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待优生思想转变的理论基础刍谈
2020-06-23胡捷黄永坤
胡捷 黄永坤
摘要:待优生在农村初中学校普遍存在,大多数农村待优生普遍存在自卑、成就感低、心理压抑和找不到自身价值等多种问题,对待优生学生群体的学习与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要转变学生这种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思想观念,教师及其他人员需要充分了解与转变待优生思想的相关理论,做到有理论可依,科学指导的理想效果,帮助待优生重回健康生活。
关键词:农村初中;待优生;思想转变;理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0-0287-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逐步得到提高。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农村流动加快,使得农村待优生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也逐步加大对农村待优生的关注力度,待优生的生活与健康也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不过,待优生思想问题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问题,还需要相关人员长期努力,在理论体系的科学指导下,帮助待优生健康生活,快乐学习。帮助农村初中待优生转变不良的思想观念意识,需要从以下四个理论基础做起。
1.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由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1]班杜拉将该理论定义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其实通俗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信与自卑”的两面,这其实也是一个行为结果强化的过程,如果行为结果得不到强化,学生就会产生自卑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自我效能感低在农村初中待优生群体中比较普遍,且长期处在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导致这种问题的因素,跟待优生的家庭环境、学习成绩具有密切关系。如果这部分待优生的自卑心理现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缓解,自卑心理将会在学生思想意识中开始泛化,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完成学业的信心。基于此,教师在转变待优生的自卑心理和缺乏信心、自我放弃等思想问题时,需要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运用理论的原则和方法,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改变学生学习与生活状态,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比如,给学生布置较为适宜的任务,指导他做事方法,经过反复的训练,积极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2.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一切人的行为都具有意义,有着非一般的目的,这种目的源自人类自身的心理需求。”[2]人的需要是一种心理倾向活动,当个体需要得到某种满足和需求,就会趋向或是加强某种行为次数。低层次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等,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最终影响办事效率与办事精力。外部满足的需要同时影响内部需要的满足,当外界的刺激满足不到位,就会影响个体心理状态,导致信念不坚定,甚至无欲无求。需要层次低也是农村待优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要激发待优生的需求欲望,就必须保证待优生最基本的需要层次得到满足。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每一个待优生都是一个具有独特性的个体,他们的需要层次也是不尽相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比如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行为孤僻乖张。教师如果要实现这部分学生心理需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就需要解决学生的低层次心理需要的满足。如何满足学生的低层次需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让家长协同教师工作,共同给学生关爱与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父母的关怀,使学生的安全感需要得到满足。其次,教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尊重和温暖的班集体,关爱和体谅他们,使他们产生集体归属感,满足尊重和爱的需要,彻底融入班集体。然后逐渐满足待优生的高层次需要,实现需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化。
3.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简而言之,就是个体想要出色圆满完成一件事情的内在心部动力和内在推力。个体如果想要完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会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优异的表现实现成就的达成。毫无疑问,动机,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推动力。同时,成就动机的产生和变化过程,也伴随着个体主观判断和推测的变化过程。如果任务失败,个体就会就会进行自我反思和推测,思考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成功,是哪些方面做得好,然后继续强化,促使成就动机的进一步提升。也在心理活动行为,其实与韦纳的归因理论具有密切关系。
成就动机理论是一个朝着更高发展的较高级基础理论,成就是在需要层次得到满足,自我效能感得到提升之后,对成就的一种渴望。每一个人,都具有渴望成功的愿望,待优生也不例外,但是待优生由于自卑等原故,选择将这种渴望深埋于心底,压抑自己的成功欲望。但是当老师帮助他们重拾信心,他们的成就动机也将得到激发,并在动机的基础上,努力完成每一件事情。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凸显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圆满和价值实现。也就是说,人本主义关注个人价值,忽略社会价值。罗杰斯认为,“个体学习动机需要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得到有效激发,个体的尊严、人格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3]这其实也就是一个被接受和认可的过程。
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原则下,教师在对待待优生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基于人本主义理论的原则和态度,具体措施应该是:通过布置班级任务,让待优生发现自己的价值;对待优生给予足够的关爱和尊重,体现人本主义关怀;重新塑造待优生思想意识,树立自我意识。等等。
5.结束语
有关农村初中待优生思想转变的理论基础是教师需要关注学习的内容,这些理论基础,是教师顺利开展农村初中待优生工作的理论依据。显然,转变待优生思想意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只有基于理论的指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班杜拉[美]著,王小明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理查德,津巴多[美]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 闫龙超.初中班主任转化待优生的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