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粮油检测准确度的途径

2020-06-22黄天颖徐佳佳孟繁霞

食品安全导刊·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准确度

黄天颖 徐佳佳 孟繁霞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公众的日常生活,同时对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问题。鉴于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提高粮油检测技术,期望通过高效率的粮油检测技术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油检测;准确度;粮油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日常生活,我国作为一个产油产粮大国,一旦粮食安全方面出现问题,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鉴于此,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粮油检测工作,通过多样化的检测渠道来提高我国的粮油安全。

1 提高粮油检测准确性的意义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居民每天消耗的粮油产品数量巨大。由此可见,粮油产品在食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一些粮食中,黄曲霉毒素和各类添加剂等超标,对居民的饮食安全带来了威胁。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保障粮油质量,一定要采取多种手段做好粮油检测工作。高质量的粮油检测工作不仅可以避免一些劣质粮油上市,同时对我国的粮油存储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2 粮油检测工作的具体内容

一般情况下,粮油检测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首先,需要对粮油食品进行物理检验。在物理检验过程中,要依据一些物理手段对粮油制品的外形、重量、品质特点进行检验。常见的物理检验如对大米和小麦的颗粒完整性进行检验以及其粉类粗细程度检验等等。物理检验可以初步对粮油的质量进行测定。其次,化学检验。化学检验主要依靠一些化学设备和化学仪器对粮油制品进行检验,借助化学设备和化学仪器,不仅可以分析粮油作物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以对其中包含的一些细菌和重金属物质进行检测。比如利用化学仪器可以检验出粮油作物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而一般的物理检验只能检验粮油作物的外形和质量,但是却不能对其中的金属元素、毒素以及细菌种类进行检验。最后是感官检验,感官检验主要依靠生理感官对粮油作物进行检验,如通过视觉分析粮油制品的成色,饱满度以及外观等等,如通过品尝来感受粮油作物的口感以及品质。和前两种方法相比,感官检验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粮油质量检测途径,但是这种检测方式也存在个体差异性较大、易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干扰等缺陷。

3 提高粮油检测准确度的有效途径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问题关乎我国的经济和民生稳定。近些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相关部门也采取了系列整治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但是结合粮油制品的检测现状可知,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粮油产品除了供给大众日常食用之外,还用于出口外销。鉴于此,相关部门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粮油制品检测力度。鉴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措施来提高粮油检测准确力度:首先,要及时更新粮油检验标准,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粮油检测方法;其次,相关部门要购进先进的检验仪器和检验设备,以此来提高粮油制品检测质量;再次,需要采用合适的检测手法选取粮油制品样本;最后,要不断提高粮油检测人员的检测水平和检测能力,并对检测误差进行记录[1]。

3.1 及时更新粮油制品检测标准,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粮油检测方法

当前,大众对食品的质量要求逐步提高,政府部门也要结合当前市面上的粮油制品及时调整粮油检测标准,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粮油检测方法。

粮油检测部门应该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变化,积极采纳国际粮油市场上的一些先进标准,并将其和我国粮油质量检测标准加以融合。除了对粮油检测标准进行更新之外,也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粮油检测方式。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粮油检测方法不仅会影响粮油制品的实际检测结果,同时对粮油制品的检测准确度也有一定影响。当前,我国的粮油质量检测标准分为4个等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企业标准。结合实际的粮油检测情况来看,采用不同的标准检测粮油制品的质量,最终得出的检测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粮油检测质量,应该结合地方要求和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粮油质量检测方法。比如粮油制品的检测人员应该结合被检测粮食的特点以及个人的检测经验和实际的检验环境采用适当的检测方式。如检测人员需要对南方产出的大米水分和东北大米水分进行检测时,可以采用双烘法,即将粮食样品分别放在105 ℃和130 ℃的环境中烘干,然后对比两种温度下粮食的水分。经过试验得出,在105 ℃下,粮食样本的检验结果更加精确。鉴于此,在今后检测高水分粮油制品的过程中,可以在105 ℃条件下进行检测,从而提高检测效果和检测质量[2]。

3.2 及时更新粮油制品检测仪器和设备,做好检测人员技能培训工作

当前在对粮油制品质量检测过程中,除了会使用到离心机之外,还会使用红外光谱仪和相关的纳米检测设备来检测粮油制品的质量。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设备的质量以及最终的检测结果,降低检测误差,相应的检测部门应该对一些老旧的粮油检测设备予以更换,并按照国际粮油食品检测标准购买粮油检测仪器,从而,确保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除此之外,相关检測部门还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和业务水平。粮油制品的检测工作,不仅要求检测人员具备专业的检测知识,同时也要求其掌握丰富的检测经验。比如检测部门在选拔检测专员时,首先可以从农科所和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然后通过检测知识考察以及检测流程实操等方式对其进行考察,在其上岗之前还要进行严格的岗前训练,直到考核通过后才可以上岗。

3.3 采用正确的粮油扦取和分样手段,提升检测质量

扦取样本即在已经选定的粮油制品中抽取出最为原始的检测样本,然后将其混合,再从混合样本中选出平均样本,最后从平均样本中挑选出合适的分样样品。在粮油质量检测工作中,样品扦取属于最为关键的一环,样品扦取的质量和速度都会对最终的粮油质量检测结果产生影响。鉴于此,检测人员在样品扦取过程中,一定要确保被选择样品的代表性[3]。

比如在检测人员扦取粮油样品的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样本的选取:首先,检测人员需要按照国家粮油食品检测标准来进行样本选取,在原生粮食的扦样以及分样过程中要按照GB/T 5491-1985《粮食、油料检验扦样法、分样法》进行选择;其次,要最大限度降低样品外界环境的干扰。比如在对样品进行运输的过程中,样品所处的环境不得高于额定温度标准,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样品的质量產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检测结果。同时也要保障取样工具的清洁度,如果取样工具受到了污染,在取样时,工具上的污染物会进入到原生粮中,对样本产生污染。最后,在完成取样后应该将粮食样本单独放入指定的容器内储存,除非有特殊要求,否则严禁混合粮食样本。

3.4 准确记录检测数据,采用多手段降低检验误差

除了做好粮食样本选取工作之外,检测专员还要对每一次的粮油质量检测结果进行精确记录,检测结果对衡量粮油制品的实际质量具有重要作用。粮油制品的质量并非一成不变的,储藏温度、湿度以及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都会对粮油制品的质量产生影响。基于此,检测专员除了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之外,还要对检测结果进行电子备份。同时,粮油质量检测报告必须由专人负责看管,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改动,以此来保障检测记录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除了做好记录检测工作之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粮油制品检测质量,检测专员在检验过程中,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降低检测误差。在实际的粮油质量检测工作中,不产生误差是不可能的,即便检测工作人员的检测工作再细致,检测设备再先进,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鉴于此,为了保障检测报告真实准确,要尽可能降低实际检测值和理论检测值误差。

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有两种:人为测量误差;测量设备与测量仪器误差。除此之外,环境等外围因素也会引起误差,但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往往会对环境因素忽略不计。鉴于此,为了降低误差,也应该从以上两方面入手。

在实际的粮油制品检测过程中,在检测之前,检测人员需要先对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调试,确保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此外,检测专员还要定期对检测设备和仪器进行误差纠正和误差值调整,从而最大限度上降低误差。同时,检测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检测流程对粮油制品进行检测,比如针对一些高温易变质的粮油制品进行检测时,检测人员一定要对检测场所内的环境温度进行调节,确保环境温度符合检测要求。同时,检测人员如果需要对检测数据进行整理和修改时,要借助大型计算机对检测数值进行精确计算,以此来提升检测结果的精确性。

4 总结

综上所述,粮油制品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人民和相关政府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粮食大国,粮油制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仅关乎到公众的健康,同时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为了保障居民的用粮和用油安全,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粮油制品的检测工作,通过优化检测仪器检测设备、缩小检测误差值等方式来提高粮油制品检测质量的精确性,从而保障消费者吃得安心、吃得放心。

参考文献

[1]王瑞鑫,李书国.纳米免疫传感器法快速测定粮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J].中国粮油学报,2016,31(11):145-149,156.

[2]何平,陈曦,林建国,等.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工作的分析建议[J].中国酿造,2013,32(10):154-156.

[3]谢刚,叶金,王松雪.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方法评价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6,37(17):270-274.

猜你喜欢

准确度
影响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准确度的因素分析
论提高装备故障预测准确度的方法途径
谈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浅析提高食品质量检验分析结果准确度方法
Word中“邮件合并”功能及应用
企业资产评估的不确定性、准确度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基于互信息的图像分割算法研究与设计
对GB 17167实施过程中衡器准确度要求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