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研究
2020-06-23沈琼姚子颖王思萍
沈琼,姚子颖,王思萍
(东华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上海 201620)
一、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的背景
创新设计是一种通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改良性设计,从而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并创造出新的价值的设计行为。Verganti在2008年指出,创新设计并不是产品和服务所使用的技术方面的革新程度,而是指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者的感受变化程度,这种质的变化正是创新设计的本质。可以说,通过对已有事物的理解及认知,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并赋予产品和服务以全新的理念,最终影响甚至改变用户固有的观念及生活方式。
随着工业设计领域中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用户需求的不断细化和设计师团队的壮大,对于未来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方向也越来越值得我们重新思考。在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它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也是推动我国知识经济时代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创新设计人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老师理论(或案例)讲授—布置相关命题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模式,限制住了创新设计人才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环节及项目实践环节,发现目前创新设计人才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点。
(一)缺乏自我的视点,设计问题不明确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大相径庭的,每一个设计问题都需要重新来定义,而不是一味地沿袭着传统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问题来展开讨论。在课堂教育环节中,对于产品或服务的“痛点”洞察阶段,经常会遇到本科生或研究生缺乏自我的视点,对设计问题的分析和凝练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对设计问题不得要领、设计进程停滞不前的现象。
(二)设计认知能力薄弱,设计逻辑不严谨
图1 “研光”情感化闹钟设计(设计:刘昊雨;指导:沈琼)
设计认知是以人、事、物、理的相互关系为内核的知识研究,也是解决设计问题的重要前提。人、事、物、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创新设计过程中更有序地协调内外因素关系,并将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更好地推动创新设计行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涉世未深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对人、事、物、理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不透彻,而导致设计逻辑不严谨,产品或服务无法满足用户情感及生理需求。
(三)观察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疏浅
当观察任务和思维发散目标都不明确,且不知道如何使用匹配性的研究方法时,设计进展就会停滞不前,这是在校的创新设计人才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并且,用户行为的观察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疏浅,也会直接导致所获得的设计提案浅显、说服力苍白,从而无法得出最有效的设计解答。这也是多数学生拖延设计任务或中途放弃设计任务的原因所在。
(四)缺乏项目推进中的交流沟通能力
目前,多数大学生由于在家庭教育中并没有得到父母真正的平等相处,而长期在父母以长辈自居的说教下生活和学习;同时,在学校教育中,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造成他们缺乏积极沟通的能力。创新设计人才同样在这类传统教育方式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下,缺乏创新性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各种项目进展中的矛盾缓解能力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专家论坛上,呼吁教育界应重视对创新型人才沟通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点
未来的创新设计人才是设计领域中新型的、高端的专业设计师,也是设计方向的引导者,为了解决以上创新人才所面临的4个问题,结合了相关文献调查、方法理论研究以及东华大学与日本理光公司的产学研实践项目的成果,总结出具有针对性的、涵盖认知层面和实践方法层面的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要点。
(一)认知层面的能力培养
产品意象来源于人对产品的认知。《礼记·大学》中写道:“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此处的格物即认知。认知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学习和研究人、事、物、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演绎出的微妙的逻辑关系运用到设计方案中,梳理并解决设计问题。
1.自我视点的整理
在系统的创新设计项目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的是设计行为与方法,而忽视了设计结果及运用效果。换句话说,“如何设计”是我们一直以来所重视的,而“设计什么”相对来说被忽视了。在批量化生产和消费的20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因为物资匮乏、供不应求,我们可以不重点考虑“制造什么”。但是,在环境资源趋于有限的现代,“设计什么”这一问题越来越显得深刻而尖锐了。
在创新设计时代,为了设计出具有全新价值和意义的产品或服务,首先设计师必须整理自我的“视点”,感悟设计与人类思想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所在。设计过程应该围绕人类想要实现的价值目标来展开,过程本身影响着设计最终的品质。
2.设计问题的探究角度
对于复杂化、高度化的创新设计项目,并不应急于解决对方所给予的问题,而是需要对设计问题本身进行思考和整理,来重新设定问题。例如,我们在设计鼠标时,如果仅仅围绕鼠标本身的使用问题的话,自然而然框住了我们思维活动范围。如果从更高的思维角度出发去思考鼠标存在的必要性和使用价值的话,那么呈现出的解答会更丰富更合理。一般来说,相对低一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
重新设定问题是由问题解决型转变为问题发现型的关键过程,通过重新思考和探究来发现潜在问题是创新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
3.五感感知能力的提升
创新设计的本质就是为用户设计一种新的体验,通过五感的感知来实现用户的情感需求。多年来,笔者在五感感知与用户认知行为的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得出高品质的音指示设计给视觉障碍者提供舒适及便利的使用环境;设计师、供应商、终端用户三类用户群在视觉与触觉的看、触摸、使用的不同交互过程中的感知存在明显的差异。诚然,在设计中五感感知的合理掌握和运用将会带来更人性化、更合理化的设计方案。
2016年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系与日本理光公司就中国市场的办公产品设计研究进行产学研合作。其中“研光”情感化闹钟设计是从五感中的嗅觉入手而设计出一款带有咖啡机功能的闹钟,利用研磨和冲泡咖啡时,散发的诱人香味来唤醒用户。(图1)
(二)实践方法层面的能力培养
1.参与观察法
通常,用户无法准确地表达出自己都没有体验过的全新的“乐趣”或“有意义”究竟是什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访问调查和询问调查都存在着其限制性。深泽直人等提出的“参与观察”对人类行为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多年来,在文化人类学领域一直沿用该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的研究。于是,用户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什么问题,或者抱有什么潜在性的不满,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深入思考研究。
在深泽直人的部分作品中,通过深挖用户过往的经历内化成自然的潜意识,而获得行为与产品界面之间浑然天成的匹配性,甚至包括用户的使用习惯、使用经验(是否曾经使用过)、产品与本土文化的关系等。深泽直人的这个无意识设计理念也正是他对用户行为及心理观察的经验的升华,并引导着他的设计思维。
在参与观察法中塑造和培养设计师的同理心显得十分重要。成功的设计师都具有很强的同理心,他们能通过用户的语言、行为或环境中留下的细微痕迹来读出用户需求并预测设计的可能性。在IDEO,优秀的设计不是始于一张图画或一个精巧的小装置,而是基于对人们的深刻了解,IDEO公司曾举行的一次玩“谁的生活”的游戏方式给我们带来很好的学习启发。游戏要求设计师根据同事的钱包、公文包或背包等(包内不含有任何表明姓名的物件),猜测包的主人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通过分析和推测就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并知道“谁的生活”非常有趣。
2.聚散思维分析法
2005年英国设计委员会提出了被11家著名设计事务所最为推崇的Double Diamond Model(双钻石模型)。诸多设计项目主要分为发现、定义、开发和实现四个阶段,以前期用户调研为基础,分析客户观点、整理实景照片、收集文献资料;然后以头脑风暴讨论等方式,通过发散、收敛、再发散、再收敛的方式进行迭代,逐步洞悉关键问题;最后,收集设计想法、明确设计概念、完成设计方案。
在与日本理光公司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中,主要采用了双钻石模型,共收集整理出80+个客户观点,聚类分析形成若干个关键问题,通过头脑风暴与焦点小组方式发散出40+个设计想法,通过整理逐步明确10个设计概念/方向,由此展开完成了20+个设计方案,再通过设计风格提炼,逐步完善成为最终的设计结果。(图2)
3.交流协作法
创新设计师通过把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内部因素相结合来创造新产品和新服务,因此组织规划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对创新设计人才来说尤为重要。这种游刃有余的团队协作能力,主要包括设计师与用户、供应商之间的沟通、设计师与工程师之间的协作等。
在观察用户时,由设计师、工程师、人机工学专家、文化人类学专家等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团队来分析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再优秀的设计师也很难完成产品生命周期的所有体验设计。同时,产品的易用性改良设计并不是只通过观察用户就能确定的,而要在设计之前通过团队的周密观察和讨论,总结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和内心的期待。其次,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加工制作过程中,关于产品的结构、材料、加工工艺等都需要设计师与工程师的紧密交流和配合来共同完成。
四、结语
图2 双钻石模型在中国市场的办公产品设计项目中的应用及成果(指导:姚子颖、沈琼)
通过团队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和产学研合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创新设计人才需要逐步强化认知层面的三个能力及掌握实践方法层面的三个方法。同时,需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比重,它是提高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将进一步拓宽创新设计人才跨界知识的交叉运用及资源整合等能力。其次,高校可通过架构创新设计中心平台,融教学、科研、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等于一体,将校内的科研基地向企业或研究机构延伸,促进创新设计人才的成果转化和落地,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手和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