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城佛教建筑色彩意蕴探究
2020-06-23姬笑笑张可凡陈静勇
姬笑笑,张可凡,陈静勇
(北京建筑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 100044)
由于北京自古以来都是我国北方重镇,北魏、辽、金时期的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元代以后就成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多族人民世世代代在此共同居住发展,形成了以汉族为主、多元文化相互影响、和衷共济的文化发展特点。在发展进程中,礼制制度、宗教观念的影响使老城佛教形成了与本地的建筑色彩风貌逐渐融合,各类殿堂、佛塔争奇斗艳的局面,呈现出北京老城独特的佛教建筑色彩特征。佛教建筑作为老城特色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与发展便要充分地考虑其色彩的文化理念与色彩表征。
一、影响北京老城佛教建筑色彩的主要思想理念
(一)儒家思想对建筑色彩与形制的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北京佛教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人的意识、行为有着模式规范性的指引,对北京老城佛教建筑本体与建筑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特定时期社会思想、政治发展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礼制”思想在北京佛教建筑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周代制定的“凶、吉、宾、军、嘉”五礼成为当时最高的指导思想,指引人们重视三纲五常以及宗法礼制,以实现“以统百官,以谐万民”。佛教的产生很重要的原因是源于社会危机的产生与个人精神追求,于古代统治者来说,是实现自身变革与统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于被统治的大众来讲,佛教作为远离社会统治压迫与自然危机的另一精神寄托,是被迫切需求的。佛教缘起的明确性与针对性在北京也被放大。在古代礼制典章中依据建筑本身功能、对象等级等因素对建筑的开间、形制、建筑装饰、色彩也做了严格的规定,以此来区分建造主体者身份地位的差异,直接影响老城佛教呈现出两种明显的色彩风貌倾向,即“黄瓦红墙”的官式色彩风貌佛教建筑(图1)与“灰墙灰瓦”的民间色彩风貌佛教建筑(图2),建筑整体呈现出中正威严与稳定协调的氛围。
图1 雍和宫法轮殿 来源:作者自摄
图2 夕照寺山门 来源:百度图片
图3 老城内五顶造型、塔型建筑 来源:作者自摄
(二)佛教思想对老城佛教建筑氛围营造的影响
佛教思想中的宇宙结构论是佛教关于众生和佛等所居住的空间、环境的学说,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体系,佛教经文中对佛教中“世界”的描绘指引人们在佛门中潜心禅修并积极营造与其相呼应的建筑形式、设施,来寻求更加接近佛教中的净土世界。佛经中描绘的须弥山、图式化世界构成对现实佛教建筑形式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中影响最大、最能体现出对佛教世界追求的就是佛塔建筑,妙应寺白塔与万松老人塔是其中典型建筑形式的代表。在色彩上,妙应寺塔身的白色和雍和宫法轮殿屋顶的五顶造型是对佛教世界的追求的再现(图3)。寺院内外还可见部分佛教装置(图4),如狮子、转经筒、经幡等,对佛教建筑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的点缀作用,对参佛悟道的人起到引导与暗示的作用,这也是佛教文化深入现实的写照。
佛教强调众生平等、追求清幽修行环境的主张直观影响了植被的存在形态。老城佛教建筑在有限的空间,利用不同树木和种植序列来烘托氛围(图5)。雍和宫长长的列植银杏道带给人的安宁,在平地寺上营造的山间寺院有远离喧嚣之感,智化寺对植丁香树闻名于京城,其心形树叶寄托了信徒的信仰与虔诚,妙应寺白塔周边列植柏树与七叶树,柏树寓意着佛教的肃静,而七叶树也叫做婆娑树,相传释迦牟尼在婆娑树下以卧佛的形式圆寂,故此树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众生平等的佛法思想使进入寺庙中的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爱护树木,并在后续发展中形成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三)风水堪舆对佛教建筑形态的影响
风水堪舆中“地理五诀”的龙、穴、砂、水、向结合着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的象征意义,对佛教建筑的选址、建筑格局产生了主要的影响,并在建筑构建、建筑色彩等方面进行深入细化。北京老城佛教建筑格局主要呈现传统“伽蓝七堂”、前殿后塔、合院形式、宫殿形式。在中国传统理念中虚空的、精神层面的事物,人体科学论其为“隐性物质”,人体活动区域场气为阳,故寺院通过前部祭祀、后部僧侣居住来追求阴阳的平衡(图6);建筑构建上,建筑体量的大小与否与阴阳也有密切关联,建筑体量太大、太高都会使空间呈现阴性,故供奉佛像的建筑较为高大,僧侣居住的房屋较为矮小,从而影响建筑色彩面积的呈现;另建筑自屋顶到台基,也将五行五色风水意识贯穿其中,老城佛教建筑屋顶瓦的黑色、屋脊装饰、檐下彩画的蓝绿色,均通过引用五行五色中相生相克所暗含的防火之意来体现对建筑的保护。(图7)
二、北京老城佛教建筑色彩意蕴的表征
(一)传统色彩等级观念的象征
老城佛教建筑是宗教性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建筑给人以等级区别的第一步在视觉上,色彩与体量便是最为直观的体现。老城内佛教建筑色彩呈现黄、红、灰、白的色彩基因序列,与中国传统青、赤、黄、白、灰的“五色”观基本一致,而传统五色的象征意义在使用与演变过程中的明确化、抽象化、宗教化,最终成为维护“礼”的工具。老城内等级较高的雍和宫法轮殿、普渡寺大殿、广济寺大雄宝殿,占据建筑主体色的屋顶分别采用黄、绿、黑色的琉璃瓦,较高的彩度提升了建筑的华丽感,而普通等级寺庙则以灰瓦覆顶,严格遵守着等级的划分;檐下彩画除在形式上有高低等级差异外,金黄色的使用也是彰显等级重要的象征体现;墙体在多数建筑中也占据主体色,色彩主要为灰色青砖与红色抹灰,与五色中的“灰”“赤”相呼应,对建筑的风貌特色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柱门窗的红色与五色中的“赤”相呼应,在古代规定“赤”用于官式建筑;台基则多用青白石作普通方形台基,在普渡寺大殿处使用了汉白玉莲花须弥座,形式上集等级象征、佛法与美观于一体,色彩上与五色中的“白”对应,彰显建筑的雄伟与佛法的崇高。这些都是色彩空间性、象征性的体现。
(二)佛教色彩观念追求的体现
老城佛教建筑色彩序列呈现出的黄、红、白、灰色的色彩序列,与佛教推崇的蓝、黄、红、白、橙、金相一致。佛经中认为所有的事情都包含在“息”“增”“怀”“诛”四种范围以内,分别对应白色、黄色、红色、黑色,白色能够表达温和,黄色代表发展,红色代表权利,黑色代表凶狠,这些色彩以及寓意被传承应用至今;佛教中传说释迦牟尼成道时,身体释放出蓝、黄、红、白、橙、金六种颜色的光,故这几种色彩对信众而言拥有了崇拜感;《阿弥陀经》中描写到“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常作天乐,黄金为地”,表明信徒对所崇拜的色彩在佛教世界的应用,同时在营造现实佛教环境时也将这些崇拜与信仰融入其中,从而寻求更加接近的佛之境界,有利于信众参禅悟道。老城佛教建筑上使用的黄色琉璃瓦、檐下含有佛教装饰元素的精致的青蓝色彩画、白色青白石门券、红色的柱门窗、须弥座上汉白玉的装饰,以及众多的墙体绘画装饰等都与这些色彩景象不谋而合。
图4 佛教装置及植被 来源:作者自摄
图5 佛教建筑内的植被 来源:作者自摄
图6 智化寺建筑平面图 来源:百度图片
图7 智化寺如来殿及万佛堂 来源:作者自摄
(三)不同民俗带来的色彩表征差异
北京老城佛教建筑色彩主要倾向为红、黄、灰色,包含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情感。老城佛教建筑主要包括中原地区的汉传佛教与自藏族地区传进的藏传佛教。汉族人民喜爱红色、黄色,在汉族文化里,红色象征着喜庆、神圣、正义,白色象征着悲哀、反动、失败,但在藏族文化自己的色彩体系中,则将白色视作颜色之母,是最珍贵的颜色,而将蓝、绿、黄、红视为颜色之父。这些色彩喜好因素也融入了老城佛教建筑色彩中。妙应寺白塔作为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代表,塔身所呈现的白色便是不同民族的不同色彩观念的直观体现,而塔基墙体的红色又对应本地尊崇的传统“五色观”,符合了藏族地区民族的色彩审美。
结语
北京老城文保类佛教建筑的色彩由众多因素影响而成,文章只分析了其中较为主要的几条,实则还有其他众多方面。老城内佛教建筑色彩是体现佛教观念与思想的重要表征,同时也是北京老城整体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现在亟待保护与更新的现状,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时,需透过色彩表征充分考虑到其建造时代背景、宗教信仰追求、地域特点、建筑实用等营造思想,把控建筑整体色彩,完善建筑局部色彩,并对建筑周边设施与自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在保护与更新中寻求平衡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