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24王素景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中医内科应用

王素景

【摘  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具体应用与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抽取自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中医内科患者,共有120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將患者划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前者采取西医的对症治疗,后者采取中医的活血化瘀法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从治疗总有效率上看,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上比较,观察组为3.33%,对照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医内科患者治疗时,采取活血化瘀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中医内科;应用

引言:

目前,中医研究不断深化,其临床运用频率逐渐上升,中医内科也成为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一般来说,中医内科收治的多为慢性疾病患者,其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治疗,且恢复速度较为缓慢[1]。在以往,对于这类患者多采取西医治疗,其虽然能够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快速改善,但复发率较高,长期用药后,毒副作用发生率较高,疗效不理想。部分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活血化瘀法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抽取自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诊的中医内科患者,共有120例。以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

对照组中包含了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78岁、34岁,中位年龄58岁,疾病类型:头痛22例、腹痛20例、心悸12例、胸痹6例;

观察组中包含了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77岁、33岁,中位年龄57岁,疾病类型:头痛23例、腹痛21例、心悸11例、胸痹5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内科的收治标准,且无认知功能障碍,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统计学分析的方式来整理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的对症治疗,头痛患者运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者镇静止痛药物进行干预;对腹痛患者使用腹可安;对心悸患者采取吸氧治疗,并且加用肌苷、氧化钾等静脉滴注给药;对胸痹患者采取吸氧、吸痰、硝酸甘油或者镇静等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的活血化瘀法治疗。(1)对头疼患者给予通窍活血汤加减,方剂为:川芎、地龙各9g,白芍、川红花、桃仁、白芷各8g。如果头痛较为严重,可适当的加入蜈蚣与全蝎。(2)对腹痛患者给予少腹逐瘀汤,方剂为: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没药(研)6克 当归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克 蒲黄9克 五灵脂(炒)6克。(3)对心悸患者给予桃仁、赤芍、生地黄、川芎、当归各12g,红花6g,丹参24g。(4)对胸痹患者给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剂为:人参、牛膝各20g,川芎、黄芪各30g,当归、赤芍各12g,桔梗15g,郁金、枳壳各6g。方剂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水煎服,每次取药液300mL,分2次,每日1次即可。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评价 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或者部分消失,恢复正常生活则为显效;如果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部分消失,生活能力轻微受限则为有效;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则为无效。

1.3.2 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以恶心、呕吐、乏力为主。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治疗总有效率上看,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状况上比较,观察组为3.33%,对照组为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3 讨论

中医内科收治的患者一般为慢性疾病,其具有病程较长,且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特点。同时,在这类患者的治疗时,疗效一般且用药时间较长,很容易发生毒副反应。从临床研究上看,这类患者多为气血津液病变,疾病的发生与淤血的形成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而形式瘀血内阻、血运不畅等现象,临床表现为不同部位的持续性疼痛,严重限制着患者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活血化瘀法在《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均有记载,其能够综合多种活血化瘀的药物,达到化瘀行滞的目的[2]。同时,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来进行扶正祛邪、淤血消除,自然会导致疼痛消失[3]。从实验结果上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在临床上以活血化瘀法治疗中医内科疾病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如由寒邪所致血瘀,以温阳散寒为原则;对气血虚弱者应注重补血补气。身体虚弱者应避免过度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避免正气受损。此外应严格把握其使用禁忌,如对孕妇,切不可采取活血化瘀法治疗。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患者治疗时,采取活血化瘀法,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保证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伟.浅析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6):211-212.

[2] 蒋重锦.活血化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95 +228.

[3] 王巍.活血化瘀在中医内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 224-225.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CRP、RF的影响研究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手段的治疗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