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近期功能恢复的影响
2020-06-24闫宏伟
闫宏伟
(核工业417医院,陕西 西安 710600)
胸腰段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伤性疾病,极易导致疼痛、活动受限等。我院对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选取23例患者采取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PVP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来我院的4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23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0例,年龄56~70岁,均龄(63.5±3.4)岁;观察组23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1例,年龄55~72岁,均龄(63.8±3.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胸腹部处于悬空状态,麻醉生效后取伤椎为中线,在后正中处作一长约10cm的切口,使椎板及其上下关节的各一个脊椎板暴露出来,C臂机透视下对伤椎位置和相邻椎体椎弓根位置进行确定。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将定位针取出,根据进针长度对椎弓根螺钉尾部置入螺钉进行恰当选择,透视下明确螺钉位置,安装内固定装置,复位受伤椎体,并拧紧螺母固定钉棒。
PVP:透视下定位穿刺针,沿内下方穿刺,穿刺至骨皮质后,透视下明确正位针尖位于椎弓根外缘外10点钟处,侧位进针过椎弓根之后再穿入,当正位针尖靠近椎弓根内侧缘时,侧位针尖穿过椎体后缘。拔出针芯,插入导丝,将穿刺针拔除,沿导丝插入工作套管并超椎体后缘2mm左右,取出导丝,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于透视下注入骨水泥,待骨水泥到达椎体后壁时停止注入。
1.3 观察项目
术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正侧位X线、CT检查,测定比较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术后半年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1]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分A、B、C、D四级。术后半年测量比较两组患者伤椎前后缘相对高度及矫正丢失度。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19.0软件开展数据分析,用t检验用表示的两组计量数据其间差异性;用%表示的结果中所涉及计数数据间比较采用x2进行检验。若得出P值小于0.05,视两组数据其间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术后3个月患者正侧位X线、CT检查指标水平分析
对表1相关数据分析可知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正侧位X线、CT检查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表1 术后3个月患者正侧位X线指标和CT指标水平分析
2.2 两组术后半年神经功能情况的差异比较
观察组中术后Frankel分级为E级者所占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神功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的差异比较
3 讨 论
本研究中,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脊柱后凸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的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的压缩率、椎管狭窄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及伤椎前后缘高度、矫正丢失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可见,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PVP治疗方法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方面有较为确切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矫正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