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敷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2020-06-24李保玺
李保玺
(安吉县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面神经炎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发病年龄为任何年龄段,常见于20-40岁,通常急性起病,多在数小时至数天达到高峰,常表现为面部表情肌肉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眼裂不能闭合等。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内每年发病人数高达49.77 万,患病率为258 /10 万。但常遗留有后遗症,为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早期治疗是关键。故面神经炎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尽快地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及方案,以免耽误良好的治疗时机,尽量减少后遗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参照《神经病学》制定的面神经炎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单侧起病;(2)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3)查体可见贝尔征阳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吹口哨漏气,额肌瘫痪,食物易滞留患侧齿龈;(4)排除吉兰-巴雷综合征、耳源性神经麻痹、脑膜炎、神经莱姆病。
1.2.2 中医证型标准
风寒袭络证:患者多有面部受凉病史,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风热袭络证:往往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口苦,便秘,小便短赤,苔薄黄或黄燥,脉浮数或弦数。
1.3 纳入标准
(1)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2)发病时间小于3天;(3)年龄18 ~ 65岁,性别不限;(4)同意接受此项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1)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2)辅助检查明确诊断是由器质性病变等及脑血管疾病引起者;(3)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对中药外敷过敏体质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采用常规药物:(1)阿昔洛韦片0.2g,一日三次口服(2)强的松片20mg,一日五次口服(3)甲钴胺片0.5mg,一日三次口服(4)腺苷钴胺1.0mg,一日一次肌注。疗程10天。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上:选用牵正散加减(全蝎3g,白附子6g,僵蚕5g,川芎10g,红花5g,桃仁10g,当归10g,柴胡6g,防风10g。风寒较盛加用荆芥10g,桂枝10g;风热较盛加用蝉衣5g,菊花5g)水煎至100ml,一日一剂,将药液浸在医用纱布,外敷在患侧,应用仙鹤牌特定电磁波治疗器热敷,热度患者面部舒适为宜,纱布药液干时,逐渐增加药液,保持纱布湿润,每次外敷时间为1小时,一日两次 ;疗程10天。
2 疗效判定
2.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痊愈: 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肌力恢复正常,外观动态、静态完全与健侧相同; 显效: 面部表情肌运动基本恢复,外观大致正常,人中沟稍歪或鼓腮稍差,或者外观正常,自觉面部略有不适;有效: 面部表情肌恢复活动,但外观与健侧比相差较多;无效: 症状、体征无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2.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包进行分析,P<0.05为显著性差异。
2.3 治疗结果
组别 N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治疗组 30 10 9 7 4 86.67%对照组 30 4 8 9 9 70.00%
3 讨 论
本病的辨证以正气不足,风邪外袭,风痰互结,血瘀脉络为主,风痰瘀血阻于头面经络,经脉不通,筋肉失养,则见迟缓不用,口角歪斜。经方牵正散功在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其原方中白附子辛温燥烈,入阳明经而走头面,具有祛风化痰之功;全蝎性辛平,僵蚕性咸温平,均有息风通络之功,而全蝎长于通络,僵蚕能化痰,二者为臣药,合用助君药祛风化痰之力。再原方加用具有活血祛风的川芎;活血祛瘀的桃仁;活血止痛的红花、当归;体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原理。防风发表散风,柴胡疏肝解郁、祛邪透表;风寒偏盛加用荆芥发表散风,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脉;风热偏盛蝉衣、菊花疏散风热。诸药共凑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本研究应用热敷法,使药物更容易通过皮肤渗透和吸收,进入体内,随着血液的运行达病所,从而起到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