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6-23杨旭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鼻窦乳头状符合率

杨旭东

近年研究显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多次复发,可发生恶变的可能性将近10%,显示内翻性乳头状瘤为良性与恶性之间的一种边缘性肿瘤。本病组织学上属于良性肿瘤,但高复发率的特点,易导致癌变的发生。从临床研究来看,鼻腔内手术复发率的降低,与术前诊断、临床分期有着直接关系[1]。因此,其影像诊断和规范治疗,特别是术前全面掌握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ose inverted papilloma,NIP)的影像学特征、分期和起源等指导手术一次性彻底切除等受到临床高度关注。MRI 作为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常用的诊断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肿瘤侵犯程度及形态,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表现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以70 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将MRI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结果,作如下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资料来自我院2019 年5 月—2020 年5 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 例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其中,男42 例,女28 例,年龄31~76 岁,平均年龄(51.8±4.5)岁,病程17 d~5年,平均(3.97±0.64)年。病理检查分期,参照Krouse 分期标准,以术中实际分期作为标准,T1期11 例,T2期28 例,T3期23 例,T4期8 例。

1.2 方法

(1)CT 扫描。采用GE lightspeed VCT64 排 MSCT 行CT 扫描,层厚5 mm、层距5 mm、螺距为1 mm、重建层厚1.25 mm。于患者行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注射速率:2~3 mL/s),于注射后0.5 min、1 min、2.5 min 分别行动脉期扫描、实质期扫描和延迟期扫描。(2)MRI 扫描。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 MRI 扫描仪器,分别行冠状位 STIR-T2WI,横断位TSE T2WI、SE T1WI、DWI、矢状位SE-T1WI,后经过肘静脉注射钆喷提酸葡甲胺0.1 mmol/kg,行增强扫描。

1.3 诊断标准

按照Krouse 分期标准,以实际分期为参照,并对CT 和MRI检查进行分析,观察其不同检查方式下的分期符合率。其中,Krouse 分期标准为:T1期—病变仅局限于鼻腔 ,无鼻窦侵犯 ,肿瘤仅局限于鼻腔的1 个壁,或鼻腔内广泛的区域 ,但必须不侵犯鼻窦,无恶变;T2期—病变侵犯窦口鼻道复合体和筛窦,无恶变;T3期—肿瘤侵犯上颌窦的侧壁、前壁、后壁、上壁、下壁、筛窦,无恶变;T4期—肿瘤侵犯鼻窦内,病变累及毗邻的结构,肿瘤已恶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MRI 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

经临床诊断,采用MRI 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97.1%,高于CT 检查方法的 94.3%。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如表1 所示。

2.2 MRI、CT 及病理结果比较情况

经MRI 检查病理T 分期符合率为97.1%,明显高于CT 检查方法的85.7%。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是常见鼻腔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从临床报道显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在鼻腔肿瘤中的发病率在0.5%~4.8%,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2]。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发病于鼻窦与鼻腔的黏膜之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多表现出易复发等情形。在鼻内镜手术时,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有效分级,是科学实施鼻内镜手术进路的重要保障。

在MRI 和CT 诊断中,两者的具体表现为:(1)CT 表现。鼻腔鼻窦出现软组织病变,且密度较为均匀。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早期,以单侧发病为主,病灶相对较小,呈上颌窦方向生长。对于受累的鼻窦壁表现出受侵蚀、骨质增生的情况。(2)MRI 表现。在MRI 诊断中,能够对肿瘤的侵犯程度、形态等要素进行清晰显示,并且对肿瘤、炎性的鉴别能力比较突出。由图1-5显示可以知道,在MRI 的显示中,T1WI 成呈稍微不均匀等信号,T2W1 呈不均匀高信号。脑回征是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形态学特点,具有稳定、可靠等特点,可表现出较高的阳性率。因此,MRI 与CT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诊断中,诊断表现具有差异性,MRI 对肿瘤侵犯程度、形态等的清晰显示,明显优于CT。

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术后易发,主要是由于手术无法实现肿瘤的彻底切除,且在多次术之后,肿瘤易发生恶变,成为鳞状上皮细胞癌。王春宇[3](2016)在研究中发现,经多次手术切除不彻底之后,术后复发率高达43.6%,恶变率为8.4%。李红艳[4](2017)在研究中指出,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经手术治疗之后,面临42.7%的复发风险,并且在多次手术之后,良性囊肿易发生癌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孙明霞,刘中林[5](2016)在研究中得出,经CT 检查诊断,能够实现对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性质、分级及形态进行有效明确,进而提高术后治疗率,降低复发风险,有助于防止多次手术所引发的癌变问题。这说明,在经病理确诊之后,需进行好术前详细的影像学检查,明确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分级,科学确定鼻内镜手术进路。本文数据显示,采用MRI 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为97.1%,高于CT 检查方法的 94.3%。经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与现有研究结论一致。RMI 在获得CT 诊断结果的同时,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与黏膜炎症、潴留分泌物的差异,进而更好地区别肿瘤与周围软组织的关系[6-7]。因此,MRI 与CT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符合率无差异,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但MRI 显示内容更加全面。

表1 CT、MRI 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

表2 MRI、CT 及病理结果比较情况

图1 -5 MRI 典型表现

鼻腔内手术治疗,是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切除的重要方法。但是术后易复发,导致恶变的发生。为此,在术前准确判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分析,有助于手术式选择及肿瘤的彻底切除[8-10]。本文研究数据显示,经MRI 检查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病理T 分期符合率为97.1%,明显高于CT 检查方法的85.7%(P <0.05)。这说明,在对肿瘤起源及临床分期中,MRI的诊断效果优于CT 诊断方法,为临床切除手术的实施提供了手术式选择的可靠依据。但是,无论是MRI 还是CT,均无法对肿瘤临床分期判断达到100%。为防治复发、恶变等的发生,应有效借助MRI 的临床分期,实现术中肿瘤组织彻底切除[11-13]。

综上所述,与CT 诊断相比,MRI 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特别是在对鼻内翻性乳头状瘤分期诊断中的符合率高于CT 诊断,在临床分期诊断中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鼻窦乳头状符合率
SMARCA4在鼻腔鼻窦畸胎癌肉瘤中高频性丢失
鼻窦内窥镜在耳鼻喉病变临床诊治中的应用分析
喉前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癌变1例
鼻腔、鼻窦神经鞘瘤1例
超声造影结合定量分析法诊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价值
经济型鼻窦球囊在功能性鼻内镜鼻窦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乳腺包裹性乳头状癌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