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体系下的教师专业深度发展
2020-06-22李静波
李静波
多年来,我校始终致力于“创新教育”的研究,立足五种“创新能力”(获取与检索信息、发现并提出问题、多角度探索、发现规律、证明结论)、六种“创新精神”(敢提异议、持之以恒、不怕失败、实事求是、善于合作、寻根究底)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进而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生”这一办学目标。要实现对学生进行创新素养的培养,需要有一批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教师,即创新型教师。
2012 年,教育部下发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稿),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我校以此为基准,结合学校“创新教育”的特殊要求——以培养创新型教师为目标,吸收、内化、整编,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框架,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深度。
一、为创新型教师塑形,使其专业发展有高度
我校所定义的创新型教师,是指在完成基础教育阶段任务过程中,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能在研究中进行创造性工作的教师。围绕这一核心定义,我校将创新型教师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立足“仁爱、博艺、创新、求品”四个维度,打造创新型教师形象。
“仁爱”为本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会爱,就不能创造性地与学生沟通,创新型教师在其专业思想中必须牢牢树立“以爱育爱”;“博艺”为重点,着眼于学生为本,教师的专业知识需要渊博而通达,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融会贯通,引领学生全面成长;“创新”为突破,教师应不断更新专业理念,在研究中创新,创造性地引领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求品”为追求,教师要具有高尚的职业追求,能够立足于实践岗位,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品牌型教师。
二、为创新型教师聚力,使其专业发展有厚度
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其规律所在。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指出:“生长的能力需依靠别人的帮助,也有赖于自己的可塑性。”同任何一项职业发展一样,教师必须具备职业认同、知识积淀、能力运转、技能提升、沟通发展等五个关键因素;着眼于内驱力、学习力、教学力、研究力、沟通力等“五力”提升;构建“创+”项目,即以“实施‘创新教育的能力”为目标引导,以“+”为融合和链接,通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创新活动,聚力发展。
(一)实施“三讲两评议”,推进“创+内驱力”
我校立足“以爱育爱”为核心,以“我是本岗位最高责任人”为驱动,开展“三讲”(演讲——不忘初心,宣讲——榜样示范,论坛——全校共举),形成共同愿景;開展两评议(学生评——我喜欢的老师,家长评——我感动的老师),形成价值认同。“两同”合一,促升教师内驱力,提供专业发展的韧劲。
(二)运行“三三”学习模式,强化“创+学习力”
这里的“学习力”是指个人或组织学习的效能,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学习既是教师的工作方式,也是教师的生活方式,最终是教师的存在和活动方式。在发展教师学习力中,我校以“创新教育”为思想引领,抓住“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采用“三种形式”(阅读式学习、对话式学习、观摩式学习);突出“三个结合”(问题与专题相结合、个体与全员相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达成学习力的提高,扩容专业发展的积淀。
(三)构建“双线并举”发展图谱,开拓“创+教学力”
教学力是衡量教师综合业务能力的一项指标,它是在成就学生发展的前提下,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教学态度与意识、知识与技能、形象与气质、目标与价值等特质。我校立足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构建“双线并举”发展图谱,开拓教学力的发展愿景,成就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
(四)创建“五循环”研究路线,致力“创+研究力”
教育研究力是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必备的基本能力,主要指教师提出、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的能力。我校立足行动研究, 围绕“学习、设计、实践、反思、提炼”,循环反复,主动建构,致力于“研究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五)建立“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沟通公式,发展“创+沟通力”
教育关乎“人”的成长,教师始终处于“人”的交际圈内,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同行等。教师的沟通力主要体现在表达力、倾听力、随机应变力等,它的高低决定了突破自身局限以及解决困境的效果。采用“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沟通公式,能发展教师沟通力,提高专业素养。
以“创+”项目来牵动“五力提升”,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持久性。
三、为创新型教师筑台,使其专业发展有效度
要想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还要运转教师发展的活力机制。
(一)学校:创新“发展方式”,优化机制
一是形式由“培训”转向“培养”。“培训”更多的是强调“外加”的影响。现在的学者普遍认为,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通过自我建构形成的“内生长”,而“培养”更多是体现在由“外建”转向“内生长”。着眼于骨干教师的培养,我校组建了四个“品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室”,每一个工作室,都有一名导师和几名骨干教师组成。同时,制定了《金二小学品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金二小学品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开展了相关活动。在这项工作中,我校主抓三项引领:第一,组织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第二,组织教师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坚持课题引领;第三, 对教师进行全面发展跟踪——坚持教学引领,实现了“三位一体”(教研、科研、师训)的培养模式。2015年,学校先后有 11 名教师成为区学科品牌教师,2016 年,又以这些教师为基础,成立了“学校品牌教师工作室”,持续培养。
二是进程由“整体”转向“梯级”。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程度不一,需求不同。必须基于不同梯度,搭设不同的“脚手架”,精准提升。我校将教师以入职时间为基准,建立了“新上岗教师—教坛新秀—成熟教师—品牌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培养路径,明确培养方式,着力提高培养实效。
三是评价由“单体”转向“团队”。学校以学科年级教师为基本发展团队, 以整体优势为评价出发点,强化“学校目标导引,年部自我扶助”,年度实施“和谐年部评比”,形成“劣势填平,优势出色”的良性循环。
(二)教师:建立“共同体”,优化互助
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自于同伴互助,但又高于同伴互助,主要凸显在群体中的参与性、实践性与服务性。具体体现在:建立合作体,形成互助成长;运行师带徒方式,强化引领作用。
(三)专家:建立“委员会”,优化引领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要促进每一名教师都成为“教育工作上的明白人和能人”。实践表明,没有专业“指导”和“帮助”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实效性难以保证。学校聘请专家进校园,实施引领,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成立“专家委员会”,进行跟踪引领。
总之,让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深度,其核心离不开从教价值感、专业成就感、集体归属感,“三感”合一,方能打造创新型教师。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