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效果观察
2020-06-24董俊婵
董俊婵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医院急诊科,河北 石家庄 050082)
针对心脏骤停病人通过采取心肺复苏是对其开展抢救的有效措施,若能成功完成病人的心肺复苏,则可显著降低病人死亡率及残疾率。近年来心肺复苏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其治疗效果也得以显著提升。为了进一步促进心肺复苏之后患者的尽快康复还需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1],本文旨在分析通过开展急诊护理干预对于提升心肺复苏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应用价值。
1 资料及方法
1.1 常规资料
抽取院内急诊科室自2018年1月~2019年3月接收心肺复苏的84例病人,以数字法随机分组。观察组:42例,男女性别比为24/18,年龄区间处于22~67岁,均值(38.9±1.4)岁。对照组:42例,男女性别比为22/20,年龄区间处于20~68岁,均值(39.2±1.1)岁。两组线性资料比较,P均>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心肺复苏,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开展常规护理,即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同时严格遵医嘱强化心电图监护,确保用药合理性;观察组则开展急诊护理干预,措施如下:(1)环境护理:需要对患者病室内的温度及湿度等进行科学调控,为患者营造舒适的治疗环境,以减少环境中不良因素对患者产生的刺激,来提高其身心舒适度;(2)持续性的心电监护:患者虽通过心肺复苏得以存活,然而其病情仍然十分危重,需要对其生命体征指标的波动予以密切监测,防止异常情况产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还需增加患者的巡视和监护次数,确保在第一时间可发现患者的意外情况或征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3)强化脑部复苏护理:当患者完成心肺复苏后需要对室内温度合理调控,同时可通过应用冰帽帮助改善患者脑部氧代谢;(4)加强气道护理:在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期间一方面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另一方面待完成插管后需避免气道插管发生移动情况,可尽量将管道底部以胶带进行妥善固定,同时确保其气道处在较为湿润的状态。在低压气囊应用过程中加强患者监测,防止出现误吸情况。在给予患者吸痰护理前可采取适量纯氧吸入,同时密切观察其面色变化,若存在发绀情况时需要立即处理;(5)强化心理护理:患者的病情较重容易产生抑郁和烦躁等负性情绪,因此需要加强同患者的有效沟通,了解其产生负性情绪的根源,并针对性的给予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疾病知识和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提高其依从性,进而缓解其负性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1.3 评估标准
(1)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对护理效果予以评估,显效:即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同时未产生并发症;有效:即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同时身心状况仍有一定波动;无效:即症状及体征并未改善或出现心搏再次停止。(2)观察患者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的相关数据均以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通过()描述,行t检验和x2检验,P<0.05代表差异之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护理干预总有效率为97.62%,对照组为88.10%(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2.38%,对照组为11.90%(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不良反应率对比[n(%)]
3 讨 论
心跳、呼吸骤停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危急重症,当患者心跳停止后其大脑、躯干、四肢和内脏等重要器官严重受损[2],而通过开展心肺复苏是对患者脑细胞予以抢救,防止由于缺氧而产生坏死情况,心肺复苏在医院急诊室内得以广泛应用。在患者成功复苏之后还需配合科学的急诊护理及干预来帮助改善患者康复效果[3]。通过开展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结合心肺复苏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常规护理模式进行优化,确保护理干预的及时性、全面性和科学性[4]。从本次对比结果来看观察组总体护理干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在护理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少于对照组,也进一步证实通过开展急诊护理干预在心肺复苏患者的康复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对于心肺复苏患者开展急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其康复效果,并确保患者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