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20-06-23麦峥嵘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9期
关键词:夹脊督脉痉挛

麦峥嵘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疗养院,广东 广州 511490)

肢体痉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上下肢屈伸肌痉挛、协调功能及运动功能障碍等,痉挛可引起关节挛缩畸形,若不尽早纠正可导致终生残疾[1]。因此,早期抗痉挛治疗尤为重要。康复训练是临床改善肢体痉挛的常用方法,可帮助患者纠正异常运动状况,改善肌张力,抑制痉挛[2]。但该方式对患者主观能动性要求较高,需患者全力配合方可提高改善效果。中医认为,脑卒中是因气血逆乱,产生痰、火、瘀等,致使血溢脑脉、脑脉痹阻,进而导致筋脉失养,发为痉挛。针刺是治疗脑卒中的传统方法,可通过刺激穴位扩张血管,提高缺血区血液供应,形成新的运动传导通路[3]。本研究分析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广州市番禺疗养院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78岁,平均(65.34±3.74)岁;病程20~62 d,平均(37.85±6.51)d。观察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5~78岁,平均(65.33±3.81)岁;病程21~60 d,平均(37.65±6.4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脑卒中诊断标准[4],伴半身不遂、口舌斜、语言不利等症状;经MRI或CT确诊,伴吐字不清、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等症状。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意识清晰,生命体征稳定;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有脑外伤史者;其他疾病导致的肌痉挛者;脑卒中次数大于3次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康复训练治疗。①抗痉挛体位负重练习:患者坐于治疗床上,双手平放,控制重心由一侧向另一侧反复转移;移动至患侧时,患侧上肢屈肌拉长,并保持1~2 min,下肢负重屈曲,拉长下肢伸肌,保持1~2 min。②肌力训练:保持匀速缓慢牵引患者痉挛肌肉,每次牵拉至末端时,停留5~10 s;待痉挛缓解后,逐渐回到起始处,由肢体近端至远端依次牵拉。③通过Bobath技术、Rood技术等神经发育治疗技术,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活动模式,抑制患肢异常反射。④帮助患者进行站位平衡、起坐训练、步行训练等常规训练,根据患者情况循序渐训练。每日2次,每次45 min,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选取华佗夹脊穴及督脉穴位。华佗夹脊穴从第2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取穴,每间隔2~3个椎体取穴,直至第5腰椎处;督脉穴自大椎每间隔2~3个椎体取穴,直至长强;另取患侧肩髃、合谷、外关、足三里、环跳、丘墟、伏兔、悬钟、曲池、昆仑等穴位。操作:选取0.30 mm×40 mm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于常规消毒后进针。以斜内侧刺入华佗夹脊穴,深度为13~25 mm;向上斜刺进入督脉穴,深度为13~25 mm;其他穴位均采用直刺,曲池、肩髃深度为25~40 mm,足三里、伏兔深度为25~50 mm,合谷、外关深度为13~25 mm,昆仑、丘墟深度为13~20 mm,环跳深度为50~75 mm,悬钟深度为13~25 mm。所选穴位均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 d。连续治疗4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①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测法(FMA)评估,包括上肢33项,下肢17项,共100分。评分与运动功能呈正相关。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该量表包括洗澡、饮食、控制小便、如厕等10个方面,共100分。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佳。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FMA评分、BI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s)

表1 两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FMA评分 BI评分观察组 40 治疗前 39.68±9.54 41.37±8.12治疗后 68.42±7.95△▲ 66.47±8.75△▲对照组 40 治疗前 40.15±9.34 42.24±8.01治疗后 54.87±7.66△ 55.34±7.68△

4 讨论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主要因大脑神经受损后持续向神经-肌肉接头发出动作电位,从而对身体一侧造成影响,导致肌肉持续性收缩[5]。目前,临床改善脑卒中后肢体痉挛主要以康复训练为主,通过矫形器、肌肉牵拉、关节活动等有效抑制患肢痉挛,降低肌张力,并通过反复训练建立良好的持续效应,逐渐纠正运动异常状态,协调患者肢体,促进肢体运动能力恢复[6-7]。单纯康复训练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其受患者主观影响较大,且过程较为漫长,患者治疗依从性欠佳。

脑卒中后肢体痉挛属中医“痉证”“筋病”等范畴,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表明阳气充足可养筋温神,使四肢关节柔和,运动功能增强。脑卒中后正气受损,机体阳气不足,筋脉失于温养,且经脉瘀堵、气血不畅,并随着病情进展加重阴阳失衡,从而引发脑卒中后肢体痉挛[8]。治疗应以温补阳气、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为主。殷玉鹏等[9]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结果显示,联合组FMA、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M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FMA、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结果一致。表明针刺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可有效提高肢体运动能力,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少痉挛的发生。

针刺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本研究主要选取华佗夹脊穴及督脉穴。华佗夹脊穴具有醒脑开窍、调和阳气、调神通络之效,还可柔和筋脉,加快痉挛肢体恢复。督脉通脑络肾,针刺督脉可平衡阴阳、补益脏腑,有效调节全身气血,改善患肢功能。研究显示,针刺患肢可激活周围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网络重组速度,增强肌肉兴奋性,有效防止肌肉萎缩现象,提高患者肌力,从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10]。此外,针刺还可减少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含量,提高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水平,产生突触抑制作用,改善肢体痉挛状态。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后可进一步激活感觉-运动系统的反馈模式,加快正常活动模式的建立,抑制肌肉痉挛,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刺与康复训练联用可提高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速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猜你喜欢

夹脊督脉痉挛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鲍远程从督脉论治脊柱疼痛经验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中正平和是养生的根本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从“阴中求阳”论治“督脉生病”
防运动后肌痉挛喝水不如补电解质
最方便的健身
健身气功与“夹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