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中运用丙泊酚全麻的效果分析
2020-06-24张越男童伟
张越男 童伟
【摘 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患者中运用丙泊酚全麻效果。方法:观察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接收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86例,运用2mg/kg丙泊酚与1mg/kg氯化琥珀胆碱全麻用药,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血压、心率情况。结果:在SBP、DBP、HR等指标上,点击后各指标有明显的提升,在自主呼吸恢复后又逐步的正常,电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头晕4.65%,烦躁1.16%,皮肤潮红1.16%,记忆障碍为1.16%,分泌物增多6.98%。结论:丙泊酚全麻应用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中可以辅助治疗进行,不良反应不能避免,但是相对较少。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丙泊酚;全麻;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观察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接收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86例,男32例,女54例;年龄从21岁至58岁,平均(38.29±4.10)岁;体重为43kg至58kg,平均(49.82±3.14)kg;所有患者治疗频次在3至9次,平均(5.82±1.30)次;所有案例均来自一线工作记录,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保持8h禁食禁水,停用药物,做好大小便排空,将穿戴物品撤下。[1]做好设备与药物的准备。确定准备工作后,做好静脉通道设置,先运用0.5mg阿托品用药,保持2分钟后运用2mg/kg丙泊酚静注用药,在其意识消失与睫毛反射消除后,进行1mg/kg氯化琥珀胆碱静注用药。做好呼吸控制,进行面罩吸氧与全身肌松处理。
1.3 评估内容
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血压、心率情况。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头晕、烦躁、皮肤潮红、记忆障碍、分泌物增多。
2 结果
2.1 86例患者治疗前后血压与心率评估情况
如表1所示,在SBP、DBP、HR等指标上,点击后各指标有明显的提升,在自主呼吸恢复后又逐步的正常,电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86例患者不良反应率情况
见表2,在不良反应率上,头晕4.65%,烦躁1.16%,皮肤潮红1.16%,记忆障碍为1.16%,分泌物增多6.98%。
3 讨论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麻醉用药需要保持见效快,用量少,治疗后恢复快速且完全,同时可以防控应激反应,药物副作用少[2]。传统的治疗中不会运用肌肉松弛药物,治疗中会导致患者肌肉组织剧烈的收缩,容易导致舌体受损与骨折情况,清醒状况的治疗会带来患者强烈的恐惧感,治疗耐受度低[3]。而采用無抽搐电休克治疗相对安全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感受,治疗配合度更好。采用麻醉诱导后可以促使患者意识状况的消除,由此治疗产生的恐惧与负面情绪逐步改善。这种治疗方式作用短促,起效迅速,改善电击所导致的应激反应,确保患者有更好的呼吸状况与身体循环稳定性,有效的降低并发症,促使其治疗后是苏醒速度提升,患者的感受更好。
麻醉用药中,丙泊酚属于常见的麻醉诱导用药,药效快速,是一种短效的静脉麻醉用药。其麻醉诱导相对快,苏醒快,整体的治疗后功能恢复更为迅速与完全。在本研究中,丙泊酚使用后会导致出现短时间的血压降低,具体与使用的剂量有一定关联。丙泊酚使用后,患者的耐受度较好,对心功能的影响更小。丙泊酚使用中可以有效的减少脑耗氧量,可以减少脑代谢与能耗,改善脑缺氧状况。
本研究中观察到,将丙泊酚配合氯化琥珀胆碱的肌肉松弛药物,可以有效辅助治疗进行,患者体感效果好,血压与心率会有一定波动,但是治疗后恢复较为迅速。整体用药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整体的治疗耐受度较好。细节的处理上,每个患者的个体用药要充分做好计算,避免用药量的偏差。一般情况下,丙泊酚过量使用容易导致高不良反应。因此,要将药物控制在最低程度,让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控制在更低的状况。丙泊酚的药效作用可以更好的减少电流刺激导致的应激反应,减少治疗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异常状况,整体的治疗恢复效果更为理想。细节操作上,需要做好必要的情绪安抚与教育指导,提升患者与家属在治疗用药工作的配合度,减少不良阻力构成的负面事件。在优化治疗感受后,患者后续治疗的配合度更好,减少患者对治疗的抵触情绪,提升治疗效果。尤其是每个人对这种治疗本身会有恐惧感,精神异常患者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做好麻醉后再处理,顺畅度会显著提升。
总而言之,丙泊酚全麻应用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患者中可以辅助治疗进行,不良反应不能避免,但是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叶军英.浅析丙泊酚、 依托咪酯应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效应评价[J].健康大视野,2019,(12):84.
[2] 马娇.丙泊酚复合氯化琥珀胆碱静脉麻醉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9,5(6):51-53.
[3] 王元杰,封俊,李峰, 等.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抑郁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应激的影响[J].甘肃医药,2019,38(7):625-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