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医养结合”落地难需打组合拳
2020-06-23过国忠
过国忠
目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护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减轻此类老人的家庭照料和经济负担,维护他们的生活质量与尊严,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城市老龄化加速,倒逼健康养老服务改革
“当前,我国由于城市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由于一些老年病的高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看护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因此,将养老机构和医院的功能相结合,建设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医养结合的养护院,能够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多年关注和研究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洪宵说。
记者了解到,早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民政部发布了《关于确定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的通知》,至今已确定了近百个市(区)作为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为了加快推广实施“医养结合”新模式,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部署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同时,还要求地方做到强化支持政策落实,促进现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机构合作,发挥互补优势,要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部门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促进农村和社区医养结合,建立村医参与健康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
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亟待解决人才缺口
“医养结合”已成为养老服务核心、基础的服务模式。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鼓励下,一些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养老事业。然而,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一些民营“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无论是从医疗设施条件来看,还是从服务能力来说,差别很大。特别是由于創办标准过高,医护人才严重缺乏等,致使运行成本居高不下,床位入住率较低,医疗服务机构层次参差不齐,发展举步维艰。
多措并举破难题,提供全面系统专业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医养结合”,不但要实现医疗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疾病诊治和护理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以及临终关怀服务,同样要做到生活照护服务、精神心理服务、文化活动服务。目前,针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必须突出问题导向,重点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多措并举破解难题。
洪宵建议,“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是一个新生事物。要通过深化产学研结合,来共同培养医护人才,解决医护人才不足等现实问题。同时,要善于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医疗与服务能力,实现运营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精准化,推进医养结合走向高质量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