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以及应对措施

2020-06-24龚超群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龚超群

【摘  要】目的:对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其预防对策。方法:统计2019年于我院进行输血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人数,分析不良反应的类型、血液成分构成情况等。结果:2019年共5309例患者进行输血,其中有4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9%,其中输注冰冻血浆不良反应占比0.41%(22/5309)、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占比0.23%(12/5309)、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占比0.11%(6/5309)、洗涤红细胞不良反应占比0.00%、冷沉淀不良反应占比0.04%(2/5309)。过敏反应占比0.55%(29/5309)、发热反应占比0.24%(13/5309)、无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血液制剂品种的使用是导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对血液制剂的认识程度,严格掌握输血指征,严格按照步骤执行输血操作,并加强对输血过程的监管,方可防止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前言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饮食不健康、作息不正常、环境污染、车祸意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人们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各种疾病及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所以医院急救用血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1]。输血虽可救人,但是其涉及面较广,若在任何一个环节中由于疏忽而出现差错都会对输血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威胁。因此,为保障输血的安全性,相关医务人员必须对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掌握,以便能够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输血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高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本文对我院2019年5309例输血患者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1月至12月期间于我院进行输血的5309例患者中选择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4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在15~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82±3.88岁;有28例存在输血史。

1.2方法

在输血前,需对受血者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均采用常规微住凝胶技术进行上述试验,并行同型血输注。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后,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要求,在确定患者为输血不良反应后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其对症处理,结合我院《输血不良反应汇报制度》,在24h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反馈单》,并将其随同血袋一起送至输血科。输血科收到反馈单后应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核对与处理,对相关资料进行登记与整理,并定期上报至医务科,医务科组织调查、讨论病历后监督改进。

1.3判断标准

输血不良反应判断标准:①若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患者描述自身存在不是症状,并伴有焦虑、发抖、面部潮红、呼吸困难、腰部剧痛、黄疸,血清胆红素增加,甚至还在尿液和血浆中产生游离血红蛋白,则可判断为溶血性输血反应;②若患者在输血前无发热,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2h内体温大于或等于38℃或较输血前升高1℃体温,还可能伴有寒战,已排除细菌污染、溶血等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则可判断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若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有出现呼吸困难、胸闷、过敏性休克,或产生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或皮肤出现瘙痒、潮红、过敏性荨麻疹等,则可判断为过敏反应。

2 结果

2019年共5309例患者进行输血,其中有4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79%。各不良反应类型的发生情况中,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无溶血性输血反应;各血液成分构成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中,冰冻血浆所占比例较高,洗涤红细胞所占比例最低。详细数据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最常用的输血方法为异体输血,虽然其可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生命,但是异体输血极易发生非感染性输血不良反应。在输血时或输血后,由于输入血液或其他制品而产生的不良反应现象称为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输注血液中的非抗原性物质和抗原性物质相互产生作用而令机体出现非免疫性反应与免疫性反应[2]。据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输注血液的次数越多,则其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就会越高。

输血不良反应可分为非溶血性和溶血性两类,在本次研究中,溶血反应发生率为0.00%,而非溶血性反应(过敏反应、发热反应)发生率则为100.00%,国内相关研究中已有描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通常达95%以上[3],本文研究結果与之相符。冰冻血浆和悬浮红细胞是我院最常用的血液品种,本次研究中,输注冰冻血浆而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为0.41%,悬浮红细胞的发生率为0.23%,前者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后者,主要原因是血浆多、反复输注、临床用量日益增加。本次研究中输注洗涤红细胞并未产生不良反应,因为洗涤红细胞经过洗涤后其中的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已去除,白细胞去除率为80%以上,血浆蛋白的去除率则达90%以上,同时还能去除钾、乳酸、氨、代谢物质等。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输血后紫癜等是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在本次研究中,我院5309例输血患者中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55%,发热反应发生率为0.24%,其中过敏反应中输注冰冻血浆的例数最多,因为血浆蛋白衍生物和血浆蛋白的输入,或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会与IgA抗体产生反应。若输血患者对血浆蛋白过敏,则建议应当为其申请洗涤后的血液制品或自体输血。在发热反应中,输注悬浮红细胞的例数较多,因为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会产生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就会促进抗原与抗体产生反应,激活补体,令白细胞溶解,最终释放热源。此外,在贮存期,血液中的白细胞经过活化后也会释放出IL-1、IL-6等细胞因子,这也是导致发热出现的原因之一[4]。本次研究中海油6例患者因输注机采血小板而产生不良反应,这主要与患者的病程有关,病程越长,需要反复输血的次数越多,患者已产生同种异型抗体,所以就会出现同种免疫反应;此外,血小板在22℃的环境中极易受到感染,长时间储存会令当中残余的白细胞促进细胞因子释放,进而引起发热反应[5]。

为了确保输血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针对当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我院采取了以下几点应对措施。第一,对于需要反复输血的患者,尽可能地使用新型血液制剂,如洗涤红细胞或辐照红细胞等,也可以在为其输注悬浮红细胞的时候配合使用白细胞过滤器。第二,加强对输血医务人员的培训,定期组织学习,使其了解输血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等,尤其是进修生、低资历医生、实习生等,加强培训以促进其对输血的认识并熟练掌握输血流程。第三,提高输血科医务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熟悉《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对于输血适应症有良好的掌握,从输血开始直至输血后都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观察,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从而促进输血质量的提升。第四,血液制品在出入库时需做好检查核对工作,对于血液制品的储存条件进行严格掌控,以免由于条件不合格而破坏血液制品的质量。第五,输血前必须按照常规对患者开展ABO正反定型、RH(D)定型、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这样就可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综上,为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对血液制剂的认识程度,并严格按照步骤执行,注重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与水平,方可保障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 郑茂,邹玉,姜天华. 中国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04):474-477.

[2] 盛男. 100例患者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9):83-84.

[3] 王燕,马娜.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输血安全[J]. 名医,2019(06):90.

[4] 刘婵媛,何红燕,莫石贤. 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以及应对措施探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9):71+79.

[5] 苏莉,王红波,杨家焕,等. 477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调查及分析[J]. 中国输血杂志,2019,32(10):1027-1031.

猜你喜欢

输血不良反应应对措施
综合护理干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应用效果分析
手机通讯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应分析
紫杉醇脂质体治疗妇科恶性肿瘤分析
施工企业营改增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