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育”校本化构建的实践路径
2020-06-24江苏无锡沁园实验小学
江苏无锡沁园实验小学 吴 桔
苏格拉底说过:美德是智慧,智慧即德行。“以智育德”作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素,或融于精彩的活动实践,或融于丰富的情感经历,或融于生动的价值体验。基于此,我们构建校本化的“生态德育”,实现德育管理的新型模式,促生常态德育“非常”式管理。那么何为“生态德育”?它不是指源于“自然状态”下的德育,而是指立足儿童立场,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状态”,遵循儿童的成长规律,回归生活体验中的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渗透,在熏陶感悟中潜移默化儿童发展所需的基本养分。生态德育的实施必须依据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儿童性原则。预设的一切德育活动都必须围绕儿童的成长,让儿童站立在活动中央,突出儿童是活动主体。我们要提供多样性的适合儿童生长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在多维的活动中感悟到生活或道德下应该有的行为,从而实现儿童在活动中的具体成长。
二是生活性原则。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因此生活化原则是指我们设计的活动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是为儿童的生活设计与服务的,能让儿童在具体的活动中回归生活体验,让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生活的面貌,从生活的角度来认识德育的内容和自身的行为实践。
三是体验性原则。是指让儿童通过自身生活实际去感受“德育”,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德育的内涵,构建自律的行为,并能自我修复、构建积淀的生活准则。体验性原则强调了儿童的亲历性和过程性。
一、课程引领,全力推进德育活动立体行进
我们知道,对学生的德育,光靠说教与灌输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在感受与体验中得到内化,慢慢构建对生活本真的认识与理解,并由此而渐渐将自我的认识理解所构建起来的道德认识外化为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道德实践。为此,我们在校本化德育实践中着力将德育活动课程化。因为德育活动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实现的功能,与德育学科教育又有着很大的互补和互促作用,我们视活动课程的建立为德育活动行进的新契机和新起点,使德育成为本真的、有效的教育过程。
1.以“小脚丫”导游团活动课程为载体,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脚丫”导游团,是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由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学生团体,至今已成立了十年;曾获得过全国十佳红领巾小社团,全国双有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参加“相约沁园”国际交流活动,精彩亮相无锡 “城市游”启动仪式、阳山桃花节……我们通过多路径、多方式的各类道德养成体验活动,综合开发活动脚本,如“无锡‘三名’工程”、“1+3”行动(自觉践行社会公德,弘扬家庭美德,修炼个人品德,过有道德的生活)、“向着未来出发”道德体验活动……我们通过巡访、收集、整理的过程,欣赏美丽的家乡风光,感受深厚的吴文化,体验无锡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小脚丫”德育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以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2.以传统节日文化课程为支撑,培养和善的人文情怀
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渗入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和凝聚的过程,也蕴含着无比深刻的内涵。在共同体活动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开展各种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如“我为妈妈庆三八节”活动、清明节的缅怀活动、端午节的送心愿活动、中秋节话团圆活动……充分利用共同体的力量,让学生在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中更加热爱我们古老厚重的中国文化,接受人文情怀的熏陶。
3.以一年级入学课程为依托,培养朴实的“六好八礼”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学校德育处将有丰富从教经验的一年级教师组织在一起,为一年级新生和家长精心汇编了一本“新生入学指南”。从入学准备、学习习惯、活动礼仪、安全知识等方面教育学生做文明人,得到了家长的高度称赞,《江南晚报》做了专题报道。学校还开展了“一年级新生好习惯21天养成”家校互评活动,家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以学生喜欢的“笑脸”进行评价。一个月后,我们表彰了一批“好习惯之星”,使学生们从小养成懂礼仪、有涵养的好习惯。
二、文化浸润,全心推动德育管理工作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的创设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校园文化如春雨润物般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人格,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能力。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文化人,注重校园文化的营造与熏陶,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生态德育构建的一条有效路径。
1.设计师生形象,呈现知行合一和谐美
“沁小”教师形象为“知识渊博、虚怀若谷、温文尔雅、严慈相济、爱岗敬业、爱生如子”,将师德教育通过形象设计进行润物无声的内化。学校每学期会开展“我心中的最美教师”评选活动,通过校园网让学生、家长投票选出10名最美教师。每学期还评选出优秀正、副班主任各10名。每月,年级组长撰写“榜样就在身边”,通过书面交流,写体会;网上交流,教师跟帖;会议交流,校长写寄语等多种形式展现教师美好的形象。
“沁小”学生形象为“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举止大方、谈吐文明”,通过集体晨会、班级队会解读学生形象,无形的要求,文化的力量让每个学生将形象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每年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通过自荐、推荐、举荐的方式评选一批“沁园之星”,并在校园网站和校园内进行形象展示。
形象的设计让榜样的力量充分彰显,榜样的力量是育德的精神高地,散发的正能量在学校传递和弘扬。
2.开设沁园十节,呈现文化浸润多元性
快乐的“沁园十节”由“校树周、光荣入队礼、榴花红艺术节、健康体育节、科技文化节、双语文化节、阅读文化节、安全文明月、感恩毕业礼、新年畅想日”组成,是校园文化的点睛之笔,更是学生张扬个性,演绎精彩的童年舞台。
校树周,学生难忘的记忆。每年的3月3日至3月8日为校树周,开展“我和校树共成长”活动,学生围绕自己一年来的变化、收获和对未来一年的成长心愿设计一份手抄报,学校还颁发纪念校树成长一周年小报收藏证书。美丽的石榴园成了学生童年的美好回忆。
成长礼,感恩成长路上的陪伴。十岁,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个里程碑,意味着拥有一份理想和责任。学校每年的三年级学生都会举行 “心存感恩 快乐成长”成长礼。仪式中,感人的话语,幸福的泪水,甜蜜的笑容,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学生、家长、老师的心田。十岁成长礼,让学生们与家长、老师、同学们共同分享了十年来成长的快乐,增进了亲情、友情,使学生学会了感恩。
教于有声,育于无声,丰富的校园文化犹如育德磁场深深吸引着学生们,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园内感恩成长、收获快乐。
三、班级建设,全面带动德育管理工作处处“开花”
如果说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那么班级就是学生发展的主环境,新的教育理念提出:让班级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家园。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激励教育视野下的班级管理共同体建设”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尽快形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
首先,在每个班级的教室门前都有一块班级愿景墙。由班主任带领全班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分析班级现状,确定本学期要达成的班级目标,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确定班级愿景,张贴在班级愿景墙上,全体学生目标一致地去努力奋斗。每个班级还有自己特有的班旗、班徽,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其次,本学期我们在四年级开设小先生午会制,五年级开设班级议事制,尝试让学生自由寻找班级中的岗位,人人有岗、人人参与,让学生体验各种角色,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组织能力和交往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布置、改善、保护班级环境,力争使班级环境呈现特色化,让班级环境成为学生表现创造力、体现个性化的舞台。班级明星、班级荣誉、英语园地、图书角、五星少年评比墙、我为班级添抹绿等使整个教室空间都透着文明向上的气息。在班级环境文化营设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合作、创设、布置,不断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学生们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和高尚精神的存在。这种环境将有意无意地影响、支配学生的行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
四、家校合作,全程拓宽德育管理工作新型渠道
教育历来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作用的行为,通过组建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实行分层管理的模式,利用QQ群、微信平台、智慧沟通、邮箱等多形式,多方式探讨了家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展现开放式的家庭、校园生活。从而唤起家长维护学生共同利益的意识,激发他们参与教育的热情,形成新的教育共识和共同的感受。
每学期的家长学校我们都会举行优秀家长的评选和优秀家长的经验介绍。组织家长撰写“我的教育梦”家庭教育案例,我们把优秀的家教案例汇编成书,作为家长学校的校本教材,书名是“用心灵哺育孩子”,我们请校长写序,并将书发给每位家长和每位老师。我们还尝试打造手机里的家长学校,探索实践家校联盟微信公众平台,丰富家校沟通的渠道,从而提升家长的整体素养,让家长理解教育、支持教育、参与教育。每天给家长发送校园活动、家教经验、教育快讯等内容精、质量高的微信,让家长的学习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如影随形的生活状态,也让绝大多数原本没有交集的家长们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分享各自的家庭教育经验,形成合力,推动学校与家庭的和谐互动、共赢。
校园化生态德育管理呼唤创客的激情、菩提的智慧,以此促进德育氛围创新式的融合、德育管理工作的全面发展。我们透过学生们灿烂的笑脸,看到了他们的茁壮成长,看到了他们的智慧拔节,看到了他们的道德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