3.81 6.58±1.39 35.46±5.35 87.48±4.51 90.42±5.52 95.31±6.1 8 98.48±7.61矫正后77.15±5.31 71.63±4.24 5.83±1.19 35.61±5.29 87.13±4.25 91.25±5.98 97.83±7.74 98.68±7.63 1.044 2.077 3.279 0.159 0.451 0.815 2.035 0.148 0.298 0.039 0.001 0.873 0.652 0.815 0.043 0.882矫正前76.36±4.75 70.45±3.74 6.54±1.43 35.36±5.46 87.36±4.57 90.64±5.59 95.39±6.92 98.56±7.57矫正后79.75±6.57a 75.64±5.73a 4.24±0.64a 35.65±5.75 86.57±4.75 94.58±7.41a 103.28±9.36a 98.82±7.72 3.345 6.067 11.744 0.292 0.958 3.395 5.422 0.192 0.001 0.001 0.001 0.770 0.339 0.001 0.001 0.847
表3 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的颞下颌关节相关参数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矫正前后的颞下颌关节相关参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矫正后比较,aP<0.05。
指标 对照组(n=64)观察组(n=64)t值P值t值P值关节上间隙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关节窝宽径关节窝高度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髁突前后径矫正前2.31±0.45 1.41±0.35 1.23±0.32 18.53±5.29 9.73±2.49 3.36±0.51 18.34±3.89 8.58±2.47矫正后2.49±0.54 1.45±0.34 1.37±0.37 18.61±5.58 9.79±2.65 3.59±0.72 18.53±3.38 8.67±2.69 2.048 0.655 2.289 0.083 0.132 2.085 0.295 0.197 0.042 0.513 0.023 0.933 0.895 0.039 0.768 0.844矫正前2.36±0.51 1.43±0.34 1.28±0.35 18.36±5.36 9.76±2.53 3.41±0.49 18.39±3.95 8.56±2.52矫正后2.80±0.79a 1.44±0.33 1.57±0.48a 18.68±5.72 9.82±2.69 3.89±0.95a 18.58±3.32 8.69±2.71 3.743 0.168 3.905 0.326 0.130 3.592 0.294 0.281 0.001 0.866 0.001 0.744 0.896 0.001 0.768 0.779
3 讨论
安氏分类法是现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错颌分类方法之一,最早由Angle医生提出,临床较为常见的为安氏Ⅱ类错颌,多发生于儿童[8]。据报道[9],安氏Ⅱ类错颌一般分为2类,其中1分类发生率更高。有研究表明[9],安氏Ⅱ类错颌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胎儿在母体中生长发育不良,从而影响到面部、颌以及牙的生长与发育;也可能是胎儿在出生后有口腔不良习惯(吮指等),从而造成的错颌畸形,对患者面部美观及口腔健康具有严重影响。有研究表示,若患者发生错颌畸形后未及时进行治疗,病情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最终发展为完全骨性错颌,必须通过手术治疗[10]。因此,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及早治疗尤为重要。
对于安氏Ⅱ类1 分类错颌患者,既往临床多使用传统的金属结扎丝托槽进行正畸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经临床实践证实,传统金属托槽矫正治疗中,金属结扎丝易对患者口腔黏膜产生刺激,多数患者在治疗初期即反馈疼痛度过高,因此患者接受度低[11]。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的不断发展,口腔医学技术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入,自锁托槽矫治器逐渐应用于临床。自锁托槽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错颌畸形矫治器,在传统矫治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可提高矫正效果,促进恢复。其治疗机制为:在传统的矫治器基础上添加了一个闭锁装置,将弓丝固定在托槽的槽沟中[12]。可将该装置比喻为一扇门,将矫正治疗需要用的钢丝放入门内,矫治器托槽与弓丝之间由于结扎丝所造成的摩擦阻力则可从根本上解决,从而减少了因矫治所施加的力量,缩短矫治时间,加速牙齿移动,提高治疗效果[13]。据相关研究报道[14],通过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可显著减少椅旁操作时间,以此提高矫治效率,还可提升扩弓作用,矫正后患者拔牙频率显著降低。但在矫正治疗前,必须准确清楚的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与患病形态,因此本次研究联合使用CBCT 扫描成像,通过CBCT 将扫描出来的二维结果经过重建得到三维图像,从而减少处理环节与数据扫描,对成像效果有极大的提升[1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矫正后,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大于使用传统金属托槽矫正的患者。证实自锁托槽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的矫正效果显著。
下颌骨一般有骨的表面增生与软骨成骨两种生长方式,其大小变化均为骨膜下的骨表面基质的沉淀所形成,同牙齿的萌出、髁突的生长与肌的作用均有一定关系[1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的患者ANB 角显著小于使用传统金属托槽矫正的患者,SNA、SNB、AR-B 以及AR-Pg 角均显著大于使用传统金属托槽矫正的患者,关节上间隙、关节后间隙、髁突高度明显大于使用传统金属托槽矫正的患者。证实通过自锁托槽矫治器矫正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可改善牙齿复合及下颌后缩情况,分析其原因主要为:在进行矫正治疗过程中,由于肌力的变化、牙齿的移动,尤其是颌间Ⅱ类牵引,促使患者下颌骨向前移动,从而对上下颌骨间矢状向关系进行改善,促使颌面向正常方向生长。
综上所述,使用自锁托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矫正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牙齿复合及下颌后缩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