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极低出生体重儿不同部位留置PICC导管效果对比分析

2020-06-24田慧星谢蓝芝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14期
关键词:体重儿胎龄下肢

田慧星,谢蓝芝*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重庆 409900)

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科极为常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但极低出生体重儿因机体各大系统发育不全,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影响其生命安全[1]。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7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选取时间从2016年6月~2019年6月,数字表随机分组,A组(4例)、B组(4例)、C组(62例)、D组(5例),A组:男2例、女2例,胎龄:29~36(33.6±1.4)周,体重:830~1476(1245.8±43.1)g;B组:4例,包括男3例,女1例,胎龄:28~35周(33.2±1.1)周,体重:852~1481(1249.6±42.8)g。C组:男32例、女30例,胎龄:29~35(33.9±1.1)周,体重:824~1453(1245.4±42.8)g;D组:男3例,女2例,胎龄:27~34(33.3±1.2)周,体重:828~1464(1245.5±43.3)g。纳入者基础资料组间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不存在差异性(P>0.05)。

1.2 方法

PICC置管由景年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由同一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A组:头部为置管部位,B组:上肢贵要静脉为置管部位,C组:下肢膝关节大隐静脉为置管部位,D组:下肢踝关节大隐静脉。穿刺时,患儿下肢外展,角度约45°,将穿刺侧的腹股沟稍稍垫高,保证穿刺导管顺利通过。穿刺方法如下:在穿刺前,测量PICC管预长度,并对其长度进行切割调整,并用生理盐水进行浸泡。患儿取自然功能位,常规消毒,在留置部位穿刺成功后,将导管送至预定长度,并撤除鞘,存在回血后,用生理盐水(1~2ml)冲管,并对导管固定,用2ml肝素液(12.5U/ml)正压封管。术后应用X线对导管终端部位进行定位观察,在整个过程中监测患儿的心电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等指标变化。

1.3 统计学汇总

观察的指标数据输入至软件工具SPSS24.0中,时间指标(±s)表示,t检验;率指标(n,%)表示,x2检验;处理存在差异性,以P<0.05表示。

2 结 果

2.1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并发症数据对比,C 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A组、B组、D组,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并发症发生率对比结果(n,%)

3 讨 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是指出生时体重不足1500g的新生儿,因为该类儿童机体发育不成熟,容易诱发多种问题,死亡率高[2]。虽然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但是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需要加强其营养供给,持续输入治疗药物等,由此可见,稳定其静脉通道,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PICC置管术是指在从外周手臂静脉将导管刺入,并直接达到靠近心脏的大静脉,从而提高血流速度,减少药物与手臂静脉接触,减轻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作用,从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关学者在研究中报道,对于头静脉置管的患儿,因头发生长快,容易导致敷贴松动,影响导管留置的稳定性,且患儿手部容易将导管抓掉,增加了导管脱落风险性[3]。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对于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留置导管,因血管不明显,导致穿刺成功率低,且置管送管相对较难,在置管过程中,需要对患儿体位进行合理摆放,置管后,容易发生导管移位,效果欠理想。对本次研究结果分析,C组患儿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均优于A组、B组、D组(P<0.05),该结果提示,与头静脉、上肢贵要静脉、下肢踝关节大隐静脉比较,应用下肢膝关节大隐静脉作为PICC导管置管部位效果最佳,对其原因分析,早产儿膝关节大隐静脉具有血管明细、较粗的特点,穿刺成功率高,且在置管过程中,不需要对患儿摆特殊体位,送管相对容易,导管移位风险性小,能明显“节约人力”。

猜你喜欢

体重儿胎龄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低出生体重儿脐静脉置管的应用及护理措施探究
用初乳进行口腔免疫护理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