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树叶飘进创想的园圃

2020-06-23朱梦辰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审美

朱梦辰

【摘要】学校农场的开辟,打破了教室与自然的壁垒,成了学生活动探究的新天地。学生在这里有主题地“玩、学、创”,参与根植于自然的美术主题实践活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创想、创意、创造,于实践体验中不断提升审美素养。

【关键词】审美  玩学创  主题实践

随着多元文化的广泛影响,今天的美术教育元素正不断丰富。我校农场内资源丰富,不仅有各种蔬果、树木、花卉和鱼类,还有一些创意人文景观。美术教育融合于主题实践活动,不仅使得美术教育富有情趣而生动,更迎合了学生的发展,从而逐步推进艺术教育生活化、自然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因势利导”,运用鲜活资源

美术主题实践的开展,要从关注身边的学生开始。不光要关注学生技能技巧的表达,更应与他们的年龄、兴趣等相适应,做学生喜欢的实践学习活动。

(一)缘起:无处可寻的树叶

正值课间,一名学生拿着一片树叶来到了办公室,高高兴兴地向老师们展示着他的收集成果。原来,二年级语文课上教师正教授着有关树的内容。而勤劳的保洁阿姨们却早就将附近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能找到一片形状独特的树叶,在学生看来可谓是如获至宝。

(二)资源:走出教室的桎梏

借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带着他们来到了校园农场。克罗齐认为:直觉知识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无须从旁人借眼睛,她自己就有很好的眼睛。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有直观的感受,园圃之中色彩纷呈、形态各异的树木,以及满地的树叶,给了学生们视觉上的震撼,关于农场“树叶”的探索之旅也由此展开。

二、“以玩促学”,小树叶大意味

在以秋天“树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并不断尝试捕捉身边的精彩,由此产生了“树叶小玩偶”“树叶拼贴画”“有趣的拓印”等層层递进式的探究内容。在赏玩、探玩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单纯的“用眼”进行视觉体验上升到“用心”去审美感知,在美感熏陶中培养审美能力。

(一)眼中之景:在“赏玩”中开启审美新视野

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缺乏是艺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使得一些学生失去对艺术独特魅力的感受。让学生融入自然情境,观察自然情境,是培养学生“看”这一能力的有效途径。

1.多感官运用,感知媒材之美

审美观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起点,是对具有审美特性事物的观察、审视,即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看”不仅仅是用眼睛观察美,而是多角度的体会与体验,从而用多感官去“触碰”身边的美。

笔者从学生认知与情感出发,设计了“树叶连连看”这一游戏,学生通过农场地上的树叶,其他同学手里的树叶等,找来了他们所认为“相同”的树叶。笔者接着提问:“你所找到树叶的形状、颜色是什么样的?”“当用手去触摸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树叶有味道吗?”通过三个指向视觉、触觉、嗅觉的问题,学生意识到,即使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其实每一片树叶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五彩的颜色之美、多样的形状之美、独特的肌理之美、清新的味道之美,构成了美的多样性。

通过看、摸、闻多种感官的调动,学生在“赏玩”中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也立体起来,从而脱离了“简笔画”中对树叶认知的思维定式,拓宽了视野,学会了用审美的眼光去赏识审美对象多方面的美。

2.视野延伸,理解意涵之美

尹少淳曾指出:视觉形象并非是纯然形式,其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意涵。起初,学生对媒材的认知主要停留在观察层面,能用审美的眼光去发现美。实际上,美又不仅仅限于视觉上的新鲜与冲击,人文寓意之美是物象之美的升华。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特性是学生与树叶两者的意涵,由此引导学生从“看树叶”到“看自我”,关注自我。学生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片树叶,并在上面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表情,粘上小树枝,学生通过一个个“树叶小玩偶”演绎小故事,表达自我,释放本性,产生悸动,审美对象成为学生简单寄情的对象,从单纯的“赏玩”中,产生艺术冲动并真正进入审美活动。

(二)心中之景:在“探玩”中激发新创意

艺术创作是把思想情感融入物象,把精神情操寄托在物象之中,并按这种需要对“眼中之景”加以修改、补充,在心中形成完整的形象,“由美激情”,也就产生了“心中之景”。

1.大胆探索,直抒胸臆

美感源于对自然真挚、美好的感情。在美育的过程中,必须牢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而审美感知与感受的培养需要通过自然与生活体验来实现。

学生看到的视觉形象相同,但在他们脑中形成的状态却大不相同。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够根据树叶的形状展开联想。随着手中树叶的不断晃动、改变方向,以及内心世界的加工孕育,“像小船”“像蝴蝶”“像小鱼”……笔者又继续问:“如果是几片树叶在一起,又能变成什么?”笔者不急于得到答案,而是让学生们穿梭于园圃之中自主探究与发现,让独特的环境给学生们诉说独特的创想。

在自由的天地里去探索美的形式,可以有效发掘学生个性潜力,突破常规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表达的单一性,打破束缚,在实践探索中直观抒发审美感受,表达学生内心的多彩想法。

2.丰富视觉,引发联想

美术学习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创造为特征的,灵感的产生源于生活与自然,火花的擦亮往往源自视觉冲击的启迪。因此在园圃旁边的大棚展厅里,不同类型的创意范画被挂起,学生以看展览的方式领略树叶拼摆成的作品,各种有趣的动物、姿态优美的人物、悠远宁静的风景……学生的内心被多姿多彩的作品滋润,脑海中的创意愈发充沛,灵感倾注,图像识读的能力得以提升,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艺术技能、审美情趣、审美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

从一开始无意识的探索到意识明确的探究,学生将外显的图像内化,丰富精神世界,理解美的表现和应用,为创造美提供契机。学生观察到的“眼中之景”,正逐步升级为符合身心发展特点的“心中之景”。

三、“以学启创”,凝练生活之美

美术实践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与感悟,这些感受最终凝结为丰富的作品。学生经过“眼到心”的凝练,最终将创意变为作品,产生“手中之景”。

“玩中学,学中创”,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探究的、交流的天地里追寻美的足迹,创作的灵感扑面而来。但树叶终有干枯的一天,树叶的美我们如何才能留住呢?单纯用笔画又表现不出树叶的独特肌理之美,于是笔者用彩铅、水粉颜料等不同工具进行拓印示范,指导学生学习这一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学生尝试的过程中,美术小组的作用被充分发挥,互相带动学习,掌握拓印的技法。在小试牛刀之后,学生马上投入作品的拓印创作中来,有了前面的一系列活动与简单创想,从眼到心、心到手,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思考与创想的脚步从未停歇,从观察到感知,再到创意表达,也由此产生了一张张或是充满趣味,或是十分唯美的创意拓印作品。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体验中提升了审美素养,更理解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含义。

在这样的主题实践过程中,没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也不会出现不敢画的问题。在农场的园圃里,学生个体本性得到解放,提升了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学生创作完成的这一张张作品,又被展示在园圃旁的展示棚里,为下一批的参观者点燃创意的火花。这正如“树叶”这一主题活动开展的初衷: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叶,每张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创作。

艺术教育这一教育方式对我们的教育和社会最主要的贡献就是个人的自我创新和潜力的开发。这样的主题式学习活动,避开了美术课堂课与课之间较为孤立的形式,让美术学习有迹可循,有内容可挖,学习层层递进,也让学生在“玩、学、创”的过程中,增强对艺术与生活联系的理解,让学生们的童心童趣与审美素养交相辉映。

猜你喜欢

审美
阐述西方音乐剧与中国戏曲审美特征的异同性
论风骨与崇高
论少儿美术培训对审美的作用及影响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闲情偶寄》中的中国女性之美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