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2020-06-22李发国岳慧君尹付成
李发国 岳慧君 尹付成
[摘 要]文章以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为例,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计以及考核评估四个方面介绍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形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素质教育课;设计与实践;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6-0123-03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是对“课程思政”的科学阐释。课程思政是依托现有的课程,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道德品质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是课程思政天然的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其使命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是湘潭大学立项建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以材料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关系史、“中国制造2025”涉及关键材料大解析、新材料新生活为主要内容。该课程紧扣材料科学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关键材料的诞生背景、团队研发过程、运用前景、社会效益为主线展开,让学生站在国际前沿的高度来认识材料在人类文明中的支柱作用,特别是我国航天军工材料的发展状况,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学习的自豪感。课程着眼于内容的科普性、趣味性、前沿性,把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式设计、考核评估当中。
一、教学团队建设
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程的关键在于做好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育人”,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3]。
一是要增强教师的“理想信念”。作为材料领域的高校教师要紧跟国家材料相关领域的发展目标,如“中国制造2025”、“材料基因”工程计划、“两机”重大专项等,发展思路由过去的“一代装备、一代材料”转变为现今的“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材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材料科学领域的教师首先要树立为国家材料事业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才能把握正确的教学方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
二是要提高教师的“道德情操”水平。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条件,体现了道德育人的导向。作为材料学科的教师,除了要有伦理道德情操,还要有职业道德情操、专业道德情操。职业道德对为人师表的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要,比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始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专业道德核心是基于教师对于专业工作、对学生的“爱”,其主体是对专业工作、对学生的“责任”[4],备好每一堂课,站好每一次讲台,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
三是要丰富教师的“扎实知识”。这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体现了知识育人的导向。教师的职业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自己一瓶不满、半瓶晃荡,那是教不好学生的。“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作为科普性的课程,选课学生来自文、理、工不同专业,如何让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听得懂、听出味”,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善于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文、理、工知识联系起来,从广度上把单一领域的材料知识变成有滋有味的科普知识。
四是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作为一门全校性选修课,绝大部分学生是带着知识的渴求来选择该门课程的,教师除了要依照课程教学大纲来安排教学外,还要分析选课学生来自哪些专业,尽可能地联系绝大多数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来对一些学科交叉知识进行讲解,从而提高课程的“亲和度”,让学生感觉到“学有可用”。
湘潭大学的“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实行的是以一位教授为核心、四位年轻教师为骨干的团队教学。在教师选择上,首先要确保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强,其次是每位教师要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并通过请教相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交流和学术沙龙交流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从而确保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有保障。团队成员共同制订教学大纲,根据各自的科研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及讲授顺序,共同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集中讨论课件制作大纲,并注重课件内容的知识更新。特别是要将历史的、当今的以及未来的材料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引入正确的思想政治观,以学生“我需要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能做什么”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理想信念。学校多部门以规章制度、师资引进与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课程思政项目支持、职称评定等多层次多方面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改革。
二、课程内容设置
(一)围绕课程思政要求,突出“大国之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体现了科学与文明相辅相成、和谐发展的内涵,也指明了材料科学发展与人类文明之间的根本关系。利用科技改变自然的目的是探索出顺应人类更好的发展方向,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前进,惠及人民群众,为人类发展造福。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设计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内容:打破军民分隔的壁垒,关注军民协同攻关的智能制造材料、网络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微纳材料等前沿科技材料的发展动态、发展历程以及背后大国博弈的故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看到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从而崇尚科学,积极创新,培养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学风,扎扎实实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
(二)以史为鉴,阐述材料和文明之间的关系,打造课程思政的灵魂
把推动历史发展的重大材料发现、发明的人和事融到故事中,用故事讲清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以悟道取代灌输”,润物细无声般地将正能量有效传递给学生。比如以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航空航天材料的发展史,特别是以航空发动机材料发展的重大突破事件来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又比如可以通过讲解当代中国材料领域著名领军人物的事迹,以大师们科学人生的正能量感召学生努力学习,锻造建设祖国的本领。
(三)学以致用,终身受益,打造健康发展的课程思政理念
目前高校在“基于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 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下制订的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学生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5]。“课程思政”改革的效果如何,最终必须以学生的获得感为检验标准[6]。在“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内容中加入顶级杂志、新闻有关材料进展的最新报道,并介绍新型材料发展的背景及前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材料与政治、经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比如2018年4月3日晚,美国政府发布征税产品建议清单中,中国信息和通信技术、航天航空、机器人、医药、机械等行业产品赫然“上榜”,而中国具有比较优势并形成贸易顺差的普通工业品却被“放过”;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立即重启对中兴通讯的制裁禁令。这些都是试图制造“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障碍[7]。高端芯片的核心技术中,半导体材料、光刻蚀、镀膜、大面积单晶硅制备、高纯铝靶材制备等很多核心技术都与材料相关。通过对比分析中外相关材料技术,突出中国材料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以及中国科学家在攻克这些问题上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从而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三、教学方式设计
教学方式体现的是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最终体现在学生的知识获得感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通常采用多媒体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穿插师生互动,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而如何将“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避免说教式的灌输,关键在于“润思政”细无声[8]。
(一)“评点”新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心国家大事是每个公民爱国意识的重要表现,是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身为社会人,当知社会事。作为当代创新型大学生,不可“闭门造车”,需要不断了解新事物,激发灵感。通过讲解新近材料发展相关的新闻或者播放优秀纪录片如《大国重器》《大国之材》等片段,先让学生从新闻事件的背景、材料发展前景的评析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性以及分析新生事物的方法,再由教师点评。“一评一点”,通过时政互动既传授材料知识又激发学生“学有所为”的兴趣。
(二)分组讨论,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随着人类科技与文明的发展,许多重大科学问题需要从人口、食物、能源、生态、环境、健康等多方面进行平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鉴利用、取长补短、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应当是今后大学生培养的方向之一。充分利用选课学生来自不同专业的特点,化大课堂为小课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中都有来自文、理、工的学生,然后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国家材料发展方向相关的主题进行自由讨论并形成讨论稿,教师再根据讨论稿对学生进行平时成绩考评。
(三)网络教学重在师生即时互动
“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以超星平台为载体,在学校课程中心慕课网络平台打造线上课程空间。利用超星学习通APP,师生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开展在线教学与学习,并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实现学习、互动全流程的数据记录、分析、应用;教师可以实时查看任一活动的详细参与情况,以便于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四、考核评估
课程思政在一门课程中的运行效果如何关键是要落在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健康的专业伦理和科学的信仰和良好的行为习惯[9]。打造精品课程,保证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思想路线和培养目标正确,通过学校、学院、学生多层次对课程大纲、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促进课程的建设,同时通过多角度考核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
(一)课程教学大纲评估
实施正确的思想教育与价值引导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建设和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由此制订的课程教学大纲是指导学生学习,制订考核说明和评分标准的指导性文件。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的课程教学大纲经过教学团队所有教师的集体讨论,多次修改后提交学校专家评审、反馈再修改确定。学生在网上选课过程中,可以详细了解所有课程教学大纲,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评估每门课程,只有得到一定学生认可的课程才可以开课。“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课程每学期的选课人数都超过150人,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得到专家和学生认可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
(二)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实施阶段,实施效果的评价关键在于“互动”二字。其一,校、院两级的教学督导与教师之间的“互动”,重在评估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是否正确,传递思想的方式是否有效;学院或者学校的本科生教学督导团对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人的教学材料(教案、PPT、网络资源等)进行审核,随堂听课,随机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其二,师生之间的“互动”,重在评估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取知识、素质、能力的程度。教师通过课堂问答、课后作业、答疑以及考试等方式,可以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专业道德的提升程度。而学生可以通过学校、学院督导团调查问卷或者学校教学评估中心网络调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分。评估的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优化教學效果。
(三)多角度考核学生
对于学生的考核除了期末的考查,平时多角度考核是即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的主要途径。平时考核包括随机点名回答问题、手机端超星APP进行抢答、分组讨论、新闻点评等,要对所有过程一一进行记录,作为期评的一部分。评价考核的关键是运用结果改进教学、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改进课程设计、完善课程内容。
五、结语
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材料科学与人类文明”之中,从教师到学生,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全方位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打造成“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烁.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 彭波.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1).
[4] 陆道坤,张芬芬.论教师专业道德:从概念界定到特征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6(3):7-12.
[5] 申天恩,斯蒂文·洛克.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J].高校教育管理,2016(5):47-51.
[6]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7] 刘育英.特朗普为何这么忌惮中国制造2025?[J].人生与伴侣(下半月版),2018(5):10-11.
[8] 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专业教师实践“课程思政”的逻辑及其要领:以理工科课程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6.
[9] 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责任编辑:庞丹丹]