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
2020-06-23陈莉芬
陈莉芬
【摘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笔者把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四项语文能力。利用2016年教育部推出《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下文统一简称“部编版”)教材,通过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整合课内外文本阅读资源、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课本剧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识记能力 写作能力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5-026-02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里掀起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热”。针对“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许多学者展开了讨论分析。我认为,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学生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这四项语文能力。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资源相对较少,教学方式主要以讲授为主,这导致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不强,不利于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和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利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结合学生的语文基础与学习能力,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培养学生识记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中,识字教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多是运用简单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识记,使得学生的识字写字学习变得枯燥,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可结合教材中重要的生字词,引入与之相关的图片、文本和视频资源,通过开展写字谜、猜字谜,小组识记竞赛,小老师讲解等活动,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识字的学习热情,開展识字教学。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一课,课后要求的“读读写写”的字词有“逗、妄、忧郁、懒惰、怂恿、蜷伏”等。这些生字词的识记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来,指导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境对这些字词进行初步的理解和记忆。其次,教师展示与这些词语相关的造字方法、字谜、图片视频等,从而让学生有效记忆生字词。最后,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些生字词进行造句,检查学生识字的掌握情况,检测识字教学的成果。“怂恿”中的“怂”和“恿”都是形声字,在指导学生记忆这个词语时,教师联系声旁、形旁,结合词义对其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能轻松识记并掌握。教师在讲授“怂”字的时候,可以出示小动物或者是某人害怕时的表情图片、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下,理解“怂”字惊慌的意思。还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拆字的方法,对重要字词进行拆解,互相给同伴出字谜。如“怂”字,可以拆解为“从心”,学生可以把字谜写成“跟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从心,打一字。”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整合课内外文本阅读资源,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整合课内外文本阅读资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相互补充的。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拘泥于课堂之内,那么,这种阅读教学是狭隘、封闭的。仅仅依靠这种有限的阅读教学,不足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应按照新课程教学标准、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目的地引领学生自主阅读课外文章或书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一课,这是杨绛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我预设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通过文本阅读,总结老王的性格特征,感受其不幸的遭遇与命运;二是解读文章中,对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情感;三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车夫”身上的不同特点。在预习环节中,我通过“杨绛先生及其丈夫的为人如何?这种高级知识分子为何会如此关心底层劳动人民?”两个问题引领学生阅读课外文章《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车夫的各自特点,感悟“描写小人物反应大社会”的写作方法,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阅读《一件小事》、《春儿》、《亲近自己的双腿》等篇目,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整合课内外文本阅读资源,延伸阅读教学的内涵,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写作教学观念。选入部编版教材中的文章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学语言和写作技法。教师可在写作专题教学之外,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阅读教学完成后,仿照阅读文本的写作技法进行写作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先读后写,以读促写”。具体说来,是教师在完成阅读教学之后,运用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布置学生仿照文本内容,进行仿写,完成小作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中,作者从叶圣陶先生写作和生活的小事入手,以具体典型的“小事”凸显叶老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品质。在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借鉴“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以《的一件小事》为题,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发掘身边人身边的小事中凸显的可贵的精神品质,并写成一篇小作文。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认真地阅读教材文章,解析文本的选材特点,探索文本中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写作指导中,感悟“以小见大“的写作技法是通过一件件具体可感的典型小事反映出来的可贵精神。在小作文的选材上,不仅要注意做到宜小忌大,还有注意所选择的小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灵活运用教材,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先读后写,以读促写,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运用课本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重视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和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部編版教材的选文题材广泛,题材多样,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沃土。在阅读教学中,利用部编版教材,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在教学中穿插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课本剧是将课文中所表达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以及价值观念等,通过戏剧化的方式来实现由静态到动态真人演绎的一种教学方式。课本剧作为一种口语交际的训练模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在课本剧编写、排演和表演中,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第六单元,蕴含丰富的课本剧资源。《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赫尔墨斯与雕像者》等,都可以成为教师指导学生编写、排演、表演课本剧的优质资源。在完成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改编成剧本,做好排演和表演的创作依据。在排演和表演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设计人物对话的表达方式,加入自己在解读文本后,所理解的人物应具有的动作、神态等。《蚊子和狮子》的课本剧的排演、表演中,为了让蚊子自大可恶的形象立体化,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气语调,还要指导学生在表演时,要想办法模拟还原蚊子自大的神态和动作。如用眼神的挑衅、不屑,表现出蚊子对狮子的蔑视。这种多元化的口语交际训练,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的整体构建和运用。学生在课本剧的改编、排演、表演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综合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运用课本剧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在积极参与活动中不断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教师应该通过创设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整合课内外文本阅读资源、优化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课本剧教学模式,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黄悦婷.试论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水平[J].新课程·中学,2017(10).
[2]郭丽娟.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自读课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9(4).
[3]朱建.浅谈初中语文课文据的编演[J].教学育人,2009(S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